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西津渡,擁有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2019-06-26     十三信步而行

西津渡,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覺得好詩意的名字,還想像著這裡應該是一個很受文藝青年的喜歡的地方,到了才發現,豈止如此,這裡有的不僅僅只是文藝和詩意,更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西津渡更準確的應該是西津渡古街,它位於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始建於六朝時期,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所以在這裡你可以一眼看千年,可以在一條街上看到的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渡口的名字,確實如此,原先這裡緊鄰長江,在三國時期這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是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儘管現在這裡已經沒有失去了它渡口的作用,但這條活化石般的古街卻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有很多人都說西津渡古街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在一起,走進了古街也確實如此,在古街有千年歷史沉積的滄桑感,有昭關石塔、觀音洞等等。其中昭關石塔是很多都會去的一個地方,昭關石塔又被稱為過街石塔,是元代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主持建造,也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在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個字,所以被稱為「昭關石塔」,也有人稱之觀音洞喇嘛塔或瓶塔(因為整體的造型像是一個瓶子),橫臥在小街中間,高約有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在佛教裡面塔就是佛,所以有很多人都說只要穿過一次石塔,表示誠心誠意拜一次佛。在昭關石塔前後分別建有一個觀音洞和一個救生會。

在這條古街上由東向西的還有幾道券門,在石額上分別都有題刻,分別是「共渡慈航」、「同登覺路」、「飛閣流丹」、「層巒聳翠」,有人說一共有6道券門,而我好像只數到了四個,走在這被交通工具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耳邊還會傳來了千年前的熱鬧聲。

一路沿著石階而下,繼續前進,過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為當時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在當時是提供給那些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一個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里停留,而現在它也有著類似的作用,供前往這裡的遊客小歇。

繼續前行就會看到西津渡戲樓,這個戲台特別的漂亮,二層的単檐歇山頂,三面飛檐,建在綠水之上,像極了一個綻放的花朵,坐南朝北,緊緊地依著身的後雲台山麓的石壁,可惜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沒有欣賞到。

現在的西津渡古街是古老的,有歷史滄桑感的,但它也是現代的,時尚的,在離開的路上看到了一個很漂亮的書房,雖然沒有千年的歷史,但也一點都不顯得突兀,書房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面都很有民國時期的格調,若在古街逛累了,就到這裡翻閱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是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呀。

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像是行走在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內,你可以領略當年古城地處要塞,感受千年的歷史文化,體會現在商旅繁榮的風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_A-R2wB8g2yegNDWf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