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建造於初唐晚期的莫高窟第323窟是敦煌石窟中的「原創性」洞窟,是敦煌石窟群中僅存主題為佛教史跡畫內容的一窟。該窟引入了之前未出現的壁畫題材,佛教歷史故事、感應故事、高僧靈異事跡均有體現,而其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更是把張騫出西域這一歷史事件附會為佛教傳入漢地的最早事件。
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張騫出使西域圖位於323窟主室北壁西側,在洞窟中的佛教歷史畫中,時間最早的就是此圖。此圖共由4個畫面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個畫面均有榜題。
漢武帝拜金人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畫面一上部有一大殿,匾牌書「甘泉宮」,殿內並列二佛像,榜題已模糊。下部一王者手執香爐跪於地,左右躬身立六人,均合掌持笏。榜題寫道:「漢武帝將其部眾討匈奴,並獲得二金(人),長丈余,列之於甘泉宮。帝為大神,常行拜謁時。」
此畫面的依據來自《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顯然《釋老志》這些文字就是壁畫主要榜題和構圖的藍本。
張騫拜別皇帝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畫面二中一王者騎於馬上,周圍臣屬八人,或持曲柄華蓋,或引於前,或隨於後。前方一人雙手持笏跪拜,其後有二侍從,持節而立,另有四匹馱行裝的馬及一馬夫。榜題寫道:「前漢中宗既獲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
漢使到達大夏國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畫面三為一人騎馬行於旅途,二人持節騎馬隨於後,榜題文字已模糊。畫面四中三人行至一城,其中二侍從持節。城內有一佛塔,城門外立二比丘向城內觀望。榜題寫道:「大夏時」。
壁畫榜題所述史實,或有訛誤或為附會。張騫出使西域為開闢絲綢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實際上與金人並無關係,時間上也大有出入。這是涉及佛教何時傳入的問題,顯然這是佛教徒根據史實加工出來的故事,這與佛教徒在唐初的地位可能有直接的關係。在初唐道居佛先的情況下,佛道之爭是不會停止的。佛教徒力圖把佛教傳入漢地的時間提前,以此與道教相抗衡。
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以敦煌本地人的佛教認識和需求為前提,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構成全新的視覺認識,在漫長的敦煌石窟營建歷史中,成為了壁畫中的歷史記憶。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萍、宋淑霞
誦讀 /關燕茹
撰稿/ 郭瑤
學術顧問 / 王惠民
音頻剪輯 / 羅成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CUAknMBnkjnB-0zTX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