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些家長叮囑孩子:「你在學校里,千萬不要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玩兒,你會跟著他們學壞的。」
有的孩子不解:「我憑什麼不能和成績差的同學玩兒,他們對我都挺好的啊。」
再看家長,立刻火了說:「不讓你和他們玩就不能玩兒,你怎麼這麼擰巴呢。再和他們玩兒,我就揍你。」
就在剛才,我在樓下散步,又遇到這樣的情形,只見一位媽媽氣急敗壞,把孩子痛哭的哭哭啼啼。孩子哭了半邊,把媽媽惹火了,披頭蓋臉一頓巴掌。真想上去勸勸,可是面對我不了解的家長,憑經驗還是遠離為好,否則,我也會挨頓罵。
那麼,家長讓孩子不和成績差的同學一起玩兒,有錯嗎?在我看來,這話還真是錯的,錯就錯在家長只知道阻止,而不知道教育和引導。生硬的阻止基本上起不了任何作用,更達不到啟發和教育的目的,應該怎樣正確去引導孩子呢?下面我展開給大家分析,並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一、一味阻止孩子和學習成績差的做法是錯誤的,別忘了孩子和玩伴建立起了信任關係。
1、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家長的阻止會讓孩子偏找這個成績差的同學玩兒。
孩子自打進入小學一年級後,便已經正式進入兒童期,在兒童期里由於獨立活動能力增強,孩子在學校里會和同學之間建立起玩伴兒關係。這種關係是兒童成長的必須,因為他們需要擺脫孤獨,需要彼此相互交往玩耍,並在玩耍中建立友誼和信任關係。如果家長一味阻止孩子不要和成績差的同學交往,必然會讓孩子因懼怕孤單而拒絕父母的要求。如果家長多次強調不允許孩子和成績差的同學一起玩兒,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和他們玩兒,我偏就不聽。實際上家長的生硬阻斷,已經讓以往的親子信任關係出現了裂痕。
2、成績差的同學本身是無辜的,大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之,容易誤導孩子看人下菜。
公心而論,那些成績差的同學本身也不願意那樣,只是他們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早期教育缺失,認知和分辨力有限,綜合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這才導致跟不上班上同學的步伐。然而對這些無辜的孩子,倒成了家長們的排斥的對象,平時告誡自己孩子,你堅決不能和成績差的同學玩兒,否則,你也會受他們影響成績也會變差的。在成人世界的圍剿中,成績差的同學往往易被同學孤立,性格也會隨之改變。很多成績差的孩子之所以在行為有破壞性,恰是對來自環境排斥後的報復性心理。因此,明智的家長往往都不會阻止自己孩子去接觸成績差的同學,他們非常清楚,那樣做很容易讓自己孩子看人下菜,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
3、老師如果不讓班上同學和成績差孩子交往,極容易孤立學困生,導致其心理問題。
極個別成績差的孩子,由於家庭成長原因導致性格暴躁,極具攻擊性,往往成為班上的「危險」份子。個別老師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就讓班上同學遠離他們。這一樣來,則讓少數成績差且愛製造麻煩的同學進一步被孤立。我曾經做過幾個相關的個案,有一個二年級小男孩,他在家裡表現一切都正常,但是到了班上後就會情緒易怒,甚至時違反紀律被老師批評時,會大鬧課堂,掀翻課桌,把書撕掉,東西扔的滿地都是。通過調查和了解,發現這個孩子是因為被長期孤立導致產生極端報復性情緒,我就建議家長選擇重視家庭教育的學校給孩子轉學。這個孩子進入新的學校後,很快就融入了班級群體之中,表現越來越好,成績也慢慢提上去了。如果不是找到這個因素,可能這個孩子一生的學業就毀了,還會導致人格的畸形。
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身上有很多缺點和不良習慣,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去觀察。
1、理性的家長會理解孩子和成績差同學的玩伴關係,不會生硬拒絕孩子與其交往。
