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桌子先生
From 桌子的生活觀
微信號:zzdshg
昨天文章發出去之後,有部分暴戾份子在攻擊我們,說什麼現在的醫生醫德敗壞,不給紅包不做手術;醫生就是該殺,要是醫生負責一點老百姓看病不會這麼難。
不僅如此,他們甚至說我們是收了黑心錢才幫醫院和醫生說話,說實話,在看到類似這些言論的時候,我氣得打字的手都在發抖。
我沒想到,在事情的真相已經很明顯,我說了那麼多之後,還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詆毀、辱罵醫生。
但冷靜下來之後,我也不得不開始反思:
為什麼總有人對醫生懷有那麼大的敵意?中國的醫患矛盾為什麼這麼尖銳?
敵意的來源可能有很多:
抱怨看病難、看病貴,指責醫生態度不好,質疑醫生亂收費、醫德差等等。
他們將對整個醫療制度的不滿,或者對自己曾經不愉快的就醫經歷的憤怒,全都集中發泄到了楊文醫生一個人身上。
最終得出:中國的醫生醫術不精、道德敗壞,所以被砍被殺都是活該。
這種強盜邏輯有多荒謬,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我就不多加評判了。
這些人還會拿國外的醫療來作對比,說人家國外的醫生水平多麼精湛,態度多麼好,而且是全民免費醫療,看病不用花一分錢。
仿佛中國的醫院就是魔窟,國人全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國外的醫院就是仙境,外國人都在天堂。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文章,我就來重點跟大家掰扯這個問題。
一、全民免費醫療的背後是浪費、低效和漫長的等待
每次提高提到醫患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提到國外的全民免費醫療,無比嚮往,感覺是一個天大的福利。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謂免費醫療不是說自己不花一分錢,而是在之前交的保險、納的稅,就已經把這個錢收上去了,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
好的,我們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之後,再來探討:如果真的看病不需要花一分錢了,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基於人性考慮的話,之前要自己花錢做的檢查覺得沒有必要就沒有去做了,那現在不要我花錢了,那我也會做一個是吧?
之前能夠忍受或者自己能夠解決的感冒之類的小毛病,那既然不要自己花錢了,那我也去醫院看看吧。
這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醫院看病做檢查的人,極其多,醫療資源被極大地浪費和占用,那些真正需要救治的人,等待他們的是漫長的預約和等待。
這不是我猜測的結果,而是現實中真正發生的事情。
英國就是全民免費的醫療模式,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夫人曾在英國突發腦溢血,救護車在45分鐘後才到,好不容易進了醫院後,又被告知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
李光耀心急如焚,只好安排專機將夫人送回國治療,並憤憤地形容這次就醫經歷「如入地獄一般」,怒斥英國的醫療服務是全世界最差的。
李光耀可以乘私人飛機回國醫治,但普通的英國人,尤其是窮人呢?
也許他們能做的,只有等死。
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加拿大,因為從開始預約到與醫生見面的時間長達兩年,昨天文章中提到的一名叫羅德翰(Inez Rudderham)的33歲女子,活活被拖成了癌症晚期。
兩年前,羅德翰感覺身體不舒服,預約了醫生體檢,但這一等就是兩年,等到終於輪到她的時候,一查已經是癌症晚期了。
羅德翰是個4歲女兒的媽媽,她哭著說,自己不想死,想好好活著照顧女兒,可就因為這漫長的等待,她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過一件事,一位英國老太太在家中摔倒後痛苦不堪,立即撥打了急救電話,但救護車在整整23個小時後,才終於趕到。
老太太錯過了搶救時機,不幸去世。
面對家屬的投訴,急救人員給出的理由是:我們判斷老太沒有生命危險,就優先救助其他人了。
不難想像,要是我們國家的醫務人員說出這樣的話,輿論恐怕都會翻天了吧。
可在英國,這樣的事簡直不要太多,民眾都習以為常了。僅2018年,就有超過2000起關於「救護車一整夜見不到」的投訴,而急救人員的理由都出奇地一致:病人又不會死。
當然了,英國也提出要改革,制度了憲章,為了防止患者候診時間太長,憲章第一條,90%的患者應該在13周內獲得專科醫生診治,其餘26周內必須診治。第二條,手術的等待時間不應超過18個月。你沒看錯,預約一年半哦。
這如果放在國內,你敢想像嗎?
英國急救車等待的時間一般是十幾個小時或者一天,那你知道中國急救車到達的時間是多少嗎?
