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 三劍客
我們欠邊海防軍人,一聲辛苦了!
作者:山人 圖片:吳國棟
鑽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戰雪域、踏巨浪……略顯蒼老的容顏、紫外線灼傷過的皮膚、雨雪風沙打磨過的雙手……
相信,這是絕大部分人對邊海防軍人的印象。
記者也是。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邊關」二字,自古蒼涼而沉重。當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進西藏時準備了130頭騾馬和氂牛,走到最後僅剩下3頭。他危懼地寫道:「我們對行星上的這部分與對月球背面同樣的一無所知。」
然而,有國必有邊,有邊必設防。於是,無論高山、海島還是嚴寒、酷暑,邊海防軍人猶如一顆顆鋼釘深深的紮根在8萬餘里的邊海防線上,用熱血和忠誠捍衛著五星紅旗在群山海島之上迎風飄揚。
1
永遠不要低估一顆邊海防軍人的心
沒有騾馬汽車,沒有平坦大道,有的只是一顆赤膽忠誠之心。
如果未曾真正地走上哨所,未曾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邊防官兵的生活,記者永遠都無法想像在物資充裕、交通高度發達、生活如此多彩的今天,我們的邊海防軍人還在風餐露宿、爬冰臥雪。
喀喇崑崙高原之巔的河尾灘哨所,這裡比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還高出218米;詹娘舍哨所,聳立在懸崖峭壁之上甚至連雄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阿拉山口邊防哨所,在這裡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之說……邊防軍人就是靠著「三峰駱駝一口鍋,頂風冒雪住地窩」的精神在寸草不生、甚至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地方紮下了根、站穩了腳。
「當兵當到天邊邊,吃不了苦的不叫男子漢,我就要到最冷的地方去巡邏,我就要到最高的地方摸摸天……」正如歌中所唱,這幫「天邊邊」的男子漢們,以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守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
苦嗎?累嗎?怎麼可能不苦!怎麼可能不累!大風卷著沙粒像刀子一樣刻在臉上;強烈的紫外線灼傷著皮膚,火辣辣的痛;甚至連呼吸都不敢大口大口的……但是那又能怎樣,山高人為峰,在邊海防軍人眼裡沒有什麼能比肩那顆火熱的中國心。
「在先輩戰鬥過的地方,我們只有更加努力戍邊衛國,才能不辱使命……」這是三個泉邊防連電台台長劉輝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中國96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曾沾滿先輩的鮮血,今天的邊海防軍人用生命和熱血鑄造了固若金湯的鋼鐵邊關,有信心也有能力擊退一切來犯之敵。
2
腳步,主權的印章
腳步,踩在大路上只是兩行腳印,可踩在巡邏路上就是主權的「印章」。我國8萬餘里的邊海防線上,每一處都刻著官兵對祖國母親愛的印記。
通往拉則拉哨所,只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70度的陡坡,最窄處僅容得下一隻腳;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位於陡峭的崖壁之上,被稱作「掛在天上的哨所」;北灣哨所至今仍保持著1立方米有1700多隻蚊蟲的紀錄……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邊海防軍人的步伐!他們巡邏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對祖國主權的忠誠守護。
邊海防作為國家的門戶,是保衛國家安全的前哨陣地和維護邊疆安寧與穩定的重要屏障,邊疆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島礁、每一片藍天、每一灣碧水,都是國家領土主權和尊嚴的體現和象徵。
很長一段時間裡,一提到邊海防,就不禁想起中國近代史。那個時候,中國積貧積弱,處於任人宰割的地步,外敵從我國陸地和海上入侵大大小小數百次,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災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邊海防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發展,結束了近代中國有邊無防、疆土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開啟了中國邊海防的新篇章。
邊陲之戍,用保封疆,國之大防,莫過於此。邊關的風一次次蕩平了國界線上官兵深深的腳窩,卻阻擋不了官兵前進的步伐。他們常年駐守在雪域高原、荒漠戈壁、孤寂海島等邊陲一線,在常人難以忍耐的艱辛與困苦磨礪中,用青春和忠誠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的紅其拉甫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喜馬拉雅衛士精神。
邊海防軍人猶如祖國行走的界碑,拼湊成最可愛的「中國地圖」。
3
「小白楊「哨所
「小白楊」哨所原名塔斯提哨所,80年代初,戰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把哨所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鼓勵他在部隊好好乾,別想家,還讓他帶10株白楊樹苗回哨所種上,叮囑他要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為祖國守好邊防。
返回哨所後,陳福森和戰友們就把樹苗栽在了營房周邊,於是這個哨所改名為「小白楊」哨所。
自古邊關多艱險,平生蹤跡勇士心。哨所,就是邊海防軍人的根,根在,情不變!
