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最常見的兒童皮膚問題。小兒濕疹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1歲前發病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濕疹大多可以自愈。
兒童皮膚正處於發育之中,皮膚的角質層較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分豐富,故容易發生過敏性濕疹反應。濕疹主要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屬於內在因素,誘發濕疹發生的主要是外在因素。
誘發兒童濕疹的過敏原多種多樣,包括食物、吸入物和接觸物過敏,最常見的是食物過敏。食物過敏是導致兒童濕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兒童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某些蛋白質未完全消化進入體內,引發一系列過敏反應。動物蛋白質如牛奶、牛羊肉、魚蝦致敏率較高,植物蛋白如芒果、小麥等也可以致敏。
濕疹的臨床表現包括乾燥、發紅、搔癢、出現皮疹等。濕疹持續時間較長時,皮膚可能變厚、乾燥,並形成粗糙的皮痂。
兒童濕疹多發頭面部、耳後,嚴重者可發生在軀幹、四肢,皮損具有多形性、對稱性、瘙癢和易反覆發作等特點。不同的年齡段,濕疹的好發部位有所不同,嬰兒常見於臉部和頭皮,幼兒常見於手肘和膝蓋,青少年常見於手部和腳部。
兒童濕疹的常見藥物治療
1.皮質類固醇類激素
皮質類固醇類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可控制症狀、緩解病情,是治療兒童濕疹的主要藥物。
濕疹的急性期,多表現為滲出增多,可以選用液體類藥物,一般選用3%硼酸溶液濕敷。急性期過後,滲出減少,可以選用激素類藥物,一般選用氫化可的松、0.5%地塞米松、糠酸莫米松等。
對輕症或範圍小的濕疹,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外用激素類膏劑使用。
對面積大的濕疹或反覆發作的濕疹,建議去醫院就診,根據醫生的建議用藥。
長期大劑量應用外用含皮質激素的藥物,可能會產生全身和皮膚局部的副作用。較突出的局部副作用是,藥物依賴性皮炎和反跳性皮炎,所以儘量避免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外用皮質激素類藥物。
2. 非激素類免疫調節劑
近年來出現了一類外用免疫調節劑,可以多靶點針對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阻斷一系列細胞炎症因子的產生等。
長期使用,不會產生皮質激素類的副作用。可選藥物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有研究證明,0.1% 他克莫司軟膏對慢性濕疹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鑒於此類藥物上市時間不長,請根據醫囑用藥。
3. 抗組胺藥
抗組胺藥可以拮抗組胺類炎症因子,起到止癢、抗過敏的作用。傳統的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酮替芬等,安全性較高。
兒童常用的新型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對於組胺受體有特異性的拮抗作用,副作用相對較少。抗組胺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鎮靜劑聯合使用,增加療效,改善症狀。
4. 外用抗生素
患兒因濕疹瘙癢,容易抓破皮膚導致破損,而皮膚破損容易導致感染。必要時,可以局部外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
5. 保濕霜等護膚品
當濕疹持續的時間較長時,患兒的皮膚大多比較乾燥,此時使用一些外用保濕霜可以保護皮膚,同時對濕疹的治療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6. 中醫藥治療
對於兒童濕疹,中醫特色療法也具有較好的療效,內服方如清熱四心湯、三仙湯等,外用方如蛇黃洗劑、除濕湯等煎濃液外洗。方法簡便易行,副作用少見。
綜上所述,兒童濕疹病因複雜,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結果。治療兒童濕疹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激素類、抗組胺藥、抗菌藥物以及中藥等。
參考文獻
1 鄭健, 倪建聰, 滕用華.兒童濕疹病因分析及藥物治療[J].海峽藥學, 2014(5):96-97.
2 陳楊福,覃世榕,王振宇,等.64例兒童濕疹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J].浙江檢驗醫學,2012.1:005.
3 劉曉雁,楊明,甄甄.嬰兒濕疹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2,27(8):588-590.
4 程煒,馮文莉,楊靜.0.1%他克莫司軟膏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誌,2009,15(34):47-48.
5 李謙,孫東傑,何黎,等.薇諾娜柔潤保濕霜對慢性濕疹輔助治療作用的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2012,26(7):601-604.
6 李天舉.中醫藥治療嬰兒濕疹臨床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2008,21(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