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彌南村史話:煙花爆竹曾經聞名於世,歷史文化內涵厚重

2019-07-19     最青州

【臨朐】山東臨朐東城彌南村史話:

煙花爆竹曾經聞名於世,歷史文化內涵厚重


位於臨朐縣城南2公里、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3公里處;仲(濟南仲宮)臨(臨朐)公路北側,彌河東岸,縣城南側。東界呂家廟村,南與煙冢鋪村接壤,北與縣園藝場毗鄰,西隔河與城關街道水磨村相望。聚落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南北長680米,東西寬480米,村莊占地490畝,呈長方形,主街南北向。

明洪武二年(1369),張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立村。因處彌河東南岸,有一條長鬍同,得名彌南胡同。《張氏族譜》云:「吾先祖諱巨賢於明洪武二年,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居青州府朐邑城南彌南胡同,迄今已四百餘年矣……」。1949年始,簡稱彌南。后街李氏於洪武中葉自山西遷入;解放前于姓遷入;崔氏自崔家河遷入;前街李姓自七賢店遷居;周氏自大周家莊遷入;解放後朱、郎、郝、劉、鄔、祝、王、陳、馮、竇、常、片、趙、程、鍾、國、傅等姓先後移民或入贅遷入。現有張、於、崔、李、周、朱、郎、郝、劉、鄔、祝、王、陳、馮、竇、常、片、趙、程、鍾、國、傅22姓,張姓占總人口的85%。共570戶,2180口人,均為漢族。有5戶16人信奉基督教。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仁壽鄉上莊社;1930年屬第二區恆濟鄉;1952年屬第一區(城關)彌南鄉;1956年區劃調整,屬營子區彌南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組建七賢人民公社,屬之;1984年4月社改鄉(鎮),屬七賢鄉;1993年6月撤鄉設鎮,屬七賢鎮;2003年1月,成立東城經濟開發區,屬之;2004年3月,成立東城街道,屬之。

\t村耕地1650畝,俗稱青崖、上崖、下崖、林前、北河、大路東等地,耕地多系褐土、淋溶褐土,土質肥沃。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和玉米。解放前,最好的地塊糧食畝產僅125公斤。1958年,臨朐縣園藝場在該村北建設青年果園、「三八」婦女林和「書記林」;1961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將大部土地退回原生產隊,只保留蘋果園107畝。1970年後,糧田灌溉條件得以改善,糧食畝產800公斤以上。經濟作物系桑蠶、黃煙。解放前桑蠶生產初具規模,有3家手工繅絲廠。20世紀50年代中末期,黃煙生產達到高峰,其收入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80%;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屬桑蠶生產鼎盛期,時有桑園500畝,田、路、渠邊桑樹1300畝,養蠶戶均達1張蠶種,其收入時為經濟支柱。1980年,產繭20816斤,為七賢公社村之最。解放後逐漸擴大瓜果蔬菜種植,50年代彌河灘盛產的紅瓤大西瓜曾一度聞名四鄉。80年代,農業產業化調整,栽植山楂樹160畝,戶均年收入300元,建蔬菜大棚21個,戶均年收入1.3萬元。
\t村民素有家庭飼養豬、雞、鴨畜禽之傳統。1990年後,養殖業向規模化發展。建養雞大棚5個、養鴨大棚17個、奶牛養殖小區3處,共養奶牛20頭,戶均年收入3.5萬元。

