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網際網路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還有什麼替代品?

2020-04-10   鏈得得APP

撰文:LeftOfCenter

開宗明義:這是篇關於目前看還有點冷僻的項目——點對點網絡 Urbit的科普文,本文長達一萬多字。由於 Urbit 本身就非常複雜,並且目前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挺生僻,讀完本文需要足夠的耐心。為了不浪費讀者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推薦以下 4 種人類閱讀:

  • 隱私需求較高、希望控制自己數據的用戶;
  • 拒絕網絡暴力(Internet Trolls)希望尋求一片乾淨的網際網路對話環境的智者;
  • 喜愛動手摺騰、對人類社會實驗和探索感興趣的加密極客和開發者
  • 在加密貨幣世界還在苦苦探索商機希望能大掙一筆的冒險家

儘管複雜,但是我們保證,索性 Urbit 項目和這個項目背後的邏輯,是一場比較有意思的精神和智力冒險。無論是那一套映射網際網路的天文學命名系統,還是彼此獨立的層級生態系統,以及其中蘊含的經濟價值,都會讓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開發的探索,變得具有無窮的想像空間。

好了,確認你已經登船。請系好安全帶,一場烏托邦領土治理的冒險即將開啟。

狗頭疑問 .jpg —— Urbit 究竟是什麼東西?

簡單的答案是:Urbit 是重構網際網路「伺服器-客戶端」模式的數字宇宙。

嘖嘖嘖,很難理解,對吧。

確實是這樣。大約每過一個月,Hackernews 上就會出現一個「月經貼」,問「Urbit 到底是什麼?」,而下面的評論基本上也都是圍繞「這是一個什麼項目?」、「太難懂了」「故弄玄虛」等展開。

這種「迷惑行為」,從 2017 年開始出現:

這個叫做 Urbit 的項目到底有何魔力,激發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甚至引發爭議?它為什麼獲得了彼得 . 泰爾加密風投 a16z加密朋克教父 Balaji S. Srinivasan的青睞?Urbit 和加密貨幣到底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Urbit 如此難以理解

這一連串問題,促使我們決定花點精力研究一下這個「迷惑」項目。

Urbit 誕生的時間比比特幣還長。早在 2002 年就作為一個業餘項目開始,後又經過了 18 年的緩慢進程進化,直到今天的樣子:一個點對點的網際網路。實際上,Urbit 被冠以的稱呼很多,比如首個雲端個人電腦、雲端的城市、數字土地,甚至有人說是一場行為藝術

想要說清楚 Urbit 是什麼很難,因為它完全重構了現在網際網路的「伺服器-客戶端」模式,對於不了解網際網路架構原理的人來說,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為此,Urbit 還重新發明了一套技術棧,包括一個虛擬機「Nock」,一門類型化函數式程式語言「Hoon」,以及一種函數式網絡作業系統同時也是一個資料庫的「Arvo」。可以說,Urbit 和目前存在的編程大相逕庭,和 20 世紀編程的唯一共同點是 Unicode 和一些加密算法。而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於,Urbit 還發明了一個新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統「Azimuth」。這個 Urbit 身份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一種自由鬆散的層級治理結構,並有一套非常酷的天文學命名系統,自上而下分別是「星系、恆星、行星、衛星」,映射的分別是網際網路中的 DNS、ISP、個人計算機及其連接的設備。由於 Urbit 的地址空間發行有上限,這讓Urbit 身份 ID 擁有稀缺性,擁有了可被數字資產捕捉的價值。

簡而言之,所有 Urbit 的這些發明,都是為了替代目前主流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式,重構一個點對點的網際網路。在這個點對點網絡中,每個用戶都擁有自己的客戶端和伺服器,而無需由大公司託管,沒有第三方介入,伺服器和伺服器直接通信,這意味著用戶無需放棄數據控制權即可與各類應用交互,從而擁有自己數據的完全自治權和可訪問性。

除此之外,Urbit 還計劃集成比特幣。也就是說,Urbit 生態中的開發者可安全集成數字貨幣,就像是使用文件系統或者網絡協議一樣簡單。Urbit 團隊認為,這將促進比特幣的普及和使用。

考慮這和今天的網際網路架構形式完全不同,這將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那麼,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問題:Urbit 到底是什麼,以及到底要如何實現?

