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經濟」時代,那些藏在偶像劇里的廣告創意

2019-10-12   環球速讀

看一部偶像劇換一個「老公」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江山代有「男友」出。離年輕女性最近的大概就是偶像劇了。

都說女性是最強消費力,那麼偶像劇到底是怎麼俘獲女性的呢?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輕鬆看劇的同時,也能夠想出的抓住年輕女性的注意力的方式方法呢?

不知道大家最近的朋友圈有沒有被的「現男友」刷屏?

朋友圈搶男友

看一部偶像劇換一個「老公」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大型綠愛豆現場

江山代有「男友」出。離年輕女性最近的大概就是偶像劇了。

都說女性是最強消費力,那麼偶像劇到底是怎麼俘獲女性的呢?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輕鬆看劇的同時,也能夠想出的抓住年輕女性的注意力的方式方法呢?

01

什麼是偶像劇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那麼,什麼是偶像劇呢?

百度百科對「偶像劇」的詞條解釋是:偶像劇是指為迎合人們內心需求,運用緊湊、浪漫的故事情節,帥氣美麗的男女主角為主體進行藝術表演的一種形式。

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有幾個關鍵詞,內心需求、故事情節、男女主角。

我們在朋友圈看到刷屏的往往是故事的男女主,是劇中的經典故事情節,但背後真正驅使的其實是我們內心的需求。

02

偶像劇類型的發展

時代在不斷地變化,偶像劇的類型也在不斷發展。

偶像劇在發展過程中,都逐漸出現了哪幾種類型呢?

1)瓊瑤劇獨得半壁江山

瓊瑤劇幾乎是一代人的偶像劇記憶。

最突出的就是愛情凌駕於一切社會倫理規則道德習俗之上,地位超然。

比如為愛私奔的《還珠格格》,信奉的就是「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走天涯」

愛情轟轟烈烈,歷經波折,並且常常將愛人與原生家庭天然割裂開來,甚至將原生家庭具象成高壓強權棒打鴛鴦的惡勢力。

比如《情深深雨濛濛》中女主的父親就是女主愛情路上的絆腳石。

2)「傻白甜」與「霸道總裁」的固定搭配

在這類劇中,女主角兼具成年的軀體和未成年少女的純潔靈魂,美而不自知。男主是感情中絕對的主導者,毒舌傲慢英俊多金。

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流星花園》。女主單純、努力,與男主以往見過的「妖艷蠻橫」的女性都不一樣;而男主則負責霸道人設。

3)「大女主」登上舞台

「大女主」類型的偶像劇,男主往往權勢滔天富可敵國智謀過人,無條件支援女主事業;

女主往往聰慧且單純,有野心但從不輕易害人,最終在男主及男配的幫助下走向人生巔峰。

比如,唐嫣的《錦繡未央》,趙麗穎的《楚喬傳》等等。


4)「甜寵劇」糖度滿分

近兩年,觀眾們已經逐漸對一些車禍、流產、後遺症等參雜著「虐」元素的偶像劇失去了觀賞興趣。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需思考,節奏輕快明了、甚至要求「一甜到底」的甜寵劇的觀看需求。

比如,顧微三部曲《何以笙簫默》、《杉杉來了》《微微一笑很傾城》,橫空出世的《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都觸發了觀眾們滿滿的少女心。


5)「社會主義兄弟情」

「社會主義兄弟情」類型的電視劇往往是雙男主,沒有女主。

兩位男主都是彼此之間最獨一無二的存在,一起並肩作戰,偶爾舉止親密無間。

這類型的劇可以說讓很多不知名的演員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在大眾視野:《鎮魂》的朱一龍和白宇,還有今年《陳情令》的肖戰和王一博,等等。


03

不同類型偶像劇的黃金圈分析

隨著時代的變遷,偶像劇的類型不斷演化。

但其實細細分析,會發現不管什麼類型的偶像劇滿足的心理需求都是類似的,且大致可以分為3類:

1)情感需求。

當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轉向虛幻的故事以尋求寄託。

而偶像劇中,通過劇情等設置,為現代人營造了一個夢幻般的世界,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地情感需求。

2)壓力釋放需求。

現代人為什麼喜歡看偶像劇,常見的回答是——「累的時候就想一集接一集地看,在偶像劇中墮落的感覺超爽」;

「現實生活壓力太大了。看這種片子不需要思考。

沉湎於風花雪月的劇情之中,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等等。

面對現實壓力,現代人選擇逃避到虛幻的故事中去尋求片刻的安寧。偶像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現實生活的枯燥和壓力。

3)「同一性」需求。

「自我同一性」是個體關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上占有什麼位置的認識,是個體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我」的認識和體驗的整合。

埃里克森認為現代人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形成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壞,「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等問題引起了每個現代人的思索。