清朝中期,由沂水縣楊家城子村傳入的花炮製作工藝,聞名全縣。1949年,花炮發展到響炮、禮炮、焰花等種類。村集體時所有勞力都參加製作銷售,時為生產隊的副業,系主要收入之一。20世紀50年代,譽稱為臨朐人之歇後語「彌南胡同的爆仗—個頂個」。1958年,村民李江元、張元度赴濟南會演,奪得冠軍;應邀進京參加國慶觀禮和焰花晚會,燃放親手製作的「大禮花」,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譽。十年動亂期間,幾乎失傳。1978年後,老藝人被請出,組織青年到外地考察學習新技術。1983年始,全村近300戶製作、銷售焰花爆竹,戶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1985年,省外貿以備訂貨,將花爆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1986年始成為濰坊國際風箏會專用禮花;1988年,全國城運會指定焰花。焰花爆竹銷售到省內外。1992年9月29日,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到山東訪問,省專邀彌南焰花燃放,外賓觀後即席題詞,大加讚賞。德國有一商務公司隆重開業,特派專人訂購焰花「二龍戲珠」。1994年,臨朐縣騰霞焰花有限公司成立,職工30人,有萬花筒、紅梅迎春、豐年樂、鳳凰展翅、金蝴蝶、萬紫千紅、轉花盤等20多個品種。焰花爆竹充滿文化氣息,50年代初,村民焰花就有「解放台灣」、「萬箭亂射蔣介石」和「都魯門鑽尿壺」等名堂。90年代,花炮廠設計製作的焰花「二龍戲珠」和「瀑布」深受觀眾青睞,聞名遐邇。後因焰花爆竹的原料多用化學藥品,危險性大,政府三令五審嚴禁非法製作銷售。2008年底,彌南焰花爆竹生產被徹底禁絕。

20世紀60~70年代,農業學大寨,村民整地改土,興修水利。1300畝耕地變為「大寨田」,河灘新墊地500畝,1965年,被評為縣「學大寨先進村」。1970年,在村南青崖頂修二級揚水站1座,村東、村北打2眼機井,田間水渠配套,能排能灌。1981年春,在村北河灘修建水電站1座,引彌河之水發電,投入義務工12萬個,築挖引水渠3000米,尾水渠500米。1982年元旦始發電,用2台機組,容量110千瓦,年發電量13萬度,併入縣電網。2008年春縣徵用土地,水電站被拆除。

村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1980年後,村發展日用百貨門市7家、理髮店5家、維修店9家、建築隊13個、交通運輸業戶68家,從業人員280人,年收入400餘萬元。2002年秋,在村內建縣鋼材市場、建材市場和奇石文化城,帶動經商戶63家,運輸專業戶190家,從事加工安裝、建築工程、服務行業者共117戶。民營企業8家。1996年,張榮偉征地30餘畝,新建臨朐偉華玻璃有限公司,年產值2500萬元,職工70人。張延軍創辦臨朐聖諾鈦業有限公司,征地18畝,專業從事鈦材、鎳材及復合材料等;2002年,取得「T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具有D1、D2級製造資格,職工45人,年產值1200萬元。現有汽車153輛,農用車115輛,拖拉機、脫粒機、粉碎機、播種機、布畦機43台。村第一個購買轎車的是張榮偉。

\t1970年,全村通電,戶戶用上電燈,家用電器與日俱增。現戶戶有電風扇、彩色電視機、80%之戶購置電冰箱、洗衣機,電腦200台,空調35台,手機1150部。90年代初,村有交換機,第一個安裝固定電話的為張泮祥;第一個購買手機的是張延亮,摩托羅拉牌,價值1.71萬元;1996年,村全部安裝有線電視。2007年,投資13萬元,實行電網改造,空中線全部移入地下。村變壓器2台,容量分別為160千伏安、315千伏安,全村年用電量50萬度。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6000元。
\t解放前,村有水井6眼,靠肩挑人抬供人畜吃水。1978年後,多戶在庭院自打壓井。1999年,在縣自來水公司幫助下,共投資6萬元,鋪設管道2000米,家家用上自來水,水源為煙冢鋪供水站。

1982年秋,始行新村規劃,每戶規劃面積231、288、346平方米不等;扒掉土屋,建新磚瓦房。修建長300米、寬7米東西大街1條,寬12米南北主街1條,小巷2 條。2000年,村民全部入住磚瓦房,多戶室內瓷磚鋪地,裝修氣派時尚。2005年,投資50餘萬元,對村內街道全部實施水泥硬化,安裝路燈38盞。