Urbit 試圖解決什麼問題?一句話答案:Urbit 主要是為了解決數據所有權的問題。這話聽上去很虛,必須再具體解釋一下。

當前網際網路採用的是「客戶端-伺服器」的架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大型組織提供一台大型中心化計算機,即「伺服器」,每個用戶通過「客戶端」連接到計算機。這是幾乎所有網際網路服務的工作方式,無論是電子郵件、網站、微信、簡訊等,都是在伺服器內部運行,客戶端一方則是手機上的一款應用,或者是一個手機瀏覽器。

這種中心化「客戶端-伺服器」網絡作為普遍採用的方式,簡單、高效,並為人們的現代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每個人都可以免費或低成本使用各類服務,社交網絡、支付服務、免費的即時通訊,一切好用免費的網際網路服務唾手可得。

然而這只是硬幣的一面。便捷免費的代價是,你無法擁有和控制自己的隱私數據。事實上,你的數據會成為這些服務提供商的一種收入來源,它們會利用你的隱私數據出售廣告,這會造成隱私泄漏等安全隱患。隨著雲託管模式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自託管伺服器開始向雲伺服器提供商遷移,這導致數據所有權將越來越集中。這個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當今世界,雲計算主要由少數幾家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Urbit 的目標是打破著一現狀,替代目前的中心化網際網路系統,發明一個替代「客戶端-伺服器」模式的全新點對點網絡。在這個點對點網絡中,用戶擁有自己的伺服器,無需其他人提供的第三方服務。所有伺服器都直接相互通信,用戶無需放棄數據控制權即可與各類應用交互,擁有自己數據的完全自治權和可訪問性。具體如何做?為了達成這一目標,Urbit 主要構建了兩項技術,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和一個去中心化身份系統 Azimuth。結合兩者,就可以打造一個端到端的加密網絡,從而可確保自己發送的信息不會被篡改或監視,默認情況下可以信任網絡上的陌生人。在 Urbit 去中心化的數字身份網絡系統中,每個用戶都是一個 Urbit ID,關聯著一個唯一數字,該數字代表的是居住在 Urbit 上的可通過密碼驗證的數字居民身份。每一個用戶通過自己的 Urbit ID 登錄,然後通過虛擬機「urbit」(注意,這裡都是小寫的字母,專門指代虛擬機)與 Urbit 網絡(而指代網絡的時候,則是大寫字母)始終保持持續連接。由於記錄 Urbit ID 註冊表及其規則的一組智能合約 Azimuth 已經被部署到以太坊區塊鏈上,因此,每一次基於虛擬機進行的任何操作(比如交易),都將被永久記錄在以太坊上。這樣,可以讓用戶在多個不同位置登錄和退出自己的雲端帳號,不會丟失其歷史記錄,也就是去中心化登錄。

有了這樣一種設計,用戶不再局限於某台特定的硬體設備,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也不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平台,相當於打破了基於目前網際網路而存在的平台,用戶只需要 Urbit 身份系統登錄後,即可在所有設備上無縫訪問多個平台。

Urbit 的用戶介面,所有應用均在一個選項卡上去中心化身份系統 Azimuth

Urbit 中的身份系統叫做 Azimuth,也就是 Urbit ID 。它也是 Urbit 中最有趣的部分。

Azimuth 本質上是一個域名地址資料庫,用於跟蹤 Urbit 網絡中各個地址的所有權。此外,Azimuth 還負責設立規則,規定哪一層級的地址及其所有者可以進行哪一類操作。Azimuth 存儲每一名 Urbit 用戶的數字身份,並以人類可讀的文本表示,比如「〜hal」「〜littel-ponnys」,根據音節的數目可判斷出其位於哪一級。每一個 Urbit ID 都是一個非同質化 ERC-721 代幣,本質上是 Urbit 網絡中的數字資產,可以出售。雖然 Urbit 的目標是對個人計算實現完全的網絡重構,但其網絡層級結構和傳統網際網路有著緊密的對應關係。組成 Urbit 的路由系統的星系、恆星、行星及其衛星對應的功能分別是網際網路中的 DNS、ISP、個人計算機及其連接的設備。不同之處在於,Urbit ID 是由多方(而非單一實體)發行和控制,並以密碼驗證的方式被用戶擁有的。事實上,這一套炫酷的天文學命名方式的層級系統正是 Urbit 身份系統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個系統層,星系、恆星、行星和及其衛星分別都有自己的自治權和治理權

根據 Urbit 的白皮書,「星系和恆星是網絡中的基礎架構;行星是個人伺服器;衛星是客戶端 / 應用;彗星是機器人。」

讓我們來一一解釋:

