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有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很火,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卻有著非常罕見的耐心
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這個紀錄片所有的主人公,都來自一個叫做「芭學園」的幼兒園)
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中相當重要的經歷。不管未來變化如何,教育孩子都有著共同的規律,這群孩子在10年中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的父母所面臨的掙扎與選擇,相信都能引起為人父母者的共鳴,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和思考。
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怎樣改變了一個活潑的孩子?
第一集的小主人公是個叫錫坤的孩子
小時候的錫坤是個典型的淘氣包,會把老師擺放很整齊的玩具弄亂,會把玩具球和小朋友的鞋子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里,在家裡也不閒著,會把掛麵放在盆里點燃,還要往盆里加鹽加水,把廚房弄得凌亂無比。
面對錫坤的種種「搗亂」行為,幼兒園的老師表示尊重和理解,這是孩子對空間正常的探索,也是對自身能力的正常探索。
甚至專門為錫坤留出了一段時間,讓他盡情地弄亂玩具,再跟錫坤一起把玩具收好。
媽媽也表示理解,認為孩子是屬猴的。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都會慢慢發展好。
看起來錫坤的童年生活應該是無憂無慮,充滿尊重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錫坤的眼神中,最常流露出來的是迷茫,以及一種無助無力的感覺。
紀錄片真實地記錄著:在錫坤成長的這十年中,只能看到母親在為孩子殫精竭慮地考慮,卻看不到孩子父親的任何參與。
唯一提到孩子父親的時候,是錫坤媽媽說為了照顧錫坤辭職,還為了給錫坤更好的就學條件,與錫坤爸爸兩地分居。
這十年,錫坤的變化很大。他不再那樣調皮闖禍,也不再如兒時般無所畏懼。
他總是表現出需要母親的幫助;又會在母親因為想幫助他而殷切囑咐的時候,表現得有些沉默和不耐煩。
錫坤媽媽在採訪中說: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開始就想要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了事。我操心太多了,但是我即便知道這樣,還是懷著一種愛心,來做媽媽。
錫坤媽媽還有些失落地說:「我不知道自己做媽媽是否及格,不敢給自己太高的分數。」
這十年,她為錫坤的付出,為錫坤每走一步而做的努力,誰能說她不是好媽媽呢?
她只是太過焦慮,太過操心,每天為孩子的各種細節擔心,不停地想要孩子和自己到達某種完美的狀態。
卻不知這樣的焦慮,也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慢慢消耗孩子生活中的心力,讓孩子在獨立思考和獨立承擔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無力。
教育孩子也有有效期,再忙也要讓她感受到你的愛
第二集中的主人公是個叫做萌萌的小女孩。萌萌在幼兒園的時候,常常哭著要爸爸媽媽,引得全班跟她一起哭泣。
但10年後,已經13歲的萌萌,卻成了家裡提到就頭痛的「問題少女 」。
父親說她是青春期叛逆,不理父母不跟父母溝通。母親提起萌萌小時候黏人的樣子,會忍不住哭泣起來。
但採訪到萌萌的時候,萌萌很冷靜也很理智地說:
我也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可能是因為我長得太快了吧?我也想回到當時自己特別小的時候。
在萌萌特別小的時候,與現在最大的差別在於:那個時候萌萌的二胎妹妹還沒有出生。萌萌的妹妹小柚子,現在兩歲半。妹妹的出生,打破了家裡的平衡。萌萌說:「從來沒有想過要一個妹妹。」
小柚子降生之前,萌萌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女,享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
父親會很誇張地,參與她和小夥伴們,很幼稚很無聊的小遊戲。媽媽也會給萌萌很溫柔的理解和照顧。
但是隨著小柚子的出生和萌萌的長大,似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小柚子牽扯了父母太多的精力,也給父母帶來了更多的歡樂。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的是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並且對她出現的一些問題加以批評和指責。
萌萌很少跟妹妹玩,回到家更多的是躲在自己的房間裡。
不愛跟父母交流,也不去主動說心裡話。爸爸媽媽把她的行為理解成青春期叛逆。爸爸說萌萌青春期,連爹媽都不理,更別說妹妹了
為了讓萌萌跟妹妹互相增進感情,媽媽在送萌萌13歲生日禮物(一個昂貴的耳機)的時候,額外增加了一個條件:讓萌萌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到十五分鐘,為期是半年。爸爸對媽媽的做法很滿意,還提出要不然以後,每半年就給萌萌買一個耳機,讓她一直能陪妹妹玩。但事實上,萌萌為了耳機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卻從心裡非常不情願。
在陪伴妹妹的過程中,萌萌也像執行任務一樣,與小柚子絲毫沒有互動。嘴裡在念叨著:「你姐姐也不願意陪你玩兒。」「這麼大好的時光我居然在陪小柚子玩兒。」
發現爸爸拿手機錄像,說記錄萌萌第一次陪小柚子玩耍的珍貴時刻。萌萌很不耐煩地說了一句:「對這種父母我能說什麼呢?」
看萌萌和朋友交往的狀態,她是個性格挺好的姑娘。但她從一個在父母面前小鳥依人的女孩子,到一個不愛與父母交流的少女。
真的只是青春期的問題嗎?跟萌萌媽媽關係不錯的一個阿姨,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你每天帶小柚子太辛苦了,每天就看著老談抱著,你在後面跟著,你們仨是一家三口。」「感覺你們才是一家人,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也許老一輩一家都是很多個孩子;現在關係很好的二胎家庭也很多,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父母沒必要把生不生二胎這種大事,交給孩子來決定,但卻必須給孩子作好引導。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孩子,而減少一絲一毫。