逢老人節、春節,村為每位70歲以上老人發放現金100元;春節給困難戶發放一定數量的救濟款。

清朝末年,村有私塾。民國時期有4位開明文人相繼辦私學。解放後村建小學1處,教師4名,在校學生80名;1952年,成立完全小學,教師12名,在校學生230名;1970年,開設初中班,增設兩屆高中班。1983年底,初中合併於青崖頭學校,小學遷址村東首,建起新校舍;1993年,開辦幼兒園。1996年,在村東南角,規劃土地40餘畝,新建彌南中學,教學樓1座,教師40名,在校學生240名;2008年夏,學校更名為朐陽中學。

村有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65人,其中碩士5人,博士3人。

解放前,村醫張明瑞,字輯五,1913年生,10歲學徒,20歲行醫,祖傳眼醫,曾聞名鄉里,在縣城民主路中段開設中藥鋪1處,字號「成春堂」。1964年,村設衛生所1處,醫生1人;1968年,實行村辦合作醫療,村「赤腳醫生」4名;1972年,設衛生室3處,衛生員5人;現有衛生室3處,醫生6名。2007年,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

解放前,村有聞名鄉里的「京劇子弟班」。解放後,青年自發組織的業餘演唱隊得到縣文化館的重視,派專人指導。演唱的主要劇目有呂劇《借年》、《牆頭記》、《小姑賢》、《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當》和歌劇《三世仇》等。自1953~1980年演遍四鄉。1966年秋,唱著「語錄歌」到10公里外的辛寨鎮雙溝村送演《三世仇》;1979年春節期間,參加公社匯演獲獎。

村民第一次看上電影是在1954年的一個晚上,影片為《智取華山》。因「電影」陌生,人們好奇,村民幾乎家家鎖門閉戶,扶老攜幼爭往觀看。看電影者尚有多村觀眾,人山人海,擁擠不下,晚到者,只得在銀幕後觀賞,俗稱看「反面」。

解放前後有180人參軍入伍。其中張永治、李樹貴參加過抗美援朝。烈士兩名:李彥柱,1915年6月生,1945參加革命,戰士,1947年在臨朐縣楊家河馬鞍山犧牲;張素義,1944年4月生,1964年入伍,1966年4月入黨,1973在本村犧牲。

彌南村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明中至清末,張氏6世祖巨賢是有名的鄉賢;7世張忠是處士;9世張奇(字麟閣)是康熙年間貢生,13世張敘(恕)出任縣丞。

據光緒《臨朐縣鄉土志》記載:「張麟閣,康熙間貢生,彌南胡同人也。授朝城縣教諭。訓土有方,居鄉亦循循雅飭。」

清代秀才有張正瑄、張學恕、張來森、張建秀。咸豐年間崔氏名人、秀才崔丙壬書寫「臥虎山」三字為原稱「老鼠山」的朐山正了名。

李樹臻,1926年生,1945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師政委。張榮安,1942年生,濰坊市巨龍集團總載。張良升,1945年生,曾任臨朐縣教委黨委書記,1994年被濰坊市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張榮耀,1945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訊處處長,高級工程師,大校軍銜。張良澤,1950年生,1970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教授,文職五級。張繼華,1955年生,曾任楊家河鄉鄉長、縣廣播電視局副局長,1990年在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被濰坊市政府表彰為「先進個人」,2001年11月,在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被山東省統計局、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評為「先進個人」,2004年受山東省廣播電視局嘉獎1次。張泮洲,1960 年生,1981年參加工作,任徐州市師院副院長,教授。張衛東,1961年1月生,現任縣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縣政協第八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張曉東,1962年生,1992年赴莫斯科國立師大留學3年,現任中國建築材料及設備出口總公司駐莫斯科辦事處主任、俄羅斯西比姆公司總經理。張良明,1962年生,1992年研究生畢業於西安醫科大學,1995年博士生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任煙台毓皇頂醫院腦瘤科主任。張景瑞,1963年1月生,任青島科技大學黨委組織部長、教授,2003年在防「非典」工作中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記三等功。李金龍,1965年2月生,1996~1997年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進修,現任泰安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張龍江,1970年生,濰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副主任。張鵬,1974年生,1997年入伍,青州第二炮兵士官學校副教授,中校軍銜。

