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 VS 姚謙,華語音樂一半的秘密,都藏在他們的歌里

2019-06-04   中信出版集團

林夕和姚謙可以說是華語樂壇詞人的兩位代表,但是他們的之間在風格和內容的表達上都有什麼門道呢?

林夕問,誰能憑愛意任富士山私有;

姚謙說,你應該跟愛的人擁抱。

林夕問,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

姚謙說,我願意為你,被放逐天際;

林夕說,無論於什麼角落,不假設你還會在旁;

姚謙答,想你的時候,抬頭微笑,知道不知道?

林夕悟道,他是神,心參佛法,筆綻蓮花,參破擁有與失去,誰可與你常在,唯有你自己。林夕說的道理,就算你知道,流完眼淚能否做到?林夕詞,聽著聽著就哭了。

姚謙還俗,他是人,腳下有路,心中有畫,擁有與失去各有珍貴,但凡經過,就是值得。姚謙給的鼓勵,如果你認同,點點頭可以去行動。姚謙詞,哭著哭著就笑了。


林夕姚謙



生於1961:一個作畫,一個寫詩

不知道1961年的海島,吹的是什麼仙風。

1961年,林夕生於香港,受港英文化影響,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他以中、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港大文學院,愛讀新詩,參加過各種填詞比賽、詩歌和歌詞社團。畢業前拿過填詞獎,有歌詞發表。

26歲放棄港大的職位,成為自由詞人。29歲後,歷經亞洲電視、音樂工廠、商業電台,一直都是高管。無論用詞、修辭,還是內容思想,林夕歌詞,是精英的歌詞


林夕


同一年,1961年,姚謙出生在台南的一個軍人家庭,他很熟悉台灣眷村。姚謙小時候喜歡畫畫,參加過不少美術比賽,大學選擇工業設計。但畢業後他先在台南做了兩年汽車銷售員,後來因為工作生病,休息了半年,才下決心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那一年,他搬到台北,先在一家民歌餐廳做美工,尋找唱片公司的機會。他先進海麗做宣傳,參加歌詞比稿,後來跳槽到點將,全面參與專輯製作、藝人歌曲行銷。再隨著本土唱片公司萎縮,任職索尼、EMI,當主理人。


由於輾轉的人生經歷,而且受美術影響,姚謙歌詞是視覺思維,他用詞簡單,像解讀一幅畫一樣去寫普通人的心情起落。再來作為公司負責人,他會理性站在藝人、專輯需求的角度歌詞,讓寫的詞更普世,而非他的私人化。


姚謙


粵語九聲,講究歌詞的聲調、意義與旋律的配合,講究平仄,所以林夕歌詞更像詩。而台灣歌詞創作更在意感受的表達,對平仄、工整的要求不那麼高。

姚謙歌詞像一幅文人畫,他聽一段旋律,開始一次創作,會先看到一幅畫面,環境、氛圍、人物、心情,這樣去勾勒,去表達,很多時候他歌詞的開篇都是一個場景。比如《木槿花》《我多麼羨慕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飛的理由》《秋天的海》……不勝枚舉。




林夕喜歡的藝術家方召麐作品:《陽朔山水》《村居》


林夕擅長寫心,由內及外,物隨心動,心裡的感覺影響看到的事物。例如《再見二丁目》是他常提的「出外景」的典範,你約的人沒有來。

「滿街腳步/突然靜了/滿街柏樹/突然沒有動搖」

姚謙擅長寫環境,由外而內,這樣的事物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呼應了心情,或讓心有了波動。例如:

「風太急/禁不住 挂念你」

「到時候生命中不再有你/心中灑滿California的陽光」

「秋天的風就這樣吹了一生/憂傷的味道嘗到現在」

……


姚謙喜歡的藝術家常玉作品:《瓶菊》《斑馬》

看見的世界

林夕說,所謂辜負,都是浪漫的蹉跎;