  • 最頂層是網絡的基礎設施,星系(galaxy)。星系是 Urbit 網絡中的規則制定者。根據 Urbit 官網介紹,「治理是由星系層執行的。各星系組成參議院,通過多數表決更新以太坊上的土地註冊的邏輯。」每個星系可以發行約為 254 顆恆星(65,000 顆星 / 256 個星系)。星系是網絡中級別最高的,因此並不依賴於其他層級,主要通過「自簽名」或預挖在 Urbit 中啟動。星系 ID 為單音節位數,比如〜hal。
  • 星系發行下一級恆星,數量限定為為 6.5 萬(2 的 16 次方)個。與星系類似,恆星也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服務,服務於行星用戶,為其提供應用運行和交互的基礎設施。 其中,恆星可幫助行星與網絡中的其他用戶建立連接、在行星之間路由數據包、為行星提供 DNS 路由,以及為行星的用戶推送軟體更新。恆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是,為下一個層級「行星」發行身份,一旦加入某個恆星生態系統,行星就有權限使用其中的基礎設施,比如各類應用。類似於一個城市中的供水、供電等基礎服務,恆星為基數龐大的行星級用戶提供基礎設施,需要保持充分的運行時間,以儘可能維持該「城市」的正常運轉。恆星 ID 為雙音節,比如〜sogtyv。
  • 恆星負責發行下一級的行星每顆行星代表普通的 Urbit 用戶個人伺服器),每個行星用戶接入的電子設備,比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計算機則表示為 Urbit 網絡中的衛星,始終圍繞行星運轉。行星有四個音節,比如〜laptel-holfur,衛星則有八個音節,比如〜dabnev-nisseb-nomlec-sormug

在 Urbit 網絡中,購買一顆恆星,本質上就是購買一片 Urbit 網絡類似於開設一家電話公司,運行一顆恆星需要負責該片區的網絡路由,幫助行星路由發現地址,同時保持軟體的更新。在 Urbit 上,超過 6 萬顆恆星都由不同的人擁有,如何發行下一級的行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願。除了出售,恆星擁有者甚至可以通過抽獎、兌換、獎勵等方式發行行星。比如,假如你是一個戒酒俱樂部的社區管理員,你可以獎勵一顆行星作為獎勵發給戒酒成功的人。

Urbit 上有人發起的喝酒俱樂部運行恆星需要較高的成本,運行一顆恆星需要準備配置更好的計算機設備、網際網路帶寬以及保持足夠時間的開機時間以維持整個「太陽系」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為了覆蓋這些基礎設施和時間成本,恆星擁有者可向行星居民收取一定的管理費。還有一種星體叫做彗星,它是一種測試用途的地址,在沒有購買也沒有邀請連結的情況下,可嘗試用彗星帳戶測試 Urbit 網絡。需要說明的是,彗星擁有和行星一樣的功能可進行各種操作,但彗星是一次性的,且需要耗費較長的啟動時間。彗星有 16 個音節,比如〜satnet-rinsyr-silsec-navhut — bacnec-todmeb-harwen-fabtev。值得注意的是,在 Urbit ID 的命名系統中,可從音節數目辨認出層級,也就是說,其 ID 音節位數越小,層級越高,價值也更大。

Urbit ID 命名系統中各層級 ID 的發行數和音節示例

其中星系的 ID 是單音節,權力最大。星系是 Urbit 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治理單位,不僅負責發下一層的恆星發行,同時也在整個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未來 Urbit ID 合約的升級都需要通過星系投票才能進行。

技術層面上,Urbit 基於層級結構發行新的身份 ID,具體來說,是父級通過簽署初始化密鑰創建下一級的星體。系統初始化啟動時,256 個星系,通過簽署初始化密鑰向下一層級發行星體。掌握自己密鑰的用戶可通過密鑰簽署自己的更新,從而創建證書鏈。

本質上,Urbit 是一種安全的數字身份,可以使用加密密鑰擁有和控制,就像比特幣錢包一樣。

現在 Urbit ID 系統是部署在以太坊上的。作為一個通用型區塊鏈,以太坊在 gas 費成本和治理上無法提供最優解決方案,但是目前來看,以太坊區塊鏈具有簡單的實用性,是當前的最佳選擇。Urbit 團隊曾表示,如果有必要,未來有可能遷移,長遠來看,Urbit ID 系統有可能由 Urbit 自己託管。

