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儒風君
今天是感恩節,人生一世,最該感恩的就是父母。
古人說:天大地大,父母恩大。
百善孝為先。
孝順父母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責任。
1
父母在,如鳥兒有巢
樹高千尺不忘根,鷹飛千尺終回巢。
父母那是我們的根,只要父母在,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還有個家。
父母走了,家也就沒了。
賈平凹當年在外面受了委屈,唯恐自己撐不過去。
很多朋友也不再跟他往來。
在茫然中,父親從鄉下趕來,跟他喝了一頓酒,開導他不要放在心上。
勸他: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意,不要被一時的得失迷了眼。
吃完這頓酒,賈平凹不再沉淪,心裡一下子有了力量。
誰都有可能背叛你,但是父母不會。
只要父母在,這個世界上就永遠有人關心你,愛護你。
父母永遠是兒女堅強的後盾,是及時雨、是雪中炭,每當你需要的時候,他都會出現在你身邊。
龍應台在台灣教書的時候,第一天去大學報到,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小貨車送她去學校。
他在離校門口很遠的地方就停下了,怕這車太廉價,傷了孩子的面子。
他對女兒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終其一生,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卻還是擔心自己給子女丟臉。
可憐天下父母心。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老去。
不要因為太過忙碌而忘記回家。
沒事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這才是最好的孝道,最大的感恩。
2
父母去,如風箏斷線
《韓詩外傳》中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間不能重來,父母逐漸老去,等父母不在了,很多人才幡然悔悟,可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
小時候他犯錯,母親會用家法打他,讓他改正錯誤。
待他長大成人後,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問他怎麼了。
伯俞回答:「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季羨林離鄉八年,最後錯過了母親的最後一面。
後來他在自己的散文《永久的悔》中寫道:
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唐代詩人說:「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母親走了,家鄉也不再是家鄉,再沒有人會囑託自己早點回家,也再沒有人在柴門等待自己回歸。
風箏斷線,再無歸所,人生之痛,莫過於此。
父母年紀大了,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陪他們。
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忙而忽視他們,不然很可能成為一生的遺憾。
3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對待父母,不僅要提供衣食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和顏悅色,懂得尊重父母。
現在很多人給父母買車買房,這些有錢就可以做到,難的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小時候父母強勢,我們弱勢,長大了父母慢慢弱勢,我們漸漸強勢。
即便是可以給到父母物質上的享受,一旦對父母流露出嫌棄或不耐煩的神情,也會讓他們心生不安。
小時候,我們什麼也不懂,總是拉著父母問東問西。
如今父母年紀大了,接受新事物也慢了,我們也要像當初父母那樣,耐住性子,帶著他們去了解這個世界,跟上這個時代。
不要總是不耐煩,不要總是沒時間,多一點耐心,多一些體諒。
他們年紀大了,觀念可能有點落伍,他們喜歡絮絮叨叨,是因為關心你。
那些你看起來「陳舊」的觀念,都是他們一生的血淚所得,不要總是打擊他們。
多一些耐心,多花些時間去溝通、去交流
周國平曾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對待父母的態度,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多一點關心。
作家畢淑敏說: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兒女是鳥兒,父母是鳥巢。巢碎之時,鳥歸已晚。
孝敬這件事情等不得,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起來要孝順他們。
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往後餘生,願每個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及時盡孝,不要讓陪伴,成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