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曾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為:時光就如同河中的流水一般,奔流不息,不分白天黑夜消逝而去,再也無法回來。
時光在流逝,人心也在變化。人心在某方面而言,也如同流水一般,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就算始終站於同一條河水當中同一位置停留不動,你身邊流過的每一滴河水,都已不再是從前的那一滴。
如何才能做好自己,不負本心;如何才能處理好時時變化的人際關係,不負他人?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功課,可能需要終生學習、時時領悟才行。
不管在何種關係里,時間便是檢驗一個人的最好方式
人會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之下認識不同的人。但不管在何種關係里,時間才是檢驗一個人的最好方式。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以偽裝的面目在世間假裝一輩子。
高曉松就曾經說過:「假如一個人有本事裝一輩子好人,那他就是好人。」因為,這種可能性幾乎小到不存在。
好人,會被長久的時光所證實,而那些缺點滿滿的人,就算再會偽裝,也終究在光陰逝去的過程當中,於某一個瞬間、某一些事情,露出本來面目,讓別人看出他們內心真正圖謀的東西是什麼?這也是為何人際關係有來有去,未必認識一個人,就能相交一輩子的緣故。
人都會自然選擇投緣、三觀相近、相處不累、真心覺得對方不會從自己身上圖謀什麼的人當朋友。只有這種秉承自然相交、真誠友善的關係,才能保持良久。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不要將真心待你的人推開
說實話,世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際關係,全都與利益相關。如果與人合作,該談錢的時候,就大大方方談錢便是了。工作與合作,最要緊的一點是雙贏,各取所需,對得起彼此的投入與付出便是。
這樣便盡了心意與本分,會活得很坦然。反而最糊塗的一種做法便是:對方只想跟你談利益,你卻想與對方談感情。人家把你當ATM或工人,你卻拿對方當知已、朋友。不管是談合作,交朋友,還是得彼此認清楚自己的初衷與目的,才會恪守本分,不會混淆相處原則及弄混淆自己的權利與責任。
當然,做人是得明白一個起碼的道理:得珍惜那些給了自己機會的人。為人處事,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不要將真心待你的人推開。不懂得這些,可能再遇危難之際,就沒人會願意施以援手了。
但話也說回來,這也不代表施恩方便可以不懂得分寸,如果這種幫助另有所圖,又或者時時以恩人自居,想要以此達到鉗制、利用、綁架、驅使對方的目的,一旦變了味走了形,被對方察覺,那麼便前功盡棄,一切均付諸東流。
施恩不望報,人家才會真正牢記你的恩德,如果跟《新方世玉》裡面那個開口閉口「以德服人」的土財主,以放高利貸的心情日行一善專挑有好處的幫,以小博大以圖厚報的話,那一切便全都走了味,人家看穿之後便只剩嘲笑了。
生活一直都很苦,只有偶爾會甜,所以不要苛待他人,也別太為難自己
當然,人生在世,最主要還是得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對於他人的言語,不必過於介懷。
但既然已知世道人情本苦,那麼「己所不欲,忽施於人。」的道理,也得懂:沒人願意聽別人的嘮叨、說教、指責與喝斥,自己如此,他人也是如此。
但當今社會,真的存在很多尚不能「以常人自待,以聖人待人」之輩。意思大概便是:對自己要求很松,常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都未必能做到。但要求別人,卻容易用聖人都未必能做到的標準來要求。這樣便太嚴苛了,非但沒用,也會讓人家心生厭惡與反感。
其實做人不妨很多事情看淡一點,懂得世間最要緊是做好自己,至於別人三觀、品質如何,大抵與你也沒有太多的瓜葛就好。只要覺得對方人品或性格上存在瑕疵,保持距離,不要靠得太近便是。沒有必要非得逞口舌之利,認為自己有權利說教、指正他人。
這種習性相當惹人厭煩,也未必就公允。生活一直都很苦,只有偶爾會甜。別人走過的路,受過的苦,你未必全都知曉。因而心存善念,不要總苛待他人,也別太為難自己,心態平和的人,反而能活好一生。
人有來有往,有來有去,有親有疏,有自然接近,也便有自然遠離。其實遠近親疏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規律,無外乎就是與彼此之間的性格是否合拍、三觀是否相近、是否覺得它符合自己的期待,又是否覺得有必要珍惜與保留相關。
人心也是會變的,初時覺得很投緣的朋友,也未必都能因此而保持友誼終生,也許走著走著,因為不斷的了解與發現,覺得失望,便疏遠了。也有一些人,因為處著處著,發覺到了對方性格的閃光處,又漸漸熟絡親昵起來,也都不一定。
總之,這些東西,既得心存珍惜,但又得認真篩選,只要出發點正確,總會遇到自然相知的人。當然,真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交友之道也不可掉以輕心,世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知己與好友,一輩子能夠遇到一、兩個,其實你便得知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