1978年,村婦代會主任曾現婷出席全國第四次婦女代表大會。張榮鑫,曾任縣計生委副主任,獲1990年國務院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國家級先進個人」、1992年山東省計生委「全省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1998年被山東省計生委記二等功。1995年7月,村黨總支書記張泮祥被濰坊市委授予「市優秀黨總支書記」。張春梅(女)當選為濰坊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張良恩當選為臨朐縣第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

1947年,「還鄉團」瘋狂反撲。時任自衛團長張三星、農會副會長張希忠、財糧幹事張良貞慘遭殺害。

1960年4月,縣科委派村人去濟南、諸城等地學習製造和發射土火箭,以降雨防雹。後經11次試驗,發射土火箭49支,射程穩定在1500米左右(最高約達2000米)。1977年6月6日在該村發射高三七炮彈和空炸炮彈;是年6月19日、23日,進行兩次高炮人工降雨試驗。1978年5月8日和1979年9月20日又在該村試驗兩次。

1963年4月16日(古歷三月二十三日),七賢公社特大火災事件中,村幹部張元永、張泮花(女)、張淑君(女)3人遇難。

1963年6月底,大雨連綿,彌河洪水暴漲,第三生產隊組織部分勞力到水中撈樹,有3名社員不幸被洪水捲走。

1967年6月,青島知識青年13人,下鄉到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根據上級部署,1972年12月全部返回青島。

1998年11月28日,仲(濟南仲宮)臨(朐)公路彌南彌河大橋建設工程竣工通車。大橋共18孔,每孔跨徑20米,橋長364米、高10米,橋面全寬19米。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久祜等省市縣領導到現場祝賀。

2008年冬,鎮政府派工作隊到村安全檢查時,發現曾慶芝在家製作焰花爆竹,當即沒收原料並將其行政拘留15天。釋放後,她又轉移到王家樓親戚家繼續製作焰花爆竹。2009年1月13日中午,召集親友幫助裝藥時,不慎發生爆炸,釀成4死1傷的大事故。

光緒年間村中建廟宇1座,紀念堯、舜、禹,名曰「三聖堂」。20世紀60年代因失修倒塌。

張家老林里的大白楊樹高約40米,樹幹直徑100厘米,是彌南村的標誌樹,亦為名木。樹北5米處是馬狀元(馬愉)後姥姥的墳墓,立有墓誌碑。占地18畝的張家老林里豎著5座大石碑,後面一座是張家始祖張太公的紀念碑,前面4座記載彌南張氏家族的繁衍史。「文化大革命」中樹、碑均被毀。

村有古槐1棵,樹高20米,胸徑1米,冠幅8米,樹齡250餘年。

1958年,村設中共黨組織。歷任黨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張良喜(1958.3—1961.12)、張永敏(1962.1—1975.12)、張泮祥(1976.1—1999.6)、張榮玉(1999.7—2001.9)、張泮赫(2001.10—2002.12掛職)、張泮福(2003.1—2004.11)、張榮武(2004.12—)。

歷任村長、高級社社長、大隊長、村主任為:張元春(1945.2—1946.12)、張元宗(1947.1—1948.6)、張明仁(1948.7—1953.6)、張永治(1953.7—1955.12)、張永敏(1956.1—1958.6)、張永治(1958.7—1963.12)、張泮祥(1964.1—1975.12)、張泮太(1976.1—1983.12)、張三勤(1984.1—1987.12)、張榮玉(1988.1—2002.3)、李長海(2002.4—2002.8)、張希恩(代)(2002.9—2004.10)、張素寶(2004.1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PPKHWwBmyVoG_1ZBg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