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飛彈部隊的發射梯隊中,有一群特殊的女兵。她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在了最壯麗的事業里,在打贏的征途中奮楫前行。讓我們一起走近她們的故事吧~
夜色如墨,驟雨初歇。一連三個波次的火力突擊在大雨里落下了帷幕,一群女兵拖著濕透的迷彩服和作戰靴艱難地爬上了豪沃車的大廂板。大家看著彼此滿是泥污的臉頰,沒有人說話,每個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你靠著我,我靠著你,隨著車輪的顛簸靜靜地休息。悄悄然,有人哼了一首歌:「如花的笑靨,青春的夢,秀髮揚起迷彩的風……」慢慢地,更多的人自發加入了合唱,安靜的大廂板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歌聲的海洋,疲憊了一夜的心也隨著輕快的歌聲,飄到了遠處的營區。
這群女孩子有個特別的名字——飛彈發射女兵,我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在我們出現以前,飛彈部隊的發射梯隊里從來沒有女孩子的身影,而我們出現以後,大家才知道,女兵也能發射飛彈。有人說常服、高跟鞋是女兵的標配,而對於我們來說,汗水、傷痕、老繭才是我們的「妝容」,從「女孩」成為「女兵」,必然要經受一番鳳凰涅槃、脫胎換骨的蛻變。
剛從電控號手轉為底盤號手的宋仁田,為了練就精確占領陣地的本領,手握沉重的方向盤,在烈日中來來回回。額頭上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落下,但雙眼始終緊盯著陣地線;列兵陳月展電纜時,右手不小心被電纜盤劃了道口子,鮮血直流,簡單包紮後,依舊堅持操作;沉重的偽裝傘足有我們肩膀那麼高,但是上等兵周衛平為了快速展開,爬上車頂,一遍又一遍訓練,從不言棄,雙手早就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連續的火力突擊,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疲憊,打招呼時大家也會相互調侃:「嗨!今天好濃的煙燻妝!」
全國抗震救災英模陳大桂的妹妹陳勤,循著哥哥的足跡,毅然投身飛彈事業。2010年特招入伍後,面對嚴格管理和艱苦訓練,她積極適應,很快以優異成績入選第一代女子飛彈發射號手。2011年底,入伍僅1年半的她即被任命為「女子飛彈發射連」首任政治指導員。回憶「女子飛彈發射連」成立的那一幕,陳勤說:「接過鮮艷的連旗,我仿佛看到了哥哥讚許的目光。」在陳大桂精神的激勵下,她白天參加訓練、串講流程,晚上加班背記理論、默畫「三路圖」,還主動探索研究政治工作創新課題……僅一年時間,全連50%以上號手獲評「兩長一手」,湧現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尉霞、「全軍優秀共青團員」吳明秀等先進典型。那年,女子飛彈發射連迎來沙場「首秀」,連長生病,陳勤重擔一肩挑。她沉著指揮,隨著一聲「點火」號令,3發飛彈劃破天幕,精確命中目標。至此,組建剛1年的女子飛彈發射連形成實彈發射能力。那一役,作為單元指揮長的陳勤,還率領所在發射架打出最佳發射精度,榮立二等功。
特裝駕駛員劉春伶,當年的「准空姐」,身材高挑、笑如桃花,但到了部隊之後,便藏起了女孩子的嬌柔,成了戰友眼裡的「女漢子」,工作起來敢跟男兵叫板。在家就有駕駛證的她,新兵下連被選去學習駕駛,2011年女子飛彈發射連正式組建,她光榮成為了第一批發射車女兵駕駛員。盛夏時節,男兵在駕駛室里呆久了都會受不了,劉春伶卻和另一名戰友一人一小時輪番上陣,每次訓練下來,衣服都能擰出水。經過刻苦訓練,她做到「車速穩、點位正、不撞杆、不壓線」,順利通過了「倒移位、定點停車」等各項訓練課目。2012年,她憑著過硬的專業素質,作為唯一的女兵駕駛員參加基地軍事技術比武。比武前集訓,她從不因自己是女孩子就搞特殊、打折扣,面對與男兵力量懸殊的差距,她給自己加壓加訓,白天和男兵一起做伏地挺身練臂力、推輪胎練手感,晚上則在房間裡給自己開小灶。一天天下來,無論是耐力、速度,還是精準度都得到大幅提升,這拚命的勁頭讓同訓的男兵都感到汗顏。最終,劉春伶在比武中以綜合成績第一勇奪冠軍,榮立三等功,並被表彰為「全軍軍交運輸先進個人」。
莫道女兒無奇才,敢持長劍舞九天。今天,女子飛彈發射連早已實現從「實彈發射」到「戰鬥發射」、從「單次發射」到「連續發射」的巨大進步,實戰能力顯著提高。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一代代飛彈女兵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在了最壯麗的事業里,在打贏的征途中奮楫前行,如同划過天際的彈道彩虹,留下我們最美的身影。
(此文由其根據「女子飛彈發射連」事跡整理而成,劉潔,2013年入伍,現為某旅發射一營二連排長。)
來源 | 「劍之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