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自家孩子補課被家長舉報,家長的焦慮分五層,你到哪一層?

2019-10-02     名校家長

近日,一對教師夫妻在家給自己孩子補課遭到了學生家長的舉報。

原來,這對夫妻一個是數學老師,一個是英語老師,暑假期間在家給自己孩子補課,遭到了同班家長的質疑。

本來我家孩子就比他家的孩子差很多,現在他們夫妻利用自己是老師在暑假給他家孩子補課,這不是要斷我們的活路嗎?

希望對於教師子女在中考中要比其他的學生超一定分才錄取,或者也給我們孩子有償或免費的上課也可以。

這封檢舉信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阻止別人進步就能讓自家孩子脫穎而出了?這位家長的強盜邏輯實在可笑。

可是,這份可笑的背後,卻寫滿了中國家長深深的教育焦慮。

1

唯分數論的背後是家長深深的教育焦慮

前段時間,「7000元暑期培訓班報名靠搶」登上了微博熱搜,很多家長在5月就已經開始給孩子預約暑期培訓班的名額。

一個暑假,讓家長們如臨大敵,仿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進步就會被埋沒。

香港有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你以為從孩子出生就要開始教育,以免他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真正的競爭從子宮裡就已經開始了。

為了贏在未來,就得拼在現在。

如果希望孩子能進入好的大學,就要選擇好的中學,那麼就需要進入好的小學,好的幼兒園,好的育嬰院,那麼從子宮裡就要開始計劃,因為在香港,好的育嬰院只在特定時間段招生。

可怕的是,這種教育焦慮比比皆是。

前段時間,北京昌平一家比較好的幼兒園招生,提前五天,幼兒園的牆外就排滿了等位的家長。

帳篷、躺椅排了長長一隊,全家老少更是輪番上陣只為搶得一席之地。

每年暑假前,天價學區房總能吸引人的眼球,15萬一平買過道,鄰近故宮的一處學區房竟然標價1.3億,被網友調侃「宇宙新中心」

今年更有一位狼爸,舉著吊瓶,帶正在發燒的女兒參觀衡水中學,僅僅為了從小就樹立上衡中的夢想。

因為在一般人的眼裡,衡水中學就意味著高考成績。

在當代,教育不再是一個靜待花開的安然過程,而是你追我趕、只爭朝夕,一切向分看的競爭過程。

而分數的背後,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的無限期許。

哈佛大學希米·康博士提出,「為人父母改變了大腦神經元的連結,這就像重新經歷了一次青春期,他們對孩子極度敏感,這也是為人父母如此艱難的原因。」

一旦做了父母,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失去自己,把自己關注的重點放在孩子身上,為他們的未來無限焦慮。

殊不知,這種焦慮會在潛移默化中傳導給孩子,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人生。

2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太多太多的家長執著於學區,認為一所好學校就是萬金油,好老師就是救生衣,仿佛把孩子送進校門,自己就可以大大鬆一口氣,自此高枕無憂了。

其實,這恰恰是本末倒置。

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人的一生中,首先接觸的是家庭,孩子在父母那裡學談話,認識周圍事物,其性格和行為習慣等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

任何學校教育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

今年春晚,小品《占位子》讓人爆笑又引人深思。

有人說,「現在在班裡的位置就決定了將來在社會上的位子」。

開學第一天,家長們都早早就來爭第一排中間的位子,只為了讓孩子離老師更近。

文鬥武斗都試了,威逼利誘都乾了,一眾家長圍繞這個位子發揮出了辯論賽中的最佳實力。

就在搶座辯論賽最焦灼的時候,郝健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原來他走錯班了,孩子已經上了三年級,他卻在二年級1班裡跟人搶了半天座位。

有人質問他:「你這爸爸是怎麼當的,孩子在哪個班你不知道?」

正如小品中老師所說:「把什麼都搶到最好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信任學校和老師,但不能過度依賴。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心血來潮的關注,而是持之以恆的堅持,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肩上的責任,要知道老師提升的是孩子的成績,而家長提升的是孩子的人格。

我們要培養的從來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而是三觀正確,能夠獨立自強的人才。



3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栽培自己

人民日報在《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一文中提出了家長層次論。家長有五層,你在哪一層?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宋慶齡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影響。」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恰恰應該從栽培自己開始。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學學歷,因為一篇作文被老師開除,從此爸爸在家裡教他讀書識字。

生命總是出奇的相似,兒子鄭亞旗小學畢業後,鄭淵潔讓他輟學在家,上起了鄭氏私塾,直到鄭亞旗18歲,離開父親自立門戶。

一晃20多年,當初的質疑聲早已煙消雲散,如今的鄭亞旗創建了北京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當上了CEO,運營鄭淵潔的版權,讓他的收入10年翻了20倍,鄭淵潔也算是享了兒子的福。

反觀女兒鄭亞飛,從小接受學校教育,從小到大,一路學霸,18歲時,同時收到了包括南加州大學等六所美國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

無論是哪種教育形式,在鄭淵潔家裡都顯得格外成功,而成功的秘密其實就藏在鄭淵潔身上。

鄭淵潔說:「作為父親,在女兒上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他們看到的都是嚴格自律、每天4點半起床寫作的父親。

鄭亞飛曾經無意中對鄭淵潔說:「爸爸,我看你伏案寫作時,雖然你是坐著,但我認為你伏案時身材最高大。」

有太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做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不斷的要孩子去努力學習以賺取一個美好的未來,卻忘了真正應該努力向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正如作家鮑德溫所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真正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學會栽培自己,孩子不懂的,我們教,我們不懂的,拼盡全力學,讓孩子感知到我們正在努力和他們一起進步。

生命是一場華麗的冒險,成長總會伴隨著苦痛,在迷茫的未來面前,我們要做的是陪著孩子共同完成這趟生命的冒險,而不是推著他們在黑暗中苦苦探尋。

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最美好的東西不是金錢、不是權力、更不是分數,而是以身作則,勤奮拼搏,不放棄自我成長的陪伴,讓他們在這樣的陪伴中學會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h_ejG0BMH2_cNUgaa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