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嚴格遵守平仄格律來講,《登高》實為後人學習七律的樣板首選。
杜甫此詩作於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的夔州。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老病纏身,不過「文章恨命達」,這正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們只從平仄格律的角度來看,《登高》為何堪稱七律樣板。
我們首先標出全詩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獨」、「濁」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標準的仄起首句押韻的七律平仄格式,有幾處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但是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韻腳「哀」、「回」、「來」、「台」、「杯」感覺讀起來不押韻。其實這是發音變化了,這些字在平水韻中都屬於「十灰」部,也就是說發「回」的韻元音,念起來是「ui」、「回」、「lui」、「tui」、「bui」的發音。當然只是大概發音,不過肯定是押韻的。
今天我們單獨引用「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時候,使用普通話讀音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更加適合。但是我們要清楚,這些句子當時放在這首七律中也是合韻的。
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一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後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八句皆對。
我們粗讀此詩,首聯、尾聯好像沒有對,中間兩聯也沒有強行設對。但是認真細讀,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遊刃有餘。和李白的縱橫闔捭,千里孤行比起來,自是另外一種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關於《登高》作為律詩樣板的平仄韻律方面大致如此,大家看過之後,就會清楚為什麼在七言律詩中這首詩的地位如此崇高了。
在詩意上,《登高》這種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詩聖」之名。
所以這首詩無論從格律、對仗、文法、構思、意象、境界各個方面來看,幾乎沒有律詩能夠超越它。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