孩子需要的是傾聽、理解和關愛,而不是一個「青春期不懂事」的大帽子。
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旦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把孩子放在我們的對立面,那麼我們就等於是疏遠了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就非常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冷漠隔離。
尊重孩子的思想與個性,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長方式
紀錄片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是個叫做一 一的孩子,這個孩子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她從小就不愛跟任何小朋友玩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她不哭不鬧,獨來獨往。
幼兒園的園長大李老師,對一 一的狀態有些擔心。她仔細觀察,對一 一的看法是:「有的時候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能感覺到有點淡淡的憂傷;但你去觀察她的行為就會發現她是那麼怡然自得。」
園長對一 一的評價是:「她是那麼高貴,能夠去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
跟拍一 一的攝像師,有一天忍不住追問:「為什麼你老是一個人玩兒啊?」一 一給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很難想像這樣的話,出自一個3歲孩子的口中。現在已經13歲的一 一,回想起自己幼兒園的時光。她說很佩服自己當時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氣。
一 一的爸爸媽媽都是相對比較安靜的知識分子,性格也同樣偏獨處型。他們給孩子取名一 一,也是希望孩子過一個簡單的平靜的人生,所以他們對一 一所表現出來的安靜,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焦慮
但幼兒園的園長大李老師,對一 一還是表示擔憂:她認為孩子將來要步入社會,是要為社會服務的,
如果孩子一直這樣怡然自得下去,未來可能生存會出現問題。大李老師的溝通讓一 一的父母也意識到了問題。他們聽從園長的建議:多帶一 一出去串門一 一媽媽也專門請假一周到幼兒園裡陪園。希望能夠帶動一 一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玩。
但最開始效果並不明顯,一 一還是只跟自己的媽媽玩兒,在園長試圖溝通,告訴一 一她需要一個朋友的時候。一 一再次爆出金句:不交朋友是自己的權利。
面對大人的邏輯,小一 一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也許是父母的引導,和園長的溝通起了作用。不久後,一 一的身邊多了一個小女孩。一 一開始習慣了友情,並正視自己需要朋友這件事
一 一在幼兒園交到了朋友,也慢慢享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她還是內向,喜歡獨處,但也能在群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13歲的一 一在採訪中說:「要求人是外向的這種事情,首先是有一個目的的,是為了讓人們更緊密地抱團,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所以我覺得人當然是能內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那樣他就擁有這兩個世界裡面,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如今的一 一已經不需要,父母和園長為她的交往能力擔心。她有自己的朋友,並且成了一個有愛心,思維清晰,學習上進的孩子。成年人只是引導,尊重她的權利和選擇,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一 一自己感受友誼。
梁昊天和劉嘉陽是幼兒園的玩伴,也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兩人。
十年前,幼兒園裡的梁昊天內向敏感,難以融入集體活動,劉嘉陽卻一呼百應,深受小朋友喜愛。十年後,兩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梁昊天認為自己更適合中國傳統教育,努力備戰中考,劉嘉陽則明確認識到自己更適合國際化教育,出國留學
這部紀錄片,無需人為的戲劇性,也沒有意外的衝突和高潮,只是把十年的記錄彙集,就可以直接看出,孩子們的變與不變。
導演張同道原本堅持自由放養的教育觀,在這十年里,同樣發生了變化。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然而,不管未來變化如何,教育孩子都有著共通的規律。那麼,老師、父母們能夠從紀錄片中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適當放手
錫坤媽媽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為了陪伴孩子,搬家,辭職,但也沒有覺得後悔過。
錫坤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給孩子撐傘、提書包。錫坤小學畢業,參加夏令營,媽媽打來電話,把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安排妥當。
當錫坤不想表演魔術時,還趕到現場幫助孩子「解圍」。
兒子對母親很依賴,遇到困難不會自己解決,而是想著「媽媽會幫助」。畫面中,仿佛媽媽無時無刻不陪伴在錫坤身邊。
錫坤媽媽也渴望一份自我的空間,希望早點撒手把兒子推出去獨立,但屢屢又不忍放手。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像父母所想像的那樣脆弱。父母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失去了獨立去見識社會,開展社交的技能。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讓孩子有能力在這個社會自由行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因此必須適當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由成長。
