抑鬱症:家屬在陪伴中做到這些指引,才是患者真正所需要的,這樣大家都不累!
文/阿秋
一家屬問我:「孩子在房間裡,不吃不喝一天了,我能不能叫別人來勸勸?」
我說這個問題,你千萬要謹慎,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是有病恥感的,而且因為這,他們是極其排斥家裡人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外人,而讓外人知道的。
所以,在這樣做的時候,家屬千萬要謹慎,否則刺激到孩子,那會有更加嚴重的後果!即: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傷害,從而加重他們心理上的創傷。
因為患上抑鬱症的人,確切地說,病恥感是一方面。
所謂的病恥感,即:當事人認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後,雖然有時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問題,但是抑鬱症這三個字眼,在外人看來會被讀解為:「精神病或者不正常的人,會帶有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對於心思細膩的抑鬱症人來說,尤其是怕別人把自己當不正常人看待,別人那種異樣的眼神對他們來說便是一種無聲的打擊和傷害。
所以,基於這一點,家屬要充分理解當事人的心境,只有理解當事人的心境了,那麼在陪伴中才能做到相對和諧的陪伴關係。
我常常說,家屬不要把抑鬱症患者刻意當成是病人,平時在言語上確實需要注意和修正,但是在相處地對待和表現上,儘量表現地輕鬆溫暖些。
如果家屬在患者面前表現的緊張兮兮、痛哭流涕的,那豈不是給家庭增加了更多的悲情色彩?這也會直接給患者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壓抑與負擔,如:「自責、愧疚、內心衝突、壓抑中的苦悶等等。」
另外一方面,他們並非腦子不清楚,而是由於自身目前的落魄、痛苦的處境,不想讓外人看到,可以說是好面子也可以說是所謂的自尊吧!
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來緩解自己的症狀。
基於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抑鬱症患者在對待外人時,表現得都很正常,頂多就是少言寡語罷了,但是他們的禮貌和尊重以及說些什麼話,都與正常人無異。
只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痛苦,不想被太多人看見,不想被太多人打擾,而刻意強裝出來的表現行為。亦或者面子和自尊的需要。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在家屬面前呈現出來呢?
那是因為家屬是他們所依賴的港灣或者精神上的支柱,有著絕對性的安全感和包容自己處境的心態。
而他們在家屬面前表現出自己這個落魄的樣子,也是一種壓力的釋放,更是最真實的呈現,否則在家屬面前都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危險!
所以,家屬們在遇到這一樣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要再和患者說,你就是沒病,你看你在外面一切都正常,在家裡就死氣沉沉!」,這樣的話,是絕對性的打擊和傷害!更是對你的怨恨和仇恨!
類似這樣的言語,是萬萬使不得!而現實中並非這麼一句,還有一些諸如此類的話語:
「你就是想得太多了,把腦子想壞了」
「你怎麼這麼矯情的,一點點挫折和困難就把你打敗了!」
「你就是裝病,給自己好吃懶做找的一個理由罷了!」
瞧瞧,這樣的話你們對患者說過嗎?如果說過了,是否引起了患者強烈的反抗又或者從此你們的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對立的狀態?答案這兩者必有其一,這也是我不說,也能聯想到的一幅幅場景畫面。
還有一方面,有些抑鬱症患者,他們是知道自己這樣的情況遲早會過去的,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自身的自救努力,比如:正確地去就醫、自我療愈等等。
而自我療愈則需要時間,這個時間裡或許他們是封閉的,又或者是以其它方式度過每天,比如:睡覺、打遊戲、黑白晝夜顛倒。
家屬在面對當事人這種不良的習慣時,應該對症去理解或者引導。
比如,他們只是封閉和睡覺,不願意見人,沒有那種晝夜黑白顛倒的生活,那麼這個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好的現象,為什麼這樣說呢?
那是因為,有時封閉並不代表是一種壞的結果,如果患者有自救意識,言語中說,「我要時間來緩緩和靜靜」,那是他們真的需要時間來梳理自己的心理問題和情緒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身體還是情緒都是需要時間來修復和恢復的,那麼這個時候,家屬要做的就是:
1、 給予他們更多空間
2、 真正做到理解的同時,並進行適度的關心和引導就好了
3、 陪他們說說心裡話,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
4、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困境,比如,他們的要求和期許
5、不去計較患者說的埋怨話,甚至是他們對家人攻擊的話,等他們發泄完了,再來引導和建議
4、 鼓勵他們振作起來。
「多點外出曬太陽和呼吸戶外的新鮮空氣,這對於心理和情緒問題的緩解,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這是一個家屬在關切中,給予患者的一個建議,而這樣的建議是比較能觸及患者的靈魂的,因為家屬善於說些科學常識,這比空洞的語言有魅力多了」。
而對於靠遊戲以及作息不規律的患者來說,家屬們可能就比較著急了,這樣的問題也是比較棘手,這樣的患者在現實中也是非常多的,那麼陪伴的方法依舊是遵循以上幾點,再者就是不厭其煩地引導和勸說,但是要有節奏和適度的頻率,因為這是唯一的方法,不要認為自己說的沒用,家屬們的不懈努力,才能一步步喚醒患者的神經。耐心才是撫慰他們的良藥!
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一點家屬們始終要記住:「在陪伴中,堅持尊重理解,尤其在面對這麼棘手的問題,家屬一是留意觀察,一旦有情況要立即進行干預。」
什麼才叫情況?
這個就需要家屬用心去發現了,比如:「患者總是很悲觀,說到尋死或者有輕生的念頭」,那麼家屬就要進行言語和肢體上的干預了。
如,坐下來勸說,表達家屬是愛他們的,需要他們的;
又或者給予適度的擁抱和握住他們手心,這些都是比較貼心和暖心的喚醒陪伴方式。
二是,充分理解尊重,聆聽患者怎麼說的,如果他們要安靜,那麼家屬最好是以留心觀察等待就好了!
因為抑鬱症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好的,家屬和患者都需要做好長期的心理準備工作,事實上家屬們若是能做好以上全部所說的內容,給予自己和患者更多的耐心和時間,那麼所謂的抑鬱症和患者目前的處境,都會在你們努力的歲月中漸漸被克服。
很多走過來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或許時間才是最神奇的藥吧!
而在這個時間裡,我們需要的是耐心和堅持,以及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才能驅散我們內心的黑洞,以此幫助我們度過一個個黑暗,最終迎來曙光!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走出心魔》一本療愈焦慮抑鬱的靈魂書籍,陪你一起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