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萬青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92篇原創文章
本文摘自進化島社群部分片段,內容有刪減。
— 1 —
前幾天,一位海外歸來做葡萄酒的同學來請教問題。
這位同學的葡萄酒品牌,一年國內的銷售額大概2億左右,後來砍品牌線,聚焦品類,年銷浮動在8000多萬左右。
從2016年開始,他發現國內電商渠道增長開始變得緩慢,流量越來越貴,出現大量的退貨情況。
然後這位同學開始砍品牌線,一直砍到只留下一款產品。
他之前靠營銷和促銷嘗到甜頭,後來發現促銷對於消費者來說已經沒有吸引力了,缺乏跟消費者溝通的內容,且品牌意識淡薄。
於是,他開始走向「內容電商」路線。
今年,是他們做品牌的第3年,想把多餘的錢全部投入營銷上,於是成立了一個傳媒公司MCN,專門培養網紅,買微博大V,開始做內容。
與此同時,他發現國內大量終端消費者,不太認可他之前薄利多銷的「成本定價法」。
他很疑惑,因為在他看來,葡萄酒的本質就是葡萄,葡萄能多貴?
基於「成本定價」的方式,難道是自己錯了?
於是,他開始咬著牙往上提價,加定倍率。
結果這兩年反而越賣越好,利潤被市場逼的特別高。
緊接著,他又開發了日本銷售渠道,用之前薄利多銷的「成本定價法」,也賣的不錯。
同樣的酒,完全兩種相反的定價法,卻讓兩個不同的國家,賣的結果都不錯。
他想不通其中的原因。
— 2 —
我說:其實有一種行業,同屬一個類別。
這個行業包括紅木、玉器、紅酒、燕窩、冬蟲夏草、阿膠、茶葉等,都屬於一些信息極度不對稱的行業。
這個行業背後,由於歷史原因,有著深厚的文化屬性積澱在裡面,外人很難懂其中的門道。
有的人去了歐洲後,發現紅酒居然可以這麼便宜,於是開始買酒莊。
有的人去了雲南後,發現茶葉居然可以這麼便宜,於是開始賣茶葉。
歐洲人喝茶葉,可以喝茶碎末拼配茶包。
中國人喝茶葉,必須要衝泡鮮原葉,有條件的還要搭配泉水,專業器具。
之前有同學賣茶葉,成本不高,賣的很貴,幾年下來賺了很多錢,一直心有愧疚感,覺得自己在賺不該賺的錢,晚上睡不著覺。
後來,她把茶葉價格降下來,想要把這個行業的中間定倍率優化下去,結果卻開始持續虧損。
這就是行業千年文化積澱背後帶來的影響力。
這位同學沉默片刻。
道:紅酒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大部分消費者,其實並不真的懂紅酒專業知識,只認營銷。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很神奇的邏輯,就是當我的品牌在國內某個渠道全線產品上架的時候,在同一渠道,我的銷售額竟會削減一半。
一個月40萬款項都結算不了。
當我把全線產品只留下一款,強營銷這款產品時,我當月僅這一款產品的銷售額大概就可以達到90萬。
我自己也搞不明白這背後發生了什麼,後來我在國內某線下終端渠道裡面待了估計有一個多月。
比如有消費者來買紅葡萄酒,當他拿到干紅和桃紅的時候,他問我,這兩個產品有什麼區別?
我就給他講解其中的專業知識,至少說兩分鐘。
消費者聽完後,滿臉興奮和沉浸在葡萄酒文化的表情。
然後。頭也不回。扭頭,走了。沒有買。
後來,又有消費者來詢問我。我說:第二件半價。
消費者拿起酒,直接就走去付款了。
我特別苦惱。
在「爆款產品」戰略和"多元化產品"戰略經營問題上,企業在什麼時機,才適合選擇這2種戰略?
