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五抓五提」鞏固提升產業脫貧成果

2020-04-16     商洛新聞網

近年來,山陽縣立足產業發展優勢,堅持走「強龍頭、擴基地、抓創新、建機制、樹典型」之路,對標落實產業脫貧措施,防範產業脫貧風險,提升產業「八化」水平,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不返貧。

抓產業規模,提升農業產品競爭力。山陽縣圍繞發展「4+X」特色產業,按照「強藥、擴菌、穩果、優畜」的思路,做強黃姜、連翹等中藥材,新建中藥材基地5萬畝、立體生態示範園2萬畝、野生中藥材基地撫育管護1萬畝;穩步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全年發展黑木耳7000萬袋、香菇3000萬袋;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產業,重點抓好板岩鎮、高壩店鎮、色河鋪鎮、西照川鎮、戶家塬鎮5處獼猴桃基地建設;持續壯大生豬和肉牛養殖規模,全年完成肉牛養殖量1萬頭、生豬出欄40萬頭、蛋雞存欄200萬隻、水產養殖20萬尾,鞏固提升2.95萬戶10.43萬脫貧人口在產業鏈上收益水平。

抓經營主體,提升產銷對接融合度。山陽持續壯大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以貧困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幹、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年新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新發展專業合作社50個,家庭農場5個。聚集產業要素,以訂單生產、託管托養為主導,著力打造「一園一溝一帶」產業經濟帶,重點抓好優源、意發等10個農業園區和3個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組織申報市級以上園區2個、認定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3個。

抓利益聯結,提升帶貧益貧覆蓋面。山陽縣深化拓展「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結實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通過資源流轉、勞務用工、產品回購、技術培訓、發展產業等幫扶措施,切實把貧困戶增收嵌在產業鏈上。嚴格兌現疫情期間省市各項惠農扶持補貼政策,將貧困戶參與率作為經營主體扶持評優的前置條件和硬性約束,對帶貧效果明顯的經營主體,在項目申報、資金安排、表彰認定上優先考慮,實現互利雙贏。

抓農技培訓,提升技術推廣精準率。山陽縣結合貧困村、貧困戶的產業類型和技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幫扶,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1名技術人員,每個產業脫貧戶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持續落實好產業扶貧扶持辦法,加快實施「十百千」產業帶頭人培育工程,充分發揮產業發展技術指導員和產業扶貧「技術服務110」平台作用,真正讓技術服務精準連接到戶,增強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和能力。

抓集體經濟,提升貧困群眾滿意度。山陽縣深入推進「村黨支部+集體經濟+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持續完善村集體經濟「2+X」發展機制,大力提升X產業規模,採取集體自辦、招商引資、能人領辦、入股聯營等形式做大做強集體經濟產業,精準選擇有能力、有實力、有擔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立一批立得住可複製的村集體經濟示範村典型,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資本股金等方式,確保每村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符合對象的貧困戶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獲,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7GzgHEBrZ4kL1ViS4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