如果你是理性的家長,你應該理解自己孩子和成績差同學的玩伴關係,因為他(她)們在一起時,會把注意力放在玩兒上面,不會帶有複雜的心理,更不會有歧視。對於成績差的孩子來說,因為有同學願意和他在一起玩兒,而從心裡會產生一種感激之情,這種情感恰是本能的純潔心靈所散發出來的。如果家長不允許自己孩子和這樣的孩子接觸,就無法讓孩子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和長處。當家長理解自己孩子需要玩伴兒,更需要尊重成績差同學時,你教給孩子的是做人的善良,是一種關愛。但是家長還不要忘了,要引導孩子觀察成績差玩伴身上有哪些缺點和不良習慣,好讓媽媽(爸爸)做到心中有數,為後續教育和引導做好準備。
2、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往往身上有很多缺點,家長需要引導孩子認真觀察,並講給父母聽。
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身上的缺點確實不少,這並不是孩子自己主觀願意有那些缺點,而是從家裡沒有得到過父母的好習慣培養,加之也會被父母身上的不良習慣所影響,才會在沒辦法得到認知和分辨力培養的情況下,被動染上那些不良習慣。因此,對於理性的家長來說,當把成績差孩子的缺點形成原因講給孩子時,實際上也是增強你孩子認知和分辨力的良機。孩子帶著目標去觀察玩伴身上的缺點時,會格外有針對性,並且還有可能與之交流這些缺點或不足。當孩子了解成績差同學越多時,對他們的觀察就會越仔細,給父母提供的信息也就更具真實性。
3、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去理解和幫助成績差同學,會增加孩子的責任感,提高免疫力。
在這方面我的感觸特別深,我孩子在小學階段,也有成績差缺點多的同學玩伴兒。每一次孩子給我講同學身上的缺點時,我都會引導他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那個同學,你應該怎樣把缺點改正呢?從而減少周圍人對你的歧視和排斥呢?兒子就給講他會自覺遵守紀律,不會隨意攻擊別人,不去戲耍和嘲笑別人。當經常做這種換位思考的引導時,孩子的責任感就會慢慢增強。於是我就鼓勵孩子去幫助他的同學,看看能否讓對方聽進去而有所改變。事實證明,當家長真教孩子去主動幫助那些有缺點的成績差同學時,他們因為有較好的信任關係,還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在幫助同學的過程中,我自己孩子反而會表現的更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吧。
三、好習慣可以相互影響,壞習慣同樣也可以相互感染,要引導孩子不學「壞」。
1、家長可從積極的一面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好習慣方面去和成績差同學去做比較。
請家長必須要清楚一點,孩子好習慣養成很難,需要每天去堅持,但是被成績差缺點多同學的負面影響非常快。這本身不難理解,壞習慣屬於自由散漫,不受約束性質,且常常是以故意破壞紀律或傷害他人為樂子。但是孩子不可能不接觸這樣的同學,因此,就必須要引導孩子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問題,比如讓孩子從平時養成的好習慣視角,去觀察成績差同學都有哪些行為表現,通過觀察讓孩子把看到的現象講出來,然後讓孩子總結幾點。當孩子真能總結出來時,那可真了不起呢?因為這是孩子的傑作,他已經具備了主動分辨、思考和歸納總結的能力。越是這樣持續進行引導,越會讓孩子強化不被壞習慣同化與影響的自制力。
2、再從消極的一面引導孩子,讓其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讓孩子主動分辨。
當然,前面我所講的都是積極的一面,有些孩子因為壞習慣長期養成,得不到矯正,會演變為惡習,這樣的孩子不要玩伴改變不了他,就連老師也很難教育和矯正。因此,你要告訴孩子,如果你出於好意去努力嘗試改變這個成績差同學的缺點,但是他根本聽不進去時,你就沒必要再奢求幫助他了,因為他和你的認知分辨力根本不在一起水平線上,你們對很多事的看法也相去甚遠。但是必須要謹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意思就是說,你和一個優秀的人在一起會受到積極的影響,而和一個品行特別糟糕的人長往來,會被他同化和影響。必須要學會主動分辨,從是否有利於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3、拿生活中由不良習慣變為惡習的事例來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不合理選擇玩伴的後果。