烏托邦式的層級結構

一旦出現作惡行為,Urbit 的處理方式也和中心化平台不一樣。

在中心化平台上,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對該帳號進行註銷處理,而 Urbit 的處理方式則是拒絕驗證惡意行為者,通過使其無法繼續使用其基礎設施來限制它繼續作惡的可能,但仍讓惡意行為者保持對自己數據的完全所有權。兩者不同的處理方式的取決於架構模式的不同。「客戶端-伺服器」模式讓平台方可隨意更改域名空間、URL 和網頁等狀態,而在 Urbit 網絡中,用戶的通信歷史、操作數據記錄一旦存在就不可篡改,也就是說,一旦出現惡意行為,就被永遠存儲在以太坊上,作惡者將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類似於物理世界中,信用記錄永遠跟蹤自己的信譽,這讓作惡產生成本。和比特幣一樣,由於 Urbit ID 的地址空間的總量是有發行上限的,這讓 Urbit 身份 ID 擁有稀缺性,成為一種數字資產,可獲得價值。

在 Urbit 系統中,每一個 Urbit ID 對應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圖案作為一種數字資產,Urbit ID 和比特幣一樣可以轉讓和出售;但與比特幣不同的是,Urbit ID 是一種非同質化的數字資產,因此無法在一般的交易所出售,只能在特定的 ERC-721 標準市場中交易。和現實生活中的房地產一樣,Urbit 的流動性極差,因此不適用於短期交易者。

同時,擁有價值的 Urbit ID 網絡,讓網絡中的用戶產生惡意行為變得代價高昂,從而可從整體上構建一個更加友好安全的網絡,杜絕殭屍機器人、反擊垃圾郵件等惡意行為,讓 DDoS 攻擊和發送垃圾郵件也變得十分困難。

這讓信譽在 Urbit 網絡中被高度珍視,從而促進良好社會和公民的形成。在一個價值網絡中,一旦產生惡意行為就得付出代價,比如你用 Urbit ID 攻擊他人,不僅有可能被其他 Urbit 用戶拉黑,而且,該帳號會因這些行為導致聲譽降低,價值也會降低。而無論申請發行一個新帳號還是從其他人那裡購買轉讓帳號都需要一定成本。

此外,Urbit 這種層級網絡是鬆散的,也就是說,居民可自由遷移至其他平行系統,不受戶籍綁定。

雖然看起來整個結構似乎是自上而下的,不過,除了行星和衛星之外,每一層級和下一層級都不是永久綁定,如果恆星和行星用戶不滿意父級的治理,則可以自由退出,攜帶自己的所有歷史數據遷移至其他的平行系統中,在發展成熟的生態系統中。這意味著,該城市的管理者將失去來自這位住戶為基礎設施所繳納的收入。

這將促進良性生態的競爭,每個基礎設施提供者為了爭取居民,將盡最大努力建設自己的領土,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和實行人性化的治理。一個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入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該生態中出售的 Urbit ID 會更貴。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恆星和星系擁有發行星球的權利,因此可以通過發行下一層級的星球獲得收入。但 Urbit 生態中的商機不限於此,事實上,Urbit 生態中有非常豐富多元的生意經,且不限於恆星和星系參與。

除了以上提到的發行下一層級星球之外,恆星和星系還可以通過提供數據包路由、軟體交付和內容管理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服務獲得可持續性收入。

除了路由和軟體分發,恆星還可以充當區塊鏈相關的節點服務獲得持續性收入。

舉例來說,一個專注於支付功能服務的恆星可以提供專門的比特幣、閃電網絡或以太坊節點運行服務;一個專注於提供交易服務的恆星可以運行 0x 中繼器,並為生態中的行星提供訂單薄服務;以及一個專注於機器學習服務的恆星可以通過關聯 TensorFlow 晶片,為旗下生態中的行星提供收費的機器學習運算服務。星系的投票權可以解耦並出售。這意味著,對 Urbit 網絡享有投票升級權的星系可以將投票權轉讓。目前,這項權利的價值尚未在市場上定價,但隨著 Urbit 的採用和增長,投票權的價值將出現並獲得增長。除了本身就是基礎設施一部分的恆星和星系之外,還有一種挖掘地址空間價值的參與方是經銷運營商,它們的作用是提供便捷的打包服務,為普通用戶去除繁瑣的中間步驟,只需要點擊幾下,就可以購買星球、註冊一個託管 / 路由捆綁包,獲得對一系列服務的訪問權,並立即準備與社區進行互動。由於每個生態系統都是獨立的,因此經銷運營商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態系統提供自定義服務,與自上而下且同質化的中心化網際網路網絡服務相比,這種獨立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是更加多元和多樣化,不僅會讓整個探索變得更加有趣,而且這種滿足不同需求的多元服務,最終也將體現在生態系統中的基礎單位「行星」的價值上。也就是說,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的行星,因其基礎設施不同,價值將完全不同。

這就有點類似於房產開發,一套房子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硬體設施的質量上,更重要的是軟體配套設施,包括社區成熟程度、周邊設施、是否屬於學區房,周邊有無地鐵等。

長遠來看,恆星或星系的長期價值並非完全依賴於出賣行星,還在於提供優質的服務,並且由於有大量行星和恆星需要託管,因此這類經銷運營商的價值對於生態系統的價值至關重要。

這像不像一個烏托邦的領土治理?