姚謙說,就算受傷,就算流淚,都是生命里溫柔灌溉。

詞人寫詞,到底有多少自我表達的成分。誠然,所有創作都不可能完全離開創作者本人的世界觀,即使他們刻意迴避。

生在香港,長在香港的林夕,沒有嘗過漂泊的苦,他會寫移民潮下的離別重聚,不會寫單純的鄉愁。

而姚謙,從台南到台北北漂,曾在錄音室寫過《魯冰花》,把自己看著天上的星星,想家的經歷寫出來;也寫過《客途秋恨》,「鄉愁成了一朵過眼的雲彩」


劉若英《親愛的路人》專輯封面

姚謙的職業經歷,光彩而艱辛,光彩是別人看的,艱辛是自己體會的。從這些經歷里,他明白了一個人怎樣看待和處理他和世界的關係。

在寫給黎明的《是我》里,他寫:

「如果我要越過的海洋/和波動要比別人更多/我該欣然接受」

在給朱哲琴的《一首歌》里,他寫:

「一步都有一領悟」

他說自己最適合做「橋」,別人經過自己,獲得了什麼。與姚謙的寫實比,林夕相信心如工畫師,他寫《這世界非我家》《開到荼蘼》《電光幻影》,他說我們是這世界的住客。


《如果愛》電影劇照

寫歌詞,最逃不開兩性關係,如何看待關係里的得失。首先,姚謙認為人都是孤獨,孤獨是常態。熱戀期你們可以《分開旅行》,結婚了你們最好像「一座島嶼旁邊的島嶼互望不離」,如果分手了也可以寫一個人寫《平常郵件》。

不管是愛情的哪個階段,很少看到姚謙在詞里過分渲染傷痛、尋死覓活、賭咒發誓,最多不過「沉默站在原地/像一個迷失孩子般/遺落在人群」,理性、節制,最釋放的一次回憶不過《味道》「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一個有社會歷練的成年人,到底又多痛,閉起眼自己感受。

姚謙和他家中的收藏


姚謙對「愛過」是肯定的。聽《加州陽光》《我是如此愛你》《Cappuccino》,愛過以後會清醒,愛過之後時間可以治癒,會堅強;聽《那年的情書》《美麗心情》,愛過是美好的回憶,是生命留下的證據。聽《記念》《最熟悉的陌生人》,愛能讓你看清自己,你明白你愛的不過是你的想像,你的記憶。


林夕在家中品香

他們的「兒女」

王菲、陳奕迅、楊千嬅、黃耀明、古巨基,是林夕的「子女」,他們的作品承載了許多林夕的想法。半退休後的林夕寫專欄、出書,他的書以專欄集錦為主,記錄日常想法。


林夕(中)和陳奕迅、楊千嬅

姚謙,身為唱片公司職員,與藝人捆綁更緊。先有90年初點將張清芳、曾淑勤、林慧萍,90年中SONY的李玟,最讓人難忘莫過於維京時期,一票新老男女歌手在維京廠牌、姚謙歌詞下大放異彩,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維京時期所形成的風格,更成為這些歌手職業生涯的重要標誌。他們有蕭亞軒、劉若英、林憶蓮、黃立行、侯湘婷、江美琪、戴愛玲、趙薇、No Name、陳予新,還有後來的袁泉。


姚謙(左)探班袁泉(中)

這些年,他除了收藏藝術品、週遊世界,還嘗試了幾種不同體裁的書。繼前年發行的《如果這可以是首歌》分享旅遊和生活經驗,大獲好評,又在豆瓣時間開了寫詞課,今年姚謙推出新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分享、解讀他欣賞的一些好歌,以及他自己的部分作品。讀完後頗有心得,這些歌又像是一首首新歌走到我們面前,在記憶里熠熠生輝,帶著新的意義。

姚謙(左)林夕(右)出席某音樂頒獎典禮


神的愛情,是天上的雲,浪漫、好看,符合想像,離現實中的愛情,總有距離;人的愛情,是握緊的手心,堅定、切實、感動,接近現實。林夕更像前者,姚謙更像後者。

且從我們感知到的他們的人生經歷、職業經歷,寫詞的靈感、用詞、修辭等,姚謙都是一種「平凡的浪漫」,所以才說,林夕是「神」,姚謙是「人」。


姚謙製作的部分唱片


相關閱讀


《我們都是有歌的人》

姚謙 著

中信出版集團 | 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