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為人父母的,都會有一個平凡而美好的夢想,就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智力超群而有涵養的人,擁有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生。為此,自寶寶呱呱墜地開始,便千方百計找尋各種「益智」良方,試圖拔高孩子的智商。
美媽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自然也不能落後於人,愛研究各種腦知識,但凡對兒子智力發展有利的,都會拿小本本記下來。去年無意中翻到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她說的一句話至今印在心頭,「孩子長大聰明不聰明,從小看手就能略知一二,孩子的智力全體現在手上了。」
後來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果不其然,孩子的手一定程度上確實能體現智力水平高低。
加拿大神經外科醫師Wilder Penfield把大腦中的各區域對應的身體部位繪製成被稱為「Wilder Map」的大腦地圖,他認為該身體部位在大腦的尺寸越大,表明感覺越敏感,對大腦的刺激越多。由大腦地圖可以看出,我們常用的十根手指以及手掌在占比是最大的,其中運動皮層約占三分之一,感覺皮層約占四分之一。這也是部分科學家將手指這個部位被為「第2個大腦」的原因。
其中運動皮層分為舊的部分與新的部分,抓握或抓緊物體等簡單的手部動作只能刺激到舊的運動皮層,而精細的手指動作則會深度刺激新的運動皮層。換一句話說就是,只有經常做微小而精細的手部動作,才能充分激活大腦,提升智力水平。不過,像我們大人用筷子等習慣性的手部動作並不能刺激大腦,因為這個動作已固化了,不用大腦髮指令手指就能完成。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手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接觸並感知物體,此時需要用到大腦的感覺皮層;二是抓住並移動物體,這個需要用到大腦的運動皮層,只有這兩個腦區同時使用,才能充分激活大腦。那麼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充分調動這兩個腦區呢?
答案是摺紙。
孩子想要把簡單的一張紙化平面為立體形狀,不但要思考以及觀察每一個細節,移動每一根手指,還要快速準確地掌握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方向等物全占據空間的狀態並進行識別,所以摺紙不但能同時刺激到感覺皮層與運動皮層,讓手腦越來越靈活,還能培養孩子空間識別能力。順便提一下,空間識別能力是在幼兒期決定其容量的,所以這種鍛鍊越早越好。
另外,在摺紙的過程中,十根手指移動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需要一邊思考一邊摺疊,指尖的力度也要隨之變化,還要記住各種摺疊方式的細微差異,提升忍耐力之餘還能增強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