完全重構的技術堆棧在技術解決方案方面,Urbit 在當前網際網路基礎架構之上,構建了一個新的作業系統和和點對點網絡Urbit OS / Arvo,可消除 Unix 網際網路平台帶來的複雜性。

Arvo 的技術棧包括:

  • Hoon:專為 Urbit 開發的一種高級、純函數式、靜態類型的程式語言。Hoon 編譯為 Nock。
  • Nock:是一種低級程式語言。它由 Vere 解釋。
  • Vere:是一個解釋器,可將狀態存儲為持久的事件日誌和 / 或檢查點。因為每個虛擬機是一個虛擬機中的沙盒,運行在 Unix 上的 Vere,需要解釋 Nock。這種結構將變化限制在虛擬機 urbit 的內部狀態中,從而可防止 urbit 將可能的危險事件發送到環境之外。但是,當需要從內部狀態發送事件時,Vere 將充當中介和指示者。

根據 Urbit 技術概述的介紹,「 Vere 觀察輸出事件列表,當需要外部操作時,將進行相應的系統調用。當與你的虛擬機 urbit 相關的外部事件在 Unix 層中發生時,Vere 會將其進行編碼,並作為輸入事件進行傳遞。」

Arvo 內核:是一個使用 1000 行 Hoon 編寫的通用作業系統。它是 Urbit 網絡的核心作業系統和事件管理器。可以說,Urbit 發明了全新的程式語言和一系列新的技術棧,幾乎是重新造了所有輪子,這也是 Urbit被詬病的原因之一。但 Urbit 認為,學習一種新的程式語言雖然有難度,但好處也顯而易見,除了對實現人人擁有自己的個人伺服器必不可少,而且緊湊、簡潔、攻擊面小。此外,對於新手來說,Hoon 比傳統的程式語言更易於上手

Urbit 的愛好者認為,相比之下,Unix 複雜、臃腫、笨拙,光 Unix 內核就有 5000 萬行代碼,隨著人類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不斷發展,人類對計算機的需求的增長提出了更多要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們又在 Unix 之上搭建了各種層級,讓整個計算堆棧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臃腫,產生漏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攻擊隱患也很大。

而 Urbit 則通過極其緊湊的方式解決了複雜性問題。Urbit 的整個代碼庫只有 3 萬行代碼,讓開發者專注於完成自己的應用開發工作。這也意味著該系統具有較小的「攻擊面」,即系統被入侵、消息被劫持的機率更小。和加密貨幣有什麼關係?Urbit 集成了比特幣Urbit 不僅發明了全新的作業系統模型,程式語言、虛擬機、點對點網絡和身份系統,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那就是將數字貨幣集成為一種原生服務,在理想的生態系統中,Urbit 中的開發者可安全集成數字貨幣,就像是使用文件系統或者網絡協議一樣簡單。不過,Urbit 並不打算髮行新的數字貨幣,因為在他們看來,「比特幣已經夠用了」。

Urbit 團隊認為,比特幣已經被證明是目前為止最安全的鏈,也是作為一種「加密貨幣媒介」唯一可靠的選擇。

對於 Urbit 開發者而言,這意味著,可將比特幣輕鬆集成到各類應用中,比如集成遊戲和支付、集成通訊和支付、地理傳感器網絡和支付等。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通過密鑰登錄自己的 Urbit ID 後,不僅可以通過尋址和其他人交流,還可以向向對方的地址直接發送比特幣。

集成比特幣的進度和計劃

Urbit 已經開始集成比特幣,並且發布了幾項比特幣集成的賞金資助計劃,首個賞金活動是為 Urbit 錢包新增比特幣支持,最終目標是為 Urbit 創建比特幣庫,使比特幣能夠用作未來 Urbit 作業系統的「貨幣基元」,允許開發者將這種簡單的貨幣抽象部署到應用中,從而實現可進行交易的應用,直接從 Urbit 與比特幣節點進行交互。

