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第118屆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展上,來自湖南的六年級學生張榮景憑藉「連動互換防護窗」獲得金獎,是中國代表團在該發明展上獲得的最高殊榮,該發明靈感來源於生活中乘坐透明電梯。無獨有偶,上海14歲初中生施源因一次扔濕垃圾弄髒手,激發了靈感,發明了一種倒濕垃圾時破袋不濕手的白菜拉拉袋,目前已銷售上百萬隻。我們常說科技改變生活,而科技的發展進步從來都不可能脫離生活實際,發明創造的靈感往往就來源於生活。鼓勵青少年結合實踐參與科技創新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這也是社會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所以,我們必須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孩子們的科創靈感和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曾提到,「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兩歲左右就會不斷地追問「為什麼」,往往這個時候恰是好奇心驅動探索未知的重要時刻,通過追問來獲得新知,通過想像來豐富大腦。如果家長此時沒有耐心,無疑是掐斷了孩子的天性。同樣,孩子們進入小學、中學,隨著知識的豐富和生活經驗的累積,慢慢對周遭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在興趣上有所區分。這個時候,我們更應鼓勵孩子們繼續提出問題,往往這個提問的過程就是異想天開的思索過程,靈感往往就在這個時候出現。每一個孩子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關鍵在於如何引導,激勵孩子們將靈感轉發為結合具體生活情境的科技創新,並在此過程中,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科研創新對於青少年而言,通常是好奇心驅動,興趣使然,之所以全社會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科研創新,就是希望保持這種純粹,盡最大可能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科研的種子。實際上,為了保護好這一顆顆科研種子,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社會大眾等沒少操心。譬如中小學,往往會設置科研興趣班,各地也會創新開展各類學生科研比賽,家長們也樂於帶孩子去科技館漲見識等,這些合力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除了青少年發明創造的數量增多之外,我們的青少年朋友在國際科創比賽中也屢次為國爭光,很好的展示了中國青少年的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
為保護孩子們科創靈感和創新精神,全社會怎麼努力都不為過,投入多少都不為多。但任何嫁接在青少年科研創新之上的有違教育公平、損害公共權益的行為,必然會遭到抵制,參與者也定會受到嚴肅處理。全社會鼓勵孩子們參與科研,初衷從來都不是「競跑」,初心是激發廣大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想像力和積極性,善待每一位孩子熱愛科學之心,培養其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科研潛質和創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好苗子」。平心而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孩子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接觸科技資訊更早,掌握的知識面更廣,社會的認知也要及時跟上,我們理應鼓勵孩子們去探索新領域,哪怕是一知半解,至少拓寬了眼界。但我們絕不允許弄虛作假,科技創新必須純粹。我們的社會足夠寬容,容得下科研創新探索中的失敗,我們的社會同時也十分嚴苛,容不下半點弄虛作假。
生活從來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對於青少年而言,從生活中尋找發明創造的「點」,是獲取科創靈感的重要渠道,只是靈感如同火花,往往會一閃而過,所以需要呵護,更需要及時引導。家長也好,老師也好,發現了孩子們的好點子,更多的是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切莫「越界」,讓孩子在浩瀚的科技海洋里自由馳騁,這樣思維就會沒有邊界,未來的科研道路才會更寬闊。對於青少年們的創新成果,網友們從不吝嗇讚美,對於代表中國摘得國際金獎的張榮景,網友說:「簡單的一個發明,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厲害了,很實用」「真棒」......通過一個個小小的發明創造,我們看到了青少年的活力,看到了社會接續發展的希望。
在青少年的科研稻田裡,雖然會有個別「稗草」,但我們不能只盯著這一顆「稗草」,而忘記整田金燦燦的稻穀。對於「稗草」,對症下藥即可。一年四季,不誤農時。呵護青少年參與科研創新,更費心力。但「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給更多熱愛科學、樂於創新的孩子創造更為公平合理的環境,讓更多優秀青少年通過參加科創活動收穫啟發,通過接觸科研機構、科學家堅定信心,進而踏上科研道路。相信,我們此刻盡全力保護孩子們的科研夢,孩子們定會回饋我們一個驚喜的未來。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讓青少年從小樹立科學夢想、堅持科學夢想、實現科學夢想,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更離不開創新平台培養機制,在這條探索之路、創新之路上,我們從未停歇,並在不斷優化。「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希望青少年朋友們能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在科研的道路上,大膽探索,早日將科研靈感變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優秀成果,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