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又有一批老舊小區將進行提升改造。4月14日,記者從杭州市建委了解到,今年杭州計劃改造300個小區,總建築面積超1200萬平方米,將惠及15萬住戶。
老房換新顏
「雙2/3」原則融入更多居民智慧
「抓住老舊小區改造機遇,破解小區步行道地面破損嚴重、空中線路雜亂、停車位不足、缺乏活動空間等問題,是紅梅社區居民共同的心聲。」江干區閘弄口街道相關負責人說,「在改造方案設計前期,我們充分徵集居民意願,圍繞紅梅五福、共融家園,邀請浙工大設計院,打造紅梅未來社區。」
早前,就有試點探索「居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建共治新模式,為杭州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發揮重要作用。大到小區經營管理、加裝設施設備、後期維護管理,小到地面修補、牆壁防水粉刷、扶手修繕等,都通過「雙2/3」原則(所在樓棟專有部分占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融入很多居民集體智慧。
這樣的集體智慧,不僅體現在做深做細方案設計前期工作,也體現在老舊小區提升改造的復工建設中。
秋石高架旁的新工社區,正緊鑼密鼓地推進改造計劃,今年6月底前,這裡要變身為一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社區。除了小區大環境要改,居民對居住細節也提出了新建議,管線「上改下」、截污納管、雨污分離、綠化提升、消防配套等工作陸續升級,並設置電動車充電專區、新開河沿線游步道、居家養老配套、幼兒日托配套等。
集體智慧的發掘,讓老舊小區改造極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
「保留小區舊貌、還原城市記憶」,是玉皇山社區一支由老黨員、居民骨幹組成的「社區微更新智囊團」的心愿。如今改造完成的南星街道玉皇山社區電廠宿舍小區,門口就是齒輪、信報箱、電廠工作證、廠徽、搪瓷鍋碗、糧票布票等老物件展示牆和閘口電廠大事記,加上灰紅色系的外立面保留著原滋原味的老建築,讓人瞬間就想起曾經電廠職工上下班回宿舍的場景。
「非常滿意!」88歲的張慶生連豎大拇指,「不僅小區變美了,以前的老味道也留住了。」
對標全國樣板
杭州舊改迎來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杭州計劃實施改造的300個小區覆蓋全市,其中數量較多的是拱墅區、臨安區、下城區、西湖區和上城區。截至3月底,今年計劃實施改造的300個小區已有13個項目完成招投標並實際開工,165個項目完成方案審查、進入招投標階段,其餘項目方案設計有序推進。
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杭州老舊小區改造在改造技術、審批事項、資金保障等方面,均有新調整。
市區兩級建設部門推行「不見面」審批制度,對既有建築改造工程,探索簡化老舊住宅小區改造項目審批流程,將極大地加快改造項目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杭州將在《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技術導則(試行)》《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指南》等市級試行技術標準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消防設施、應急防疫、審批驗收、未來社區及充電樁、市政供水、路網系統等技術要求。
「為了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我們堅持在改造完成後引入物業服務,將落實長效物業服務作為綜合改造的主要目標之一。」杭州市建委有關負責人說。
在改造資金支持方面,杭州市建委與杭州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為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