此外,2019 年 9 月,比特幣舉牌哥(Bitcoin Sign Guy,簡稱 B.S.G.)宣布加入 Urbit 的開發團隊 Tlon

Bitcoin Sign Guy 原名為 Christian Langalis,在 22 歲時因為一張比特幣模因圖片走紅加密貨幣圈,當時他在美聯儲主席耶倫的演講背景中高舉一個「買比特幣」的牌子而成為媒體頭條,從此這張圖作為一張比特幣模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他本人也被稱為「Bitcoin Sign Guy」走紅加密貨幣圈子。

比特幣舉牌哥

Christian Langalis 認為,穩健的貨幣要搭配穩健的計算機,Urbit 能實現這一願景的途徑,並促進比特幣走向主流。

Urbit ID 是一種 NFT 代幣,可交易和轉讓Urbit ID 是一種 ERC-721 格式的非同質化 NFT 代幣,作為一種數字資產,Urbit ID 和比特幣一樣可以轉讓和出售,但與比特幣不同的是,Urbit ID 是一種非同質化的 ERC-721 格式的數字資產,因此無法在一般的交易所出售,只能在支持 ERC-721 標準的公開市場上交易,目前可通過urbit.live、OpenSea、planet.market 或者 Urbit Marketplace 等第三方平台購買獲得,均價為 0.1ETH。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的邀請獲得。和同質化代幣不同,每一個非同質化代幣 Urbit ID 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購買者的意圖往往不是出於該代幣的通用特徵,而是某些特定屬性。比如,一個 ID 為「〜parret-barret」行星售價高達 1000 美元,大大高出 10-20 美元的平均市價,以及帶有圓形圖案的行星通常會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出售。我們到底能用 Urbit 做什麼?

正如以上提到的,Urbit 被冠以的稱呼很多,它是一個點對點網絡、身份系統和雲端的城市,用戶層面上,它又是個人云端伺服器、登錄 ID 和全新的社交媒體。

Urbit 顯然可以視為一種全新的社交媒體。而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相對於現有社交媒體,Urbit 的優勢是什麼?

最重要的,當然是用戶自己控制個人數據。在 Urbit 中,用戶所有的數據通過作業系統 urbit 生成,基於版本控制和類型化永久存儲著用戶所有的數字生活和歷史數據記錄,數據不再被分散在多個不同的第三方應用伺服器中。在一開始,Urbit 會提供 API 讓用戶訪問存儲在網際網路應用上的數據,對於那些還未將數據從 Web 服務遷移到本地 Urbit 應用的新用戶來說,這可以簡化操作。但最終,Urbit 會實現將所有應用服務整合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用戶可通過一個數字身份登錄後,即可在所有設備上無縫訪問多個平台。這也是 Urbit 相對現有社交媒體應用(或者說所有應用)來說一個重要特徵,一個帳號打通所有應用數據,沒有目前廣泛存在的應用圍牆花園,Urbit 網絡中,數據永遠不會鎖定在應用內,你可以在微信、石墨、Trello、推特之間無縫切換。urbit 會對本身及其應用進行自動升級。

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用戶場景,模擬一下未來的改變:當你要和朋友討論某個話題,通常需要一個實時聊天介面、一個文本記錄應用、一個連結分享的工具。

在當前網際網路環境中,你用 iMessage 作實時聊天工具(不過須確保每個參與者都有一台 Mac),用 Google Docs 做在線筆記記錄(不過須確保每個人都有 Gmail),以及用 Reddit 分享連結(不過須確保註冊一個私密論壇)。不過由於這些服務不在一個統一平台,每個都得用一個單獨的帳號登錄並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而且每一個平台都在挖掘用戶數據用以出售廣告。

有了 Urbit 就會完全不同。Urbit 為該用例提供了一種小組解決方案,建立小組後,所有以上功能都在一個乾淨、簡潔的用戶介面中供用戶使用。這不僅是私密的,用戶擁有自己的數據,而且一個帳號登錄後串通所有平台和數據,甚至可以基於自己的需求為群組自定義構建應用。

這正是 Urbit 的核心,即將所有在線服務(包括用戶的社交關係圖譜、消息發送和照片集)綁定在一個單一的身份 ID 上,該身份綁定一台個人云端伺服器,可以用於所有的數字生活。也就是說,Urbit 還是一個個人版本的雲端伺服器。使用 Urbit ID 可一鍵登錄個人伺服器,存儲的是自己數字生活的歷史記錄。使用的應用不是登錄第三方伺服器,而是自己的伺服器。Urbit 還是一種管理多個應用的數字身份,相比於網際網路服務中的一個應用一個帳號 / 密碼,Urbit 的個人帳號不僅記錄個體社交媒體、消息、文檔等數據,而且負責管理所有 Web 服務的密鑰和令牌,包括加密貨幣錢包的密鑰,因此,用戶需格外意識和重視其安全的重要性。最後,Urbit 還是個人用戶所有連接設備網絡的樞紐,用戶的智能恆溫器、智能腕帶、手機和平板電腦均作為衛星環繞用戶的行星運行,且可以和用戶基於雲端的 urbit 作業系統實現安全通話。

