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南唐政權,他捨身對決宋太祖

2021-03-26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為了南唐政權,他捨身對決宋太祖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宋朝。

接著,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進程。後蜀、南漢等割據政權相繼滅亡後,大宋王朝就全力以赴地對付李煜(字重光)的南唐了。

一、大軍壓境,受命危難。

面對強敵,南唐後主李重光採取的是委屈求全、得過且過的應對策略。

宋王朝建立後,李重光就不斷向大宋進貢財物。導致南唐國庫越來越空虛,老百姓越來越困苦。

而且,李重光為了討好宋朝,求得一時苟安,曾上書趙匡胤,去掉國號「唐」,對他直呼其名即可。

李重光像

但是,無論怎樣退讓,如何忍讓,李重光都無法緩解宋王朝對南唐的壓力,無法改變趙匡胤既定的消滅南唐的國策。

李重光詞作

無奈之下,李重光決定讓大臣徐鉉到大宋去溝通、解釋,甚至是哀求,讓他偏居一隅,苟且偷生。

二、性情名士,舌戰太祖。

徐鉉,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學家、書法家。是李重光的寵臣,頗有才學,平素以名臣自居。李煜下了詔令後,徐鉉就動身前往開封。

徐鼎臣書法作品

徐鼎臣明知,開封之行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但不能不去。其原因在於:一則報李重光之恩遇;二則向大宋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學;三則實地了解一下大宋的情況,也好讓李重光做好相應準備。總之,盡力施為吧。

見到了宋太祖後,徐鼎臣就鼓動三尺不爛之舌,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訴說李重光委曲求全的願望,以及大宋沒必要滅亡南唐的理由。

徐鼎臣劇照

他直言宋太祖:「李重光無罪,陛下師出無名。」而且說:「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

宋太祖靜聽了徐鼎臣的長篇宏論後,異常平淡地問了徐鼎臣一句:既然比喻父子,難道父子能夠是兩家人嗎?

正自負於自己的才情的徐鉉,猛然間聽此一問,瞬間無言以對。隨即,徐鼎臣強烈地意識到,宋太祖消滅南唐的決心是異常堅定的,不容任何人忽悠、動搖。

頓時,他內心深處升起莫名的悲哀。但還得想方設法地遊說大宋皇上,以盡人臣之責。

於是,徐鼎臣整理了一下思緒,對宋太祖淒婉地說,除武力征討外,其它方式我們都可以考慮接受。

這時,宋太祖虎目圓睜,不再假以辭色,當即回絕道:徐先生不必多說了,江南沒有什麼罪過!但是,江山一統,天下一家,是大勢所趨。屆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耶!」

宋太祖劇照

宋太祖底氣十足,直爽得很,說出的是深入淺出、不容置疑的道理——即使南唐沒什麼過錯,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只有臥榻之側乾淨亮堂了,我才能睡得舒適、安穩。

接著,宋太祖毅然決然地對徐鼎臣說,這個話題就過去了,我們聊點別的吧。徐鼎臣聽了,無奈地嘆了口氣,答道,謹遵聖諭。

於是,宋太祖就問徐鼎臣,世人多有稱讚李重光的,那麼請先生說說李重光究竟有何才能。徐鼎臣自豪地答道:「秋水之篇,天下傳頌。」

宋太祖聽了淡淡一笑,說:那只不過是落魄文人的慘澹文辭罷了,不值一提!

徐鼎臣見宋太祖如此自負,文人的孤傲勁頭就上來了,應聲反問宋太祖:那麼,您有什麼名篇佳句可供欣賞的嗎?

宋太祖哈哈一笑,朗聲說道,想當年,我還處在逆境之時,從秦川回來,路過華山,因酒醉睡臥在道旁。

當我醒來時,月亮正好東升,就應景作了一首詠月的詩,記得其中的兩句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徐先生,你覺得這兩句詩如何?

自詡為一代名士、名臣的徐鼎臣聽聞,暗自慚愧,大為嘆服:宋太祖的氣魄胸懷、膽識豪氣,李重光確實難以企及;李重光也確實不能與宋太祖同日而語。

李重光遇上這樣的霸主就自認倒霉吧……

三、南塘覆亡,歸命大宋。

後來,南唐滅亡了,徐鼎臣和李重光一起被俘虜到了開封。宋太祖與徐鼎臣又有了一次對話。

大宋攻伐南唐劇照

宋太祖責問徐鼎臣:徐先生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的為李煜效勞,對抗大宋?

作為階下囚的徐鼎臣從容答道:「犬吠非其主。……」又說:「臣為江南大臣,國亡罪當死,不當問其他。」

徐鼎臣的話語中沒有任何膽怯、虛偽的成分,透著的是真誠,昭示出的是骨氣。為此打動了宋太祖。

於是,宋太祖嘆息道:「功臣也,事我當如李氏。」隨之,宋太祖詔封徐鼎臣為太子率更令,後徐鉉累官至左散騎常侍。

幾句題外話。

宋代開國後,宋太祖即厚待文人學士。整個宋代(包括南宋),死於非命的文人,相較其它朝代,是少之又少的。這也是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一大因素。同時,重文輕武,也是大宋滅亡的重要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PTra3gB9wjdwRpv0Q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