偏遠的地方除外,市內一般是十幾分鐘,即使再遠5分鐘之內必須出發。
所以,那些期盼免費醫療的人,其實就是無知,不說中國現在的國情不允許,如果真的實行之後,情況會極其糟糕。
二、市場化的醫療制度窮人更看不起病
有人可能會說,那既然免費醫療資源浪費嚴重,那不如市場化吧,就讓市場決定收費。
那我們好好想想,如果看病全部向錢看齊會怎麼辦?那絕對會是看病更貴,更高昂。
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看看美國的醫療費用。
姜幼英和丈夫兒子一起到舊金山旅遊,結果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頭朝下摔到了地上。
姜幼英擔心兒子頭部受傷,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隨後兒子被送到扎克伯格綜合醫院。
醫生診斷後確認,寶寶只是受了外傷,頭顱內部沒事。
姜幼英帶著兒子在醫院觀察了兩個多小時,喝了一點奶,就回酒店了。
幾天之後,姜幼英收到了一份來自醫院的帳單,顯示她需要支付18836美元,除去旅遊保險可以報銷的5000美元外,還要自費13000多美元(約9萬人民幣)。
姜幼英一家人驚呆了,她認為,孩子沒有做任何檢查,也沒開藥,怎麼就花了這麼多錢?
可事實就擺在那裡,這筆錢,她必須要付。
在我們眼中很小的手術,在美國都是天價的數字。
美國的天價醫療費用,別說對遊客了,就是對本土的美國人,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萊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老年為了支付昂貴醫療費,以765000美元拍賣了自己的諾貝爾獎牌。
2018年10月3日,萊德曼在一家看護機構去世,享年96歲。
美聯社的訃告下,有一條特別戳心的評論:
「這就是美國夢啊,得一個諾獎,然後為了看病只能再賣掉它。」
如果在中國,得了諾貝爾獎的人要靠賣獎牌續命,這還不是天大的新聞?
總有一部分人覺得外國的月亮最圓,不知道當他們對事實多一些了解後,觀念會不會有所改變。
很多美國民眾和海外留學生,連救護車都不敢叫,因為在美國,救護車的費用不在醫保範圍內,動輒幾百幾千刀,一般人根本付不起。
波士頓一名45歲女子下地鐵時,整條腿卡在了月台和地鐵的縫隙間,周圍的人將她拉起來後,發現她的腿被嚴重撕裂,連骨頭都露出來了。
可女子卻哭著懇求路人不要叫救護車,因為那需要3000美金,對她來說是筆巨款。
留學生碰到這種情況的就更多了。
雖是搞笑和自嘲的段子,卻透著濃濃的辛酸和無奈。
如果你出過國,在一些國家待過,那麼最想念的一定是祖國的醫護保障。
所以有個網友發自肺腑地說:在國外待久了,回國去看老中醫,都會覺得對方長得眉清目秀,就像看到天使一樣。這種感覺不是短暫的,而是持久和與日俱增的。
很多人瞧不上的國內醫療,卻是無數人羨慕的對象和必要時的救星。
三、醫患矛盾的背後其實是人性的矛盾
我們國家的現狀是怎麼樣?人多,但是人均收入不高,這就註定了,先收一筆費用再實行免費醫療或者全部市場化的醫療行不通。
因為人人都要看病,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有那麼多錢。
我們也做過很多醫改嘗試,比如曾經把一個醫療水平非常發達的城市所有公立醫院全部改為私立,被評為醫療改革先鋒市,十年之後該市的醫療水平倒退了20年,群眾看病難,而且看病貴。
最後被迫重金重新修建公立醫院,那次改革的評語就二個字,失敗。
現在大部分的醫院是公立,看病要出錢,但是國家會報銷,這是最符合我們國家的國情,也是一個福利。
在中國,花幾塊錢或者幾十塊錢的挂號費,就能見到主任醫師級別的教授專家,還能有這樣的效率和速度,這在很多國家是不敢想像的。
和中國醫療制度最像的國家是印度,像中國這樣的醫患糾紛矛盾,發生傷醫事件,在印度也是一樣。
「印度的公立醫院採用福利模式,因為大多數窮人沒有醫療保險。這種政府補貼的醫院必然會湧入無數的病人及家屬。每個門診醫生平均一天要看350個病人,病人的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很容易推想到,在如此少的時間裡見如此多的病人,服務質量會被犧牲。這就會讓病人覺得被忽略,或者對體驗不滿意,一些病人或家屬把憤怒轉移到醫生身上。」
就在2019年12月10日,加爾各答NRS醫學院的一名75歲病人在醫院死亡,病人家屬指責醫生疏忽,糾集200人大鬧醫院,把三名醫生打成重傷。
印度醫療衛生協會一項調查顯示,75%的印度醫生曾經投訴遭口頭辱罵,12%的醫生曾投訴過遭肢體暴力。
中國和印度人口太多太多了,比起一個一個慢慢看,態度好,關懷備至,輕聲細語,我們選擇的是更高效和速度,因為沒有什麼比看好病更重要。
《人間世》的製片人秦博曾經在中國瑞金醫院蹲守近兩年,他統計得出,從2016年7月4日到10日,僅內分泌科4間診室就接診3692人。
而每個診室上午下午都只有一位醫生,每天要接診131人,這意味著,每一個醫生必須要高效。
如果一定要讓醫生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身上,一定要服務好,一定要對自己卑躬屈膝,那麼這樣的人最好是去私立醫院,那裡收費高,醫生的態度很好。
之前有網友在私立醫院看個感冒花了6000千多,生個孩子花了十幾萬,那裡服務真的很好,不排隊,但是你又要服務好,又不肯掏錢,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醫療不會出現便宜、高效、服務好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