而我們像 Urbit 開發團隊提出了一個問題:這聽上去和以太坊、Near Protocol、Polkadot 等網絡所說的 Web3 願景很類似,這中間到底有何異同?

Urbit 團隊為我們提供了他們的看法:以上這些網絡協議和 Urbit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在 Urbit 中不需要共識,而是每個用戶都使用相同的計算模型,這意味著 Urbit 對用戶來說是完全安全且私密的,可以幾乎為零的成本更快運行計算,同時,還可以與網絡上的其他人運行半信任計算。(半信任意味著,每個 Urbit OS 節點都運行相同的虛擬機,當運行相同的應用程式時,每個節點得到相同的結果。)

另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Urbit 重塑了整個技術棧,以提供出色的用戶體驗。不僅專注於構建一種新的計算範例 / 協議,同時還提供了優秀的用戶體驗。

Urbit 是如何成長到今天的?說來你一定不相信,Urbit 誕生已有 18 年,甚至比比特幣的年齡還要大。最初,這是由程式設計師Curtis Yarvin 在 2002 年作為業餘項目創立的,當時 Curtis Yarvin 希望構建適合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的計算平台,發明一種個人云伺服器,其中數據完全由伺服器所有者控制,而非其他人。

但是,自創立以來,Urbit 一直進展緩慢。

在接下來的 11 年中,Yarvin 在業餘時間反覆打磨這個項目,他開發了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一個虛擬機和原生的程式語言,包括編譯器、各種庫和模塊在內,整個 Urbit 作業系統大約由 3 萬行代碼組成。

2013 年,Yarvin 發布了首個 Urbit 的 Beta 測試版,最初只是一個簡單、幾乎不可用的命令行介面。2014 年,Yarvin 和 Galen Wolfe-Pauly 共同創立了 Urbit 背後的開發公司 Tlon。之後,Tlon 完成了 13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Peter Thiel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等。

在 Tlon,Galen Wolfe-Pauly 擔任執行長,而 Yarvin 繼續擔任首席技術官,負責開發工作。2014 年,Tlon 發起了首輪 Urbit 地址公開銷售,並在這之後,又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再次進行了兩次地址銷售。

2016 年,Urbit 發起的第二次地址銷售,在數小時內通過出售 1.5% 的「恆星」,籌集了 20 萬美元,購買者包括 BitGo 的 Ben Davenport、Balaji Srinivasan 和 Chaincode Labs 的 Alex Morco 等多位幣圈、鏈圈投資大佬。但是到了 2017 年 1 月,Yarvin 宣布離開 Urbit,並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公布自己離開的原因:「我是一個思考者,而不是執行者;一個探索者,而非領導者;一個作者,而非維護者。」必須得指出,Urbit 的原始開發者Yarvin 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Curtis Yarvin 在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本職工作之外,還一名另類右翼圈裡非常有名的意見領域,多年來他花費大量精力更新自己的個人博客「Unqualified Reservations」,撰寫了很多具有煽動性的帶有另類右翼色彩的政治觀點,並幫助在另類右翼圈子贏得了很多粉絲,這也是該項目一直被挑戰的原因之一。Yarvin 離開以後,Urbit 開始升級網絡,將地址註冊系統遷移到以太坊區塊鏈,並對系統和用戶介面進行了重大改進。2018 年 11 月,Urbit 的 Azimuth 地址空間系統在以太坊的主網上啟用,並部署了其資料庫智能合約:

0x223c067f8cf28ae173ee5cafea60ca44c335fecb.

