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不是北約的「滅火隊長」

2019-12-03     中國網觀點中國

陳暘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11月2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聯邦議會發表演講,強調北約意義重大,重申歐洲不能單獨守護自身安全。時值70周年峰會來臨之際,北約卻陷入一系列混亂和迷茫之中。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說」,更是把北約內部矛盾公之於眾,將北約未來發展的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默克爾選擇此時發表對北約的看法,為北約「站台」,顯然是為了廓清輿論,推動北約這艘大船安全駛離漩渦。但是默克爾的發言救急不救火,北約的航道早已煙霧瀰漫,觸礁的風險與日俱增,其未來何去何從的決定權並不掌握在德國手中。

德國是北約的堅定支持者,這一態度不會因為北約掌舵者的不同而輕易改變。德國人對北約心存感激。歷史上,北約是德國二戰後重新融入西方的重要平台,為德國自我救贖,走出戰敗國的陰影提供了關鍵的心理支撐。

冷戰時期,德國是美蘇對抗的最前沿,北約在聯邦德國看來是安全的倚仗和實力的表征,德國人對北約懷有敬畏之情。冷戰結束後,德國仍是北約在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基地,迄今駐紮著3萬餘名美軍士兵。北約最新成立的兩大司令部之一——後勤司令部亦落戶德國的烏爾姆市,另一個位於美國本土。

德國國內存在強大的和平思潮,反戰裁軍思想是德國政壇的共識,其軍事投入與其國民收入相比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軍備水準較低。數年前媒體還多次曝光聯邦國防軍武器裝備年久失修、濫竽充數等問題。冷戰結束後,德國在安全上對美國的依賴性不減反增。

德國將跨大西洋關係作為自身的外交支柱情有可原,即使美國曝出「斯諾登事件」、坐實大規模監控、竊取德國數據信息資料等非盟友行為,德國依然忍氣吞聲,不敢大聲質疑美國。如今,德美關係微妙,在貿易關稅問題上已反目成仇,德國會更加小心謹慎地維護安全紐帶的維度,避免跨大西洋同盟關係的瓦解。

因此,德國對北約存續的問題尤為敏感,不會輕易自毀長城。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說」甫一出爐,默克爾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指其不能代表歐洲的意見,批評馬克龍言論過激,認為團結是當前第一要務。

《紐約時報》爆料稱,默克爾表示厭倦了為馬克龍收拾殘局,兩人甚至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德國外長馬斯和防長卡倫鮑爾相繼提出補救方案,建議通過設立類似專家小組的形式,研究探討北約的未來。他們希望既堅持北約存在的合理性,又以德國人特有的解決方式照顧馬克龍的面子。

但是,馬克龍並未就此偃旗息鼓,仍然堅持「北約腦死亡」的提法。北約峰會陰霾難消,警鈴大作。事實上,北約的問題並非一日而成,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美國作為北約的掌舵人,如今對北約態度曖昧,若即若離,一方面用北約敲打歐洲盟國,讓其增加軍費投入,另一方面又對北約戰略目標舉棋不定。

美國對北約反恐的熱情不足,尤其是美國與歐洲盟友缺乏溝通,獨斷專行,更加讓歐洲盟友無所適從——連德國都對此頗有微詞。默克爾在其演講中,也認識到北約缺乏合理的政治目標,凝聚力下降,需要反思。北約的矛盾不斷累積自燃,漸成明火,即使有德國等盟友表忠心,也無法輕易撲滅。(責任編輯:高霈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kD9zG4BMH2_cNUgnl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