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協出手!這是一個足以改變中國籃球未來的決定!!

2020-05-22     籃球絕技

原標題:籃協出手!這是一個足以改變中國籃球未來的決定!!

新聞來源CCTV 5:北京時間5月19號,中國籃球協會同中國大、中學生體育協會,在北京大學校內簽署了促進體教融合發展的諒解備忘錄,意在促進青少年健康以及中國籃球發展!

備忘錄內容包括:

1.推進教練裁判培訓

2.賽事數據共享

3.聯合培養籃球人才

4.聯合推廣小籃球項目

5.加大宣傳力度和市場開發領域的合作

以上這五個部分。

猶記得在2017年11月,雙方在上海第一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打那以後,「體教融合」這個詞彙開始漸漸融入籃球這項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這回簽署備忘錄,是對之前協議的加強和補充!意味著籃協不僅決心把體教融合這條路走到底,還勢必要走出成績來!

作為籃協主席,大姚在受訪過程中強調校園籃球,尤其是大學籃球在人才輸送方面的重要性!應該和體校籃球人才的輸送相輔相成。

「有了平台不一定有高度,但沒有平台一定沒有高度!」這是大姚回答記者提問時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

現階段奢求校園產出大量職業球員不太實際,但只要不斷投入財力物力去提高校園聯賽水平,那麼未來必將會有越來越多告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生代力量湧現!

這也意味著,單純依靠體校培養人才的時代,基本宣告結束。

體教分離先前一直都是中國籃球的「特色」制度。在舉國體制之下,籃球運動員從小就在體校生活長大,這使得他們在球場上對於戰術的理解不夠靈活,球場下接受媒體採訪也鮮少能夠組織一段思維縝密的話術。

CBA作為國內最高籃球殿堂,鮮少有大學生球員的身影。然而算比例的話,大學生球員出精華的機率要高得多!譬如本土助攻王曾令旭,譬如遼寧內線大閘韓德君,譬如國家隊常客李根,還有像最近登陸的王少傑及萬聖偉,你會發現這些人的發展都挺不錯。

他們中還有個共性,那就是球商高!而這,恰恰是中國籃球當今最缺的組成部分!!

口口聲聲要學歐洲籃球發展,論身體咱們拼不過黑人,倒也不輸白人多少。真正形成差距的,是咱們職業球員在場上的視野,是作為組織後衛的創造力想像力,是作為鋒線內線的策應能力,還有每一名球員對戰術的解讀能力。

校園籃球一路打上來的,普遍腦子更好使,理解能力更強,也懂得變通,這麼一來上限才會高!並不是刻意要看貶體校,說白了體校要能加強文化課這塊也是一樣的道理。

話說當今世界上最牛逼的美國籃球,人不也是搞體教融合嘛。台灣省之前說是十年不遇的超強後衛高國豪,球技確實好,可考試沒過,到頭來還不是要在美國耽擱一年,第二年考試成績過了,方才打上NCAA。

高喊校園籃球發展的這股勁自然是好處多多,不過這口號喊了有小几年了,所反映到國家隊實力層面的部分似乎全然不覺?

放心吧,體教融合所帶來的益處,遠沒到井噴那一刻!譬如姚明的「小籃球」體系,所培養出的人才進入到職業賽場,那也是十多年後的事情。

往近了說,2018年的CBA全明星星銳賽上,第一次出現在校大學生的身影。雖然北大清華隊最終95-103遺憾敗給南北星銳隊,但是我們看到了大學籃球水平的長足進步。

也正是借著那次機會,王少傑等潛力超新星,得到了更高的曝光度,為進入職業賽場做了鋪墊!

次年的星銳賽,大學生聯隊甚至「逆襲」了CBA星銳隊。今年CBA球員則以83比75扳回一城。懂球的姚明當初大手一揮設立這項賽事,沒曾想三年後的今天,星銳賽的好評度和對抗性甚至比全明星正賽還要高......

或許早些年,CBA球員和大學生球員的水平存在不小差距,CBA球員可以俯視對手,但現在他們必須平視對手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學生球員聯隊不必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省為單位,就可以同CBA青年隊相抗衡。到了那一天,咱們還愁國家隊青黃不接嗎?

未來中國體育的人才一定來自校園,這句話已經在近年的大學籃球發展中不斷得到驗證。

大姚曾有過這樣一段經典回答:「我們只要問自己會不會送自己的孩子去練專業體育就會得到答案,像我們這種退役運動員都說小孩練體育可以,走專業不要急,都是先要去讀書。如果連我們自己走這條路的都會猶豫的話,更沒有資格去要求普通人的家長把孩子送去接受專業訓練。」

他這是把根源,給悟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UcmPnIBd4Bm1__Yv-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