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來這裡讀大學的人,多半會被這裡閒適的節奏所打動,進而喜歡上這座城市。
這裡共有28所本科院校,29所專科院校,它們以市中心為圓心向外擴散,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而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交通、宿舍、美食條件,讓高校之間展開了持久的激烈比拼。
01
交通
武侯區成群的高校的學生,大概在第一次逛春熙路時,就感受到了交通的優越。
這批高校位於「 老成都 」 ,坐觀成都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繁華,順便享受著眾多「網紅」店鋪的環繞,有著「吃喝玩樂」的先天優勢。
而專業不同,大學四年的環境可能截然不同,三環外分布著不少高校的新校區,川大江安校區到望江校區要1個小時的路程,走完川大三個小區,就等於成都兩日遊了。
位於龍泉驛區的高校,集體活動都會選擇在三聖鄉燒烤或去桃花溝看花,方便買到性價比最高的水果和花草。
而位於郫都和溫江的大學生們,每次「進城」都是一場長途旅行,花費的時間可能比去其他市還遠。
當然,因為複雜的地上交通情況,能在地鐵邊上的大學才算得上王者,對此,坐擁兩個地鐵站的四川師範大學(獅子山校區)笑了。
02
美食
美食,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們大學四年的幸福感。
想打卡網紅美食,川大望江學子只需要走出校門,就有科華路火鍋一條街在等待光臨,平均隔5米就有一家店。
電子科大沙河校區坐落於大名鼎鼎的建設巷,這裡密密麻麻全是美食。從街頭可以吃到巷尾不帶重複。當然,這樣的福利僅限於老校區。
在三環外的新校區學生,想嘗一下科華路最辣的火鍋,需要提前2個小時出發前來排隊,他們羨慕著老校區的人間煙火氣息,而老校區的學生,又羨慕新校區的歲月靜好以及豪華的住宿條件。
三環外的高校「進城」探個店不容易,還好自家的食堂和美食街能夠彌補一點遺憾。
川師的3塊8套餐,可能是成都能吃到的最便宜的飯菜了成都大學的六個食堂,足夠讓人一個月不帶重樣地吃飯。
西南財大身後的大灣區小吃街,堪稱城西最大的美食帝國,溫江的隱形CBD。有小吃街的大學生活,才是完整的。
異校戀的朋友,去一趟戀人學校,縱然路途遙遠,吃上一頓學校特色美食也值了。
03
性別
說起戀愛,不少成都的大學因性別比例只能在校外尋找對象,「三聖鄉女兒國」四川師範大學,籃球場上都是女生的成都師範學院,愉快的與外校組起了CP。
電子科技大學,每年都會因為男女比例失衡被川大懟。
科大校長在畢業典禮上,都不忘提醒招生辦多招點女生,在招生辦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的男女生比例已經達到3.6:1 ,終於能鬆一口氣了。
在男女比例問題上,四川大學可從來沒有怕過。
聽起來很「直男」的學校,成都理工大學的男女比例竟然能達到1.28:1,這個成績不僅稱霸四川,甚至能笑傲全國的各大理工大學。
「說成都理工是直男大學,看來你對我們有很深的誤解,我們明明是二仙橋石頭研究基地 、 二仙橋恐龍研究院 。」
04
誤解
被誤解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大概就是川農學子需要一遍遍解釋自己真的不太會種植和養豬;川師也有很多不當老師普通話不好的學生;讀川大華西看病也要老實挂號。
西南石油、西華和成信大的學生,自我介紹時,總要額外解釋一句我們不是「 挖石油 」 「 造汽車 」 「 報天氣預報 」 的。西南交通大學就更慘了,別人來參觀時總會問一句,「你們為什麼不在校門口修地鐵?」
05
大小
學校大點好還是小點好,你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對於四川旅遊學院的學生來說,校區太小,還沒有高中大。
在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能從東門望到西門。學校太小了,總是少了點探索的樂趣。
學校太大也有太大的煩惱。如何在10分鐘的下課時間,快速在不同的教學樓間切換成為了大學必修的課程,4年下來,成就了一個個自行車高手和短跑健將。學生出去玩最大的阻力,是走出校門。
在這點上,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很有發言權,場館太大,明星換著來開演唱會。在川大江安校區,還沒出校門,微信運動步數就登頂了。
06
好耍
在成都上學的人,都被這座城市「好耍」的氣息感染了。
憑藉專先天的專業優勢,川音總是歌舞昇平,夜晚還能在離學校三百米的九眼橋酒吧一條街尋找成都的靈魂。
西南民大的五十六朵花,每天都在民族的舞蹈中感受文化的水乳交融。
要是呆在學校太悶,就去其他學校轉一轉。高校的風景,一點也不比景點差。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
春季,去溫江的後花園成都中醫藥大學看花摘水果。
夏季,去成都一環路最大的公園四川大學賞荷花。
秋季,電子科技大學有成都最美銀杏打卡地,來參觀的人比網紅店排隊的人都多。
去一趟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就像是來到了「霍格沃茲魔法學校」。
那些建校已久的舊校區,雖然外觀上看著有點破舊,也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
成都理工大學的上世紀70年代紅磚辦公樓仍然保存完好,川大望江的向陽村+綠帶村帶東1舍東5舍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這些都是歷史的痕跡。
把成都各個學校都逛一遍,大學再也不怕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