聆聽孩子的內心
小時候很黏爸爸媽媽的萌萌,到了初中卻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迎來了青春叛逆期的她覺得父母無聊,和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妹妹沒有共同語言。
萌萌的爸媽一直在為孩子的改變焦慮,卻沒能在看到孩子發生變化時,嘗試和孩子進行溝通,也沒能真正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同時,生下「二孩」之前,父母沒有做通萌萌的思想工作,也沒有讓萌萌做好成為姐姐的心理準備,甚至萌萌還說並沒有特別想要一個妹妹。
紀錄片中的他們幾乎無交流,而萌萌的爸媽也將過多的關心給了妹妹,忽略了對萌萌情緒的疏導,反而不斷「強行」讓萌萌跟妹妹一起玩。
甚至用拿送禮物的方式來交換她陪妹妹的時間,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處理方法。
另外,萌萌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不統一的,媽媽對萌萌的態度是寵愛的,而爸爸則是較為嚴厲的,並且父母還會因為某些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執。
這樣,孩子其實很混亂,分不清對錯。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最親密的人,當孩子有想法時,最想要傾訴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們再忙也要多和孩子說說話,試著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特別是如今放開「二孩」政策,這群獨生子女一夜之間變成了哥哥姐姐,心理落差需要重視,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營造公平的家庭氛圍。
尊重孩子的思想與性格
紀錄片里沒有太多關於一一和她父母相處的鏡頭,展現更多的是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但看得出來,媽媽很尊重一一,能站在孩子的視角平等看待她,從來不覺得女兒不交朋友奇怪,不覺得她獨處不好,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但也會積極配合大李老師引導孩子與人交友。
紀錄片中,劉嘉陽的媽媽也是非常尊重兒子的意見,她說人生就是經歷,給孩子選擇生活的自由。劉嘉陽選擇了留學,最初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又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去日本留學,媽媽覺得,這是兒子的人生,始終尊重他的意見。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有時候父母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但至少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然,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作為父母,也要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正如紀錄片總導演張同道說,「假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
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個旁觀的過程,而是應該參與其中,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也需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才能感受到成長的力量。
正如《零零後》第二集中,萌萌媽媽一回想過去那個甜美粘人的女兒就潸然淚下,而萌萌說「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也許是我長得太快了」。
教育家孫雲曉曾說,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愿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當萌萌和爸爸一起買眼鏡時,萌萌對爸爸說「你不懂我的觸」。這或許是從網絡語言改動來的,也可能是萌萌自己的圈子裡比較流行的話。但這也顯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係。
當孩子在成長的同時,父母也要嘗試著學習新東西,了解孩子的世界,更好的理解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控制自己的情緒
紀錄片第三集中,有一個情景是爸爸陪兒子梁昊天備戰小升初。爸爸希望孩子狠勁兒地學,但梁昊天覺得自己做不到。題目做不出來爸爸會發火,逼得梁昊天大喊「閉嘴」。相信這也是很多陪過孩子做作業的父母最熟悉的場景。
梁昊天爸爸在訪談中談到,其實發火對孩子的傷害挺大的,但當時想不到那麼多後果,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則說道,當爸爸發脾氣時,覺得自己一點話語權都沒有,根本沒法和爸爸交談。
其實情緒真的是可以感染的,而且壞情緒要比好情緒傳播得快。有些父母常常給孩子定規矩,自己卻隨便發脾氣,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要知道,小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最初就是來源於大人,因此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也許只是給予充分的養分,然後靜待花開。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成長軌跡。用尊重和愛養大的孩子,比用焦慮與職責養大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獲得幸福。
內容來源網絡,我們尊重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