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事告訴你:創業、做生意,要想成功,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市場定位,定位準了,錢就好賺了。要知道,不管創業還是做生意,準確的市場定位都是一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利劍,而模糊、不準確的市場定位,卻會導致生意失去人氣、財氣,最終走向失敗。
先來看第一個故事:
許多年以前,一位來自安徽農村的青年劉某懷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在上海開了一家包子鋪。結果,他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賺到了60萬元,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款。
創業開店之前,劉某就已經找准了上海人吃東西的口味,並且研究了上海城隍廟上各式本地小吃。劉某發現,做包子的秘訣就在制餡這個環節上,所以,他做餡用的肉都是專門從安徽老家鄉下購買運到上海的。不僅如此,在製作菜餡時他還全部採取人工切碎,這些做法雖然提高了人力成本,卻恰是他的獨到之處。手工切的青菜口感非常好,非常脆,而機器切的,缺陷在於口感比較「糊」,不夠清爽。劉某費這麼大成本做出的包子,賣價自然也要比一般 的包子稍微貴一點,但由於他的包子口感特別好,他的店得到了注重口味的上海人的認可,一時間,生意出乎意料地火爆。
劉某創業的市場定位,就是找准上海人的口味,結合制餡環節上的獨到之處。如果說劉某對市場定位的把握還是一般生意人不難做到的,那麼我們第二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找准市場定位上,就要厲害許多了。
來看第二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陳某也是做包子的,而且差不多是在同一個年代。與劉某相比,陳某做的是蟹黃湯包,他用了六年時間,就在蟹黃湯包的「老家」江蘇靖江突圍而出,成為靖江湯包界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
在江蘇靖江,蟹黃湯包已有200多年歷史,它的價格比其他包子要貴得多。在陳某開始創業的那個年代,一個蟹黃湯包就至少賣到了八九元錢,在外地人看來,一個包子買的這麼貴實在有點離譜,可在靖江,大家卻一點也不覺得貴。
老陳的蟹黃湯包一籠有6個,每籠最高50元,但是,從早到晚來吃的人卻是絡繹不絕。原因就在於這不是一般的包子,與其他包子不同的是皮薄,湯餡汁多。其他包子都是固體,拿到就可以吃,這種包子要把湯喝掉以後再吃皮。
陳某的包子比劉某的包子更好賣。在他這裡,一天五六百籠是絕對不夠賣的。小小一個包子,為什麼能被他賣得這麼好?原因就在於價格定位找得准。
原來,在當時,蟹黃湯包在靖江當地賣到了80-150元一籠,一般人根本吃不起。陳某是半路出家,他發現一籠蟹黃湯包最多只要25-30元的成本,而市場普遍價位都在100元以上,其中的利潤太大了。於是他在自己的第一籠包子出來後,就擺出一塊牌子,標出了50元一籠的價格,蟹黃湯包一下便宜這麼多,立馬就引起了當地人的關注,陳某的店一開張就迎來了開門紅。
上面兩個故事中,劉某與陳某的創業經歷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創業、做生意,當我們在給自己的產品做市場定位時,必須要考慮到人們消費的心理特點。比如說,人們比較愛面子,如果是社會交際或者談點生意,一定會去大酒店,以襯托自己的身份。但在平時,這部分人一般都鑽到小巷子的大排檔去吃飯,因為他們想節約一點,把上次的鋪張儘可能地節約回來。像消費者的這些心理特點正是創業者和生意人在做市場定位、在做營銷時最重要的依據。
總之,創業、做生意,只有當我們找准市場定位,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把產品賣給誰的時候,消費者才有可能青睞我們的產品,這是成功的前提,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並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2sr824BMH2_cNUg8h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