為解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埃里克森認為現代人可以通過「尋找可以信仰的人和觀念」來實現。

當不能獲得恰當的自我認識和肯定時,由偶像明星扮演的角色便成了現代人可以參考的模範。他們就像一面鏡子,向大家反饋了他/她是誰,應該成為誰的信息。

偶像劇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這些強化了現代人對自我身份的認識和構建。出於對劇中角色的喜愛,則表現了現代人對這類性格品質的認同。

這三類需求構成了偶像劇的黃金思維圈的「WHY」,從而延伸出了不同的「HOW」和「WHAT」。

1)瓊瑤劇

在封建時期,女性長期被「物化」,依附於男權存在。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的改革開放全面展開,同時文化上提倡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這個時期中國的理論工作者,也開始了對於社會性別問題的思考。

80年代末期,《上海文學》開闢了「女權主義批評專輯」,為中國社會提供了女權主義批評的場所,人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最早的瓊瑤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

《幾度夕陽紅》1986年初在台灣首播之後引起巨大反響,演員秦漢、劉雪華從此被台灣觀眾所熟知,瓊瑤也自此開始了多部電視劇的拍攝與製作。

這部劇講了什麼呢?

劇情發生在抗戰時,男女主深深相愛。女主因早有婚約,被母親軟禁不許與男主往來。女主後來逃出家門與男主訂婚,但不知男主早有妻子。

男主向原配妻子提出離婚,又遭到家庭的強烈反對。接著,女主懷孕,去找男主,誰知男主外出,而男主妻子陰毒離間,使女主痛不欲生。

此時男二再次登場,向女主求婚。當男主好不容易離婚,來找女主時,女主已經嫁給了男二,這時男主才知道了女主離開自己的真相。

這樣的劇情在今天看來「狗血」至極,但在當時卻正中觀眾內心,火爆一時。

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長期束縛著女性的婚戀,另一方面西方的女性主義正在影響著當時的女性,告訴他們女性不一定要依附父權,應該勇敢追逐自己的愛情。

在這樣的衝突下,瓊瑤劇的「戀愛大過天」「愛情高於一切」的宗旨深深擊中了當時觀眾。

女性意識的覺醒,讓女性不再絕對依附父權,在自我同一性上越來越認同自身的女性角色。

這一心理洞察不僅適用於電視劇,也可以延伸至品牌當中。

「婷美」內衣品牌就洞察了女性的這一心理需求,創造了經典的廣告語「做女人挺好「。

2)傻白甜霸道總裁劇

瓊瑤劇在一定時期,幾乎是偶像劇的半壁江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逐漸普及,電視劇的受眾也開始逐漸低齡化。傻白甜霸道總裁劇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大眾視野,風靡一時。

其中,又以台灣青春偶像劇為最。

「灰姑娘」式的劇情幾乎是這一時期台灣青春偶像劇的標配。

男主多是霸道總裁的人設,比如《流星花園》中家族企業富可敵國的道明寺;

女主則多是單純、善良的「傻白甜」人設,比如《綠光森林》中善良的蘇菲。


霸道總裁的人設滿足了年輕女性對於上等階層的想像。

同時,未經世事的年輕觀眾對於另一半的想像很大一部分受到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影響,內心渴望「父權式寵愛」。

而「傻白甜」女主人設,則是年輕女性對於自己人格的理想化。

這一模型也被遷移到一些廣告片當中。

比如在樂事翡翠黃瓜味薯片的一版廣告中,女員工的電腦壞了,只能求助於男員工,而男員工在幫女員工將電腦修理好了之後還將其愛吃的薯片吃光。

其實這就是一則宣傳薯片的廣告,但是除了體現出薯片的好吃以外,還隱約告訴了觀眾,女性處理技術問題需要求助於男性,依賴於男性。

這一心理與「傻白甜霸道總裁」類型的偶像劇所滿足的女性心理需求不謀而合。

3)大女主劇

大女主劇其實由來已久,比如1995年劉曉慶版《武則天》,但真正成為常見的偶像劇類型卻是在近幾年。

傻白甜霸道總裁劇中的人設男強女弱,但是隨著女性主義的深入和女權運動的發展,女性開始反思傳統兩性的權力關係。

在這樣的衝突下,大女主類型的偶像劇進入了觀眾的視野。

比如,《陸貞傳奇》中的陸貞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男主和男配們的幫助,一步步從宮女走到了女宰相。

《羋月傳》中的羋月一步步從落難公主成為了史上第一個太后。


在這類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在兩性關係中開始占主導地位。

她們擁有對工作、家庭生活選擇的話語權,相反在電視劇中男性的地位開始滑落,他們也不再是男權體制的維護者。

「強勢女主」的形象也同樣開始頻繁出現在廣告中。

比如,桂綸鎂與彭于晏的益達系列廣告中,桂綸鎂的角色強勢、中性。

在路上遇到幾位大漢的挑釁,桂綸鎂絲毫不懼怕,還高聲喊出:「幹嘛,是不是不讓女人說話了」。

桂綸鎂在益達系列廣告中的角色形象正符合女性的心理需求——強大、勇敢,也正是「大女主」劇背後女性的心理需求。

4)甜寵劇

近兩年,甜寵劇成了最容易出爆款的偶像劇類型之一。

《大約是愛》則以千萬級別的投資得到了13.5億的播放量;《萌妻食神》上線3小時點擊量破億;《雙世寵妃2》上線騰訊視頻,回歸僅1小時播放量便已破億......