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以找到那些由不良習慣最終變為惡習的事例,而這些事例恰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素材。如你帶孩子去圖書館,看到有一個孩子在圖書館裡大喊大叫,被管理員幾次制止後都仍然如故,就可以問孩子,像這樣的孩子你願意和他做朋友交往嗎?我相信你的孩子肯定會說「不」。再如你和孩子正在小區里散步,看到幾個孩子在玩耍,其中有一個髒話不斷,這時引導孩子觀察,並問他,你說這個孩子講文明嗎?當你的孩子把注意力投向那個說髒話孩子身上時,他自然會告訴你,他不講文明。那不妨再問孩子,如果讓你和他做玩伴,你願意嗎?孩子會告訴你,不願意。因為你孩子分辨力很強了,他會反感這種有不文明行為的玩伴。
四、鼓勵孩子學會與成績差同學正確交往,如果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要遠離。
1、在孩子學會分辨的基礎上,家長要教孩子社交基本知識,鼓勵孩子學會主動選擇玩伴。
前面做了很多分析和鋪墊,現在我們需要把目光拉到你的家庭里,當孩子的認知和分辨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時,你就必須要把重點放在教孩子社交常識上面了。對於兒童來講,看似在一起很隨意玩耍,但是如果不懂社交常識,就不會知道該怎樣去觀察玩伴,選擇玩伴。如教孩子遇到一個陌生小夥伴,想和他認識並一起玩兒時,必須要主動做自我介紹,可以這樣說:「你好,我叫XXX,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們可以認識一下嗎?」或「你好,我想和你一起玩兒,你願意嗎?」當你的孩子落落大方去主動禮貌結識新玩伴兒時,他的社交自信會隨著被對方接納而慢慢增強。有良好社交基本功的孩子到了學校里,則更容易主動選擇班上的同學作為玩伴。
2、如果孩子固執己見,需要家長在孩子受到負責影響之後,做進一步的教育和引導。
有時孩子會和成績差的同學成為玩伴兒後,不捨得分開。哪怕你再怎麼勸,孩子也不願意,在固執已見之下,你就不能再強行阻止了。但是你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那就是當你的孩子從他(她)這個成績差的同學身上吃了虧,受了欺負之後,就有了再次引導的時機。如問孩子:「你看,你那麼信任他,關心他,可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尊重你,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認真思考了,我選擇他做為我的好朋友難道就是為被他欺負?」當你順著這個思路去引導孩子,孩子自然會動腦筋,孩子也會衡量利弊,通過一番勸導,孩子終會明白一個道理,和品行差成績差的同學在一起,並沒有什麼好結果,我換不來尊重。
3、教孩子做社交的主動者,用自己出色的表現吸引身邊的同學,從而對夥伴做出選擇。
在我們成人世界裡,是否發現過有些人氣質特別優雅,談吐特別得當?並且這些人往往是社交場合的焦點和中心,那你是否思考過,人家是怎麼練出這麼好的社交能力與修養的?答案很簡單,那是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薰陶所致,是受自尊心與上進心支配所致。因此,你就可以告訴孩子,一個有良好品行修養的人,往往從小養成,而這樣的人恰因為各方面都比較出色,而吸引著身邊的玩伴兒,或者班上的同學。這時你的社交圈子就會比別人大,因為欣賞你才會喜愛你,願意接近你和做好朋友好玩伴的人自然就多了。瞧,你就占有絕對的主動權嘍,而當你有了對夥伴做出選擇的權利時,你自然就會選擇更優秀的人成為你的好玩伴或好朋友。
結束語:親愛的家長朋友們,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有何感想?是否發現以往忽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了?如果你以往還在愁怎樣解決孩子與成績差同學總是一起玩的事時,現在你知道該怎樣解決了嗎?我相信你通過自己的閱讀與思考,會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這樣,我寫這篇文章就有價值了。優秀父母,會不斷堅持學習,也只有在學習中獲取更多育兒知識,從而讓你更輕易面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