可以說,Urbit 從誕生到現在 10 多年以來,開發進度一直緩慢,一方面原因是這是一個業餘項目,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一個從從底層開始開發的項目,包括一系列技術棧。

好消息是,目前該項目得技術底層已完工,已經位於技術棧頂層階段的 Urbit 從 2020 年開始,將全面加速,將會為 Urbit 開發者提供所有開發需要的 API 和接口。

團隊和社區規模

目前 Urbit 旗下有兩家公司,一家是開發團隊 Tlon,大約有 23 個人,其中大部分位於舊金山,另一家公司是 urbit.live ,這是最大的 Urbit 行星交易市場,並發布了首個 Urbit 網絡瀏覽器,只有幾個人。

最大的 Urbit 行星交易市場 urbit.live 上待出售的行星

目前每兩個月舉辦一次課程,為開發者提供 Urbit 原生的程式語言 Hoon 的學習。在論壇啟動的各個資助計劃,也會很快得到認領。

數據來看,Urbit 的表現如何呢?Urbit 開發公司 Tlon 的 COO Erik Newton 告訴鏈聞,由於 Urbit 是一個用戶自己託管數據的網絡服務,因此無法跟蹤任何 Urbit 網絡中的活動或單個用戶指標。但從激活的行星數據可從側面反映 Urbit 網絡情況,自從在以太坊上部署以來,激活行星數一直在穩定增長。Erik Newton 稱,「這是在沒有任何市場宣傳情況下的數據。一旦網絡中不同的服務提供商開始認真進行宣傳,預計網絡上的活動將急劇增加。」數據顯示(https://urbit.live/stats ),最近 2 個月 Urbit 上的恆星平均售價約為 15.12 ETH,行星的平均售價為 0.03ETH。截至到目前為止,行星出售數量為 8110,這意味著普通居民數目為 8110。那麼,Tlon 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呢?Tlon 的 COO Erik Newton 告訴鏈聞,主要通過兩者模式讓 Tlon 的利益與 Urbit 整個生態網絡的可持續發展保持一致,一種是通過出售星系提供資金維持早期運營和開發,另一種則是計劃提供網絡服務(比如託管)來創造收入。這兩種營收模式都取決於整個 Urbit 網絡的發展狀況,為此,Tlon 的發展重心將聚焦在維持 Urbit 的穩定性和實用性上。未來路線圖就在最近,Urbit 發布了首個完整版本 OS1。在 OS1 系統,用戶可以在一個平台上發布文字、聊天並向一組朋友分享連結。OS1 基於瀏覽器,沒有進行安全審計,只提供簡單的功能,但允許任何人可對其進行擴展和開發。OS2 目前還在開發中,計劃於今年年底發布。該版本的作業系統將會兼容目前網際網路瀏覽器,和 OS1 功能一樣,允許用戶發布博客、短消息和分享連結,但和 OS1 基於瀏覽器選項卡不同,OS2 將會發布一個獨立的應用,一個支持用 BTC 和 ETH 進行 Urbit 點對點支付的原生支付平台和加密錢包,以及更簡單的入門功能。2021 將發布 OS3 版本,OS3 將專注於安全性,屆時 Urbit 將完成安全審核,以及對託管基礎設施的重大改進,將使 Urbit 可這真正投入使用完成實際的工作,而不再是開發者的實驗玩具。OS3 上線後,Urbit 將為廣泛的用戶採用和企業級開發做好準備。比如你可以將個人數據提交到 Urbit,可使用用於位置跟蹤、生物特徵和健康數據的模塊,而不必擔心數據泄露。

如果網際網路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還有什麼替代品?一個答案是 Urbit !

經過 18 年的緩慢發展,Urbit 現在終於鋪好了基礎技術棧,下一步完成比特幣集成後,愛鼓搗的黑客程式設計師們將會碰撞出什麼火花,令人期待。長期來看,Urbit 能否能進一步流行和取代網際網路並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將與網際網路平行存在,成為一部分在意隱私和數據控制權的用戶的替代選擇。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一個讓人激動的實踐。

參考資料:

  • 小白也能讀懂的 Urbit
    https://urbit.org/blog/urbit-for-normies/
  • Urbit 和比特幣
    https://urbit.org/blog/urbit-and-bitcoin/
  • https://www.coindesk.com/bitcoin-sign-guy-is-back-bringing-sound-money-to-urbits-sound-computer
  • https://bitcoinmagazine.com/articles/urbit-the-bold-pitch-to-re-decentralize-the-internet-on-top-of-the-internet-1468257340
  • Urbit 比特幣集成賞金資助計劃
    https://grants.urbit.org/bounties/273059635-bitcoin-wallet-on-bridge

(1、 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台「得得號」,稿件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2、 凡「得得號」文章,原創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由投稿人保證,如果稿件因抄襲、作假等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由投稿人本人負責。3、 得得號平台發布文章,如有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內容,請廣大讀者監督,一經證實,平台會立即下線。如遇文章內容問題,請發送至郵箱:chengyiniu@chain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