在以往的偶像劇中,男女主的戀愛之路往往十分坎坷,或是家庭反對,或是男配女配從中作梗,或是失憶車禍。

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觀眾們在偶像劇中尋求輕鬆,壓力釋放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衝突下,甜寵劇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愛。

與此同時,部分中國式婚姻中男性缺位,無法盡到戀人的職責,現實世界的戀愛或者是缺失的狀態,或者無法讓女性滿意。

中國女性現實中情感得不到滿足,轉而希望在劇集中找到自己理想的戀愛模式,尋求一種被呵護、被保護、被追求的感覺。

這種與生俱來的情感訴求則是少女心的重要支撐,也是甜寵劇的創作源泉。

比如《雙世寵妃》的吻戲總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甚至不分緣由的開啟著ing模式;

比如《微微一笑很傾城》中男女主的戀情進展順順利利,男主更是隨時準備著一肚子的情話散發著該死的溫柔。


我們可以看到,甜寵劇幾乎沒有車禍、流產、後遺症等參雜著「虐」元素劇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需思考,節奏輕快明了、甚至「一甜到底」的劇情設置。

輕快明朗的風格在廣告中也越來越多,比如康師傅的茉莉清茶廣告就滿屏的甜蜜。

在廣告中楊洋花心思為趙麗穎準備告白禮物,最後選中了康師傅的茉莉清茶。

廣告戳中的就是女性的少女心需求,讓女性在看廣告的同時感覺甜甜的。

5)社會主義兄弟情

「社會主義兄弟情」近兩年越來越熱。

這類劇雖然是雙男主設定,但主要的受眾仍然是女性。就像古代的怨婦詩,看似在寫女性的哀怨相思之情,實則是在用男性的心理去寫女性給男性看,而「社會主義兄弟情」恰好相反。

比如,《鎮魂》雖然是雙男主,但是受眾卻是「鎮魂女孩」。

雖然官方宣傳的是「社會主義兄弟情」,但是觀眾卻從中看到了非傳統的戀愛模式。

英國學者艾華曾說,對女性性行為的話語性控制,一直是維持中國社會和道德秩序的關鍵,對女性性行為的描述成為維護一夫一妻異性戀婚姻合法性的界限。

一個女孩如果不願處於社會道德共同體的對立面,則必須同時背負幾千年封建倫理殘留的禁忌與當代性話語對其性行為的控制。

「唯一可以引起注意的例外是對同性戀的討論,描述的幾乎全部是男性現象。」

也就是說,男男感情為中國女性提供了一個話語的空間,在這一空間裡她們可以以置身事外的態度自由談論和凝視男性。

女性逐漸由性興奮對象、被觀賞者轉為觀賞者,由消費客體轉為主體。

女性對於社會主義兄弟情的心理需求被《時尚芭莎》捕獲。

《時尚芭莎》可以說是幫廣大社會主義兄弟情的CP粉們圓了不少夢。

從胡歌、霍建華的合體,到白宇、朱一龍的封面,還有肖戰、王一博的陳情令專刊......

這一波波操作下來,不僅讓《時尚芭莎》在CP粉心中賺足了好感,而且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04

女性心理需求的變與不變

我們可以看到HOW(劇情套路)和WHAT(偶像劇類型)雖然在不斷變化,但其根本是由於女性的心理需求(WHY)發生的微妙變化所造成的。

因此我們在針對女性用戶時,只要了解了其心理需求,那麼我們所敘述的故事就更容易擊中女性。

比如,薇諾娜洞察了現代女性在焦慮的生活中需要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拍攝了廣告「你是個敏感的人嗎?」。

講述了女性在生活中遇到委屈與不解,但最後被理解與接納,並且獲得力量的故事。

比如,Nike洞察到了現代女性越來越希望自己是有力量的,於是拍攝了創意視頻《DreamFurther》。

通過女性運動員與小女孩的互動,把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柔軟且堅強的一面表現出來。

總的來說,偶像劇的套路雖然日新月異,但其滿足女性心理需求的核心價值卻是沒有變化的。

女性的心理需求雖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若了解黃金思維圈的模型卻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然後,就可以一邊躺著看劇,一邊搞定廣告創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