而且現在一個很嚴重的現象是,縣城裡面的醫院根本沒什麼人去看,不管大病小病大家都喜歡往大城市去擠,因為那裡的醫生更專業。
所以你看,又都往那裡擠,又要不排隊,這怎麼可能出現。
實際上醫患矛盾的背後,是人性的矛盾。
一些患者追求的是不存在的事情,就拿這次楊文醫生被殺的事情來說,你母親95歲了,身體條件很差,又要服務好,又要醫生有回天之力,這是不存在的。
醫生也是人,不是神。
四、醫護人員的默默犧牲才換來我們的歲月靜好
在免費醫療制度或昂貴的醫療費情況下,西方國家醫務人員活得很滋潤。
美國醫生收入是中國的幾十倍,而且他們很少談「責任」,他們更追求的,是人權,比如休假權。
而在國內,無論什麼時候去醫院,都必定有人值班,但在西方,尤其是西歐國家,每到節假日,尤其是夏季度假旺季,就會出現「人去樓空」的現象。
在法國南部沿海、義大利沿海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每到休假期,當地都會相應減少床位,有的小醫院甚至直接關閉,可以說非常任性了,但病人對此毫無辦法。
上述行為擱在中國,是不是不折不扣的「沒醫德」?
而我們這次無辜犧牲還被質疑的楊文醫生是怎麼做的呢?
她長期在急診科工作,熬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夜。哪怕在除夕夜,她自己患上肺炎,高燒39.7度的時候,也在堅持上班。
還有自己輸著液還在帶病上班的醫生
累到不行的時候,往牆邊一靠就能睡著。
中國能夠有現在這樣的醫療成就,是一整個醫護行業在默默犧牲,他們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犧牲自己的自由,奮力奔跑換來的。
醫生的熬夜和辛苦程度,是很多人不敢想像的。
2017年6月,26歲的醫生陳德靈猝死宿舍。
知情人士表示:陳醫生經常通宵加班,猝死前剛值完一個夜班連白班。
從他的朋友圈可以看到,通宵達旦的上班、值班對陳德靈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
像陳醫生這樣加班猝死的醫生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不是高度的責任感和對病人的關愛,誰願意這樣透支自己的身體?
說這些事情,桌子想表達的並不是中國的醫療和醫生就是全球第一。
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醫療,無論哪個國家的醫療制度,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弊病,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中國公立醫院看病難、醫生態度不好等問題,我相信是有的,但我們也應該去探究這背後的客觀原因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把怒氣都發泄到醫護人員身上。
在一些媒體的妖污化之下,好像我們的醫生個個都會收紅包。
在我們暴戾鍵盤俠的攻擊下,好像我們的醫生個個都是沒有好處不動手術。
動不動就喊打喊罵喊殺,把醫生逼到一個絕境。
我還是那句話,如果你親眼看到,那麼你就舉報,如果只是道聽途說,那麼你就閉嘴。
那些把中國醫療罵得一文不值,但自己有病還是要去找醫生的人,說句不好聽的話,和「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有什麼區別?
不要讓醫生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是來救你的命的,而不是為了在你前面小心翼翼,卑躬屈膝的。
正如一位醫生說的:
我讀了那麼多年書,受了那麼多的苦,為的是什麼?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幫助別人戰勝疾病!不是為了卑躬屈膝、鞠躬下跪!
這次事件的發生,到了引起人神共憤的地步。
楊文醫生還那麼年輕,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考上名校,又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成為一個手藝精湛的醫生?
她上有老下有小,她的家人又該如何接受這個事情?
昨天我看新聞的時候,看到民航總醫院的禮堂有400多人在追思楊文醫生,活動的過程中,有醫護人員掩面哭泣著走出來。
昨天我看新聞的時候,看到很多網友給楊文醫生買了奶茶送過去。
昨天我看新聞的時候,看到無數愛心人士給楊文醫生送去鮮花。
我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一邊寫文章的時候也一邊在落淚,希望兇手可以得到嚴懲,也希望這樣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
天使原應歸桑梓,人間但求無蹉跎。
本文系授權發布,文章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現已溫情上市!。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