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90)
問:從生存社會到感知社會相距多遠的距離?
答:說短,就在一念之間,一瞬即變;說長,跨越千山萬水,相隔兩個世界。兩個社會的差別並不是環境、經濟、物質條件,其實質就是觀念之別,人類要從生存觀念轉換到感知觀念上來,是非常困難的,人類脫離生存觀念有兩難,一是生存觀形成的原始性,生存觀是從人類的初級開始的,從人們將一切事物對象化認識起,生命及物概念就逐漸形成了,這種物化一切的思維模式必然將人的生命看作獨立的存在,從而派生出生命邏輯和生存理念,這樣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滲透進人的意識與行為里,深入骨髓。二是人類建立在生存理念上的文明已有數千年之久,與之相應的意識形態已經固化多年,倫理、道德、文化、思想已經由此形成並傳承多年,人的心理、精神及情感已經被反覆馴化,本來是人的主觀意識,可已經化為人不自覺的行為,經歷、經驗和時間,已經讓人類積重難返。

問:我們能否將錯就錯一直如此走下去?
答:顯然不行,人類為什麼矛盾激化、衝突不斷,其源就出自於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人類舉步維艱、處處有難,其源就出自於生存競爭的人間倫理;人類文明發展不斷觸壁、科技創新受限於倫理,其源仍然出於生存理念的窘迫。將錯就錯錯了幾千年,人再也錯不下去了,人也不應該再錯下去了。
問:人類有可能改錯嗎?
答:知錯就改,這是人類的基本智慧。為什么小錯不斷改,大錯改不了?
問:這算大錯嗎?這是不是原錯?
答:原錯更得改,人類用智慧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自己,為什麼就不能改變原錯?況且,這個原錯給人類造就了多大的苦難?耽誤了人類多長的時間?
問:人類能改變嗎?
答:準確地說,是改換,是換成另一類人,有另外的思想觀念,有另外的行為目的。
問:你說的是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吧?

問:不用再開出長長的項目單了,人們為什麼沒換?人們該怎麼換?
答:把適應於生存的世界換成適應於感知,把生命競爭中的人換成共同感知中的人,所需更換的內容及項目不是我能夠羅列得完的。事實上,不是怎麼換的問題,是人們根本沒有換的覺悟與認識。為什麼沒換?是人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換?用什麼來換?當感知論出現,人們這才第一次知道了有替換方案,存在有另一種理念的參照,人們終於明白過來以後,換的意識興起,換的慾望高漲,這才是人類存在方式替換的開始。
問:從生存方式更換到感知方式,人類將經歷怎樣的過程?
答:從概念上看,並不需要像進化一樣漫長的過程,因為人類的智慧能力都已經高度發達,信息和思想觀念的傳播與接受都絕非過去時代所能比,人類現代化觀念的快速更新就是有力的證明,人們求新求變的慾望長盛不衰,這就是給存在理念的替換準備好了機會。當然,兩個理念的替換是人類有史以來意識形態的最大變動,並不像一些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那麼容易實現。人們認識和接受感知論就需要很大的機緣、很大的膽識和很大的勇氣,因為它與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大不相同,人們習慣性地將用懷疑和抵制的態度來對待。感知論最初的傳播和接受,絕不比哥白尼和布魯諾的日心說的遭遇更好,人們本能的抵制來源於認識的慣性和自以為是的智性,這也屬正常,運行了數千年的文明、文化以及意識形態遭遇顛覆性的挑戰,人們會不加思索,本能性地抵擋。為了心裡的自尊,也為了虛弱生活最後殘存的自信,否定是人們最後的武器,就從這一點上看,感知論的傳播不容樂觀。

當然,亦不能一概而論,任何時候,人類都有思考者和早醒者,他們會發現感知論的不同凡響處,他們會發現感知論的價值,他們會發現感知論的宏大企圖,他們會群起而追隨感知論。這是感知論得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第一股支持力量。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感知論很難得到權威理論家們的認可,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秉持的理論的瓦解,幾乎沒有人有勇氣用感知論來全盤否定自己。還可以預料的是,感知論不會得到學院派的理解與支持,因為感知論太不正統,而且可能也缺乏嚴謹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學院派深陷於學術的泥潭不能自拔,他們哪有功夫、哪有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名不見經傳的感知論,他們會視感知論如草芥,拒之門外。(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