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聞喜縣鄉村 寒食清明保持吃涼饃饃傳統

2020-04-04     新京報鄉村

清明節前,北京老字號餐廳、食品店開始售賣螺絲轉、硬面餑餑、糖卷果等「寒食十三絕」,而遠在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特別是在聞喜花饃流行的晉南一帶,上了歲數的人仍保持著寒食節當天不動煙火,只吃涼饃饃的傳統。


寒食節當天講究吃涼饃饃。受訪者供圖


寒食節當天吃涼饃饃有講究

家住山西聞喜縣的董巧蘭不記得歷史典故發生在哪個朝代,但是,她記得一位叫介子推的人背著母親躲進山林的故事。「寒食節這天不能燒火做飯,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孝順。」董巧蘭說。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董巧蘭以及當地不少上了歲數的人,至今保持著寒食節吃冷食的習俗。


在聞喜縣,重要節日製作的花饃造型繁複,這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巧蘭製作的龍形花饃。受訪者供圖


「記得,小時候家裡長輩會囑咐我們,寒食節這天不能玩耍嬉戲,全家人基本不出門,也不能燒火做飯。」今年65歲的董巧蘭做了一輩子花饃,手藝精湛不說,人緣極好,是遠近聞名的花饃製作匠人。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介紹,聞喜花饃是流行於山西省聞喜縣一帶的麵食。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非遺,聞喜花饃既無流傳範本,也沒有現存底樣,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被稱為「母親的藝術」。


花饃上,動物造型強調黑色的眼睛,寓意心明眼亮。受訪者供圖


董巧蘭自幼看著長輩做麵食,八歲左右做出的花饃已經可以用於正式場合了。


據董巧蘭介紹,花饃通常用在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但是,寒食節當天什麼都不能做。


「饃饃必須在寒食節前蒸好,寒食節當天吃涼饃饃,就著大蔥、鹹菜吃。」董巧蘭說。


儘管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提早蒸製的發麵花饃能存放多日,不會霉變,董巧蘭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聞喜花饃製作上最獨特的地方,是用玉米面做面肥引子,」董巧蘭說,「和發酵粉不同,玉米面引子蒸出來的白面花饃皮厚,不容易開裂,很筋道,也不容易變質,保存時間一般在5天以上。」


另外,聞喜縣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生長,麵粉品質好,成為聞喜花饃出名的基礎。


清明節祭掃會帶去親人生前愛吃的食物


在二十四節氣里,清明節氣溫逐步穩定。田壟里,碧綠的小麥正處於孕穗期。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鄉村家庭都選擇簡化祭掃方式。「清明節掃墓主要是為了凝聚家庭親情,形式不重要,只要親情在就好。」董巧蘭說,「以往,清明掃墓時,會帶去豆芽、菠菜、蓮藕以及圓形的饃饃。」


「掃墓是為了祭奠祖先,更是為家族祈福。比如,豆芽代表生髮,菠菜因為有個紅色的根,象徵家族興旺,蓮藕多孔,象徵心明眼亮。」董巧蘭說,「心細的人,還會為故去的親人送去他們生前最愛吃的食物。」董巧蘭說她掃墓的時候會帶上韭菜包子,「因為我娘生前最愛吃韭菜包子,清明掃墓也是為了傳承家族親情,本身是很溫暖的。」


王紀辛(媒體人)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9vQ3EBiuFnsJQVYI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