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偽科學事例

2019-11-24     老韭菜講故事

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人,他們都是創新者同時又是勝利者,是幸運的人。但是,有另一批創新者,他們的命運卻很悲慘。
1、1845年英國科學家沃特森,他非常超前地提出了關於「氣體分子理論」的論文,他的工作比焦爾和克勞修斯的工作早45年。但當時,英國科學界在這方面的主持人對沃特森工作的評價是:滿篇胡說八道!其後,沃特森沉淪了,失蹤了,不知去向。
2、1847年德國科學家塞麥爾維斯提出「病原學」,認為產褥熱是驗屍房出來的醫護人員將病原帶給產婦的,因此這些人應先行消毒。但這一理論被德國病理學家權威 微爾和 判定為:完全錯誤,不可接納!其後,塞麥爾維斯成了瘋子,不幸而終。
3、在此可能要問,那些都是外國的例子,中國有嗎?我們說:有的!而且在2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
中國春秋時代的少正卯,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少正卯是魯國的一位有創新思想的人,他的講學極受歡迎,連一些著名大家的學生都被吸引過去,以致出現門前徒眾都走光了的尷尬局面。
少正卯遭到許多人忌恨,被視為妖言惑眾,最後貫以「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的罪名,捕而殺之,其本來面目成千古之跡。他的思想未被流傳下來,但可根據他的罪名作些推測:
「行辟而堅」— 思路與眾不同,且十分堅定。
「言偽而辯」— 理論不合潮流,但極富思辯。
「記丑而博」— 筆伐醜陋時弊,又多又深入。
「順非而澤」— 能從不滿之中,看到合理訴求。 少正卯太可惜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E6ZbW8BMH2_cNUggu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