— 3 —
我說:首先,你的產品,並沒有達到網際網路爆品的程度,還遠遠不夠。
所謂爆品戰略,是找准用戶的需求點,直接切入,做出足夠好的產品。
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資源,規模採購壓縮成本,縮短渠道優化中間環節,低毛利,低價格,聚焦到一個產品上去打爆市場。
這時,極致的性價比產生海量用戶,海量的用戶產生口碑,口碑又反向塑造品牌。
一般在公司成長期,會選擇用最快速度提升銷量,獲得領先的市場份額,這是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這個階段,做深深扎中基本痛點、但犧牲差異化的單品,也就是爆品戰略,更為重要。
而到了公司「成熟期」,單品的爆髮式成長一定會遇到瓶頸,用更豐富的產品,滿足用戶(在成長期)被犧牲掉的差異化需求,是成熟期最主要的產品策略。
到了公司「衰退期」,就要砍掉多餘的品牌線,收縮公司鞭長莫及的戰線,降低成本,提升利潤。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最有效的產品戰略可能並不相同。
沒有絕對正確的戰略,甚至沒有更好的戰略,只有適合的戰略。
其次,你遇到的問題,在於你所認為的「紅酒行業」,並不是中國的「紅酒行業」。
雖然它們都叫「紅酒行業」,甚至名字一模一樣。
但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卻可能截然相反。
— 4 —
你其實在做一件事,試圖把正宗「西方紅酒文化」帶入中國「紅酒行業」,卻忽略了背後不同的「文化基因」。
比如,你在美國能吃到不少在國內從沒見過的「中餐」。
你會發現,有道紅遍美國的菜品被美國人認為是中餐「第一菜」,還是代表性菜式。
這道菜叫「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大部分國人聽都沒聽過。還有一道美劇中最常見到的美式中餐食品:Fortune Cookie(幸運餅乾),全世界每年生產3億個幸運餅乾,被美國認為是代表性中餐菜品。 這是幾乎每家中餐廳都會在飯後端上來的一道甜點,菱角形狀、像蛋卷一樣金黃色的外皮,裡面是空心的,打開之後是一張帶字的小紙條。 有時是個預測運勢的簽文,內容不外乎財運、事業或學業;有時是一句吉祥話;有時是一句箴言或者雞湯。
大部分國人,也是從來沒有聽過。
你看,同樣是中餐,在美國的中餐,和在中國的中餐,就完全是兩回事。
這位同學想了想,道: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在中國做葡萄酒品牌,我之前的銷售策略是錯誤的,反倒是小罐茶這種銷售策略是正確的呢?
我說:從商業角度來說,小罐茶定位高端消費品,強化的是茶的「禮品屬性」,在品牌的塑造上借鑑奢侈品做法,提供一整套的體驗服務,給消費者一個清晰的小罐茶品牌形象。
大部分消費受眾不是自己喝,而是用來滿足送人的需求。
而紅酒呢,在國內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懂紅酒。
但絕大部分人,其實是不懂西方紅酒文化的。
紅酒今天在中國的價值,其實更多是一種社交價值,收藏價值。
你之前的品牌銷售策略是可以做下去,可以繼續用MCN矩陣形式,通過KOL帶貨種草+線下渠道的方式在國內售賣。
因為你的定倍率並不低,有充足的利潤空間在裡面。
但如果你想拿很便宜的紅酒去做國內品牌,這是很難的。
— 5 —
這位同學思考了一下,提出了第2個問題:我們在國內做了幾年,目前一直是處於盈利狀態,今年大概銷售額1.4億左右,那在什麼時候,可以去融資呢?
我說:你拿到錢準備做什麼呢?
同學道:我想做中國最重要的葡萄酒品牌。
我說:這只是目標,你的戰術是什麼?你拿到錢,要做什麼事才能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葡萄酒品牌呢?
同學道:拿更多錢投入到渠道鋪墊上,讓更多消費者能夠用更快的速度體驗到質優價廉的葡萄酒。
我說:你要先把這個故事講得通,有一個宏大的敘事邏輯。
比如說我們在國內某個省級區域市場獲得成功,打造好了可複製的樣板市場和標準化管理、銷售手冊,和國內外知名線下銷售渠道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現在,我需要發展代理商體系,發展渠道,我需要有資本來做這件事兒。
融資這件事,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的項目好,可成長空間大,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有用戶,資本會蜂擁而至。
資本雖然很少雪中送炭,但是錦上添花卻很常見。
有的人以獲得幾輪融資為榮耀,有的人並不覺得拿到融資是一件好事。
因為融資,意味著枷鎖。
一旦你融資之後,資本對你的增長就開始有硬性的要求,必須要求你每年增長多少倍。
如果你不增長,資本如何賣給下一輪,全身而退?
這時,你再也不能按照之前自己的節奏來一步步打開市場。
你可以認真想一想,如果今天你的現金流很充足,利潤很好。
其實不建議去融資。
發展渠道這件事,要花錢,但有時候,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
記住一句話:「比有能力融資更難的,是有能力拒絕融資」。
最後的話
做生意,很多人賺的是辛苦錢,進比出略快,如履薄冰,像竹籃。
有些人的生意卻是個茶杯,有積累,能沉澱,雖慢但終將注滿。
做生意,除了進出流水,你一定要找到那個可以用來沉澱的容器。
你的容器是什麼?
你用它來沉澱什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