有的哨所官兵們每天把第一縷陽光迎進祖國,有的哨所伸手可摘星,腳下飄浮雲,有著詩情畫意般的浪漫;有的哨所「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然而,只要是祖國的土地,不論多麼偏僻和荒涼,總有邊海防軍人堅定的腳印和偉岸的身影。
守邊防就是守國防,守高山就是守江山。
哨所,如同為祖國母親和千家萬戶遮風擋雨的門扉,靜靜的守候著屋內那跳動的燈火。而散布在8萬餘裡邊海防線上的哨所,每一個都像「小白楊」哨所一樣,有一段邊海防軍人默默奉獻的青春,而把這些哨所用線連接起來,正是這個國家最美的樣子。
4
此刻,「戰味「正濃
路不險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兵之德!
在我軍歷史上首屆邊海防部隊比武競賽盛會——「邊海衛士-2019」的比武競賽場,此刻,他們身上的「戰味」正濃。
隨著最後一顆子彈穿透靶紙,信號彈劃破夜空,夜間射擊課目結束,第一天的比武競賽落下帷幕。
然而記者的心卻久久不能平復,時刻被邊防軍人的比賽精神感動著。
在綜合體能競賽場,一位旅領導在爬繩時,為了搶得更多時間,減少了停頓次數,導致雙手因與繩子摩擦時間過長而鮮血直流。即使這樣他也未曾多想,托著30公斤重的彈藥箱繼續匍匐前行。賽場終點,看到記者向他走來,他笑了笑,擺了擺手:「不要採訪我,多採訪我的兵,他們更拼!」
隨後轉身,跑步離開賽場,1、2、3、4的口號聲盤旋在賽場上空。
同樣是在賽場的終點,一位上等兵下槓後,跪在沙地上,不停地捶沙地,隨後大吼一聲,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吶喊聲中的遺憾。原來在爬繩時因為繩子交叉,耽誤了很多時間,使他無緣小組第一。面對鏡頭,他不停的說:「我沒發揮好,給單位丟人了……」
其實,在邊海防人的「戰場」,邊海防軍人不畏強敵,敢打硬拼的事例還有很多:海防某旅連長鬍鵬,賽前家屬分娩僅回家3天就歸隊備考;邊防某旅士官周裕金參加士兵戰鬥技能考核時身體不適,卻依然咬牙堅持,最終暈倒在終點線上;邊防某旅列兵張明賽前患闌尾炎,一天未進食,仍堅持完成戰鬥體能課目考核;邊防某團上等兵李琦,比武期間發燒39.5度,帶病完成所有比賽課目;邊防某團參謀長劉潤生在綜合體能爬繩時肩部拉傷,利用左手完成實彈射擊……
在這裡,我不僅嗅到了「老高原精神」「老西藏精神」「老海島精神」「喀喇崑崙精神」濃濃的「邊防味道」,更被邊防軍人骨子裡那捨我其誰的豪氣所折服。
邊海防軍人的賽場,沒有輸贏。
因為,每一種付出都值得尊敬,每一滴汗水都應有掌聲。
5
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
「小伙子,你們一個月拿多少錢,值得在這地方拚命?」
施工工人因為實在受不了高原的苦,給再多的錢也要下山,臨走前問官兵。
連隊翻譯劉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這樣一句:「你說,祖國的領土,一寸值多少錢?」
西方曾有學者說:「人類永遠沒有死亡的經驗。」 對於年輕的生命而言,死亡則更加陌生,但是,當使命召喚時,邊海防軍人總是義無反顧地做出選擇——犧牲、奉獻。
這讓記者想起在「邊海衛士-2019」比武賽場的一段採訪。當時和一位列兵在聊高原生活,他說,抱著被子爬樓梯都要在中途歇一歇,要不喘不上氣來。記者追問道,是剛上高原還沒適應,還是一直這樣。得到肯定的答覆,記者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隨後他又輕鬆的說到,大雪封山的時候,有時候補給送不上來,我們就著雪水吃單兵食品……
記者看著與二十歲的年紀嚴重不符的容顏,不禁感嘆:
我們欠邊海防軍人,一聲辛苦了!
巡邏的道路處處危機四伏,但在守防官兵心中,「祖國」二字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他們必須用生命去守護的邊境線。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巡邏路割捨不下的生死情。
我國8萬餘里的邊海防線上,每一處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處都承載著邊海防軍人背後太多的艱辛和默默無言的付出。
邊海防軍人,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都有生死錄。
每一個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個都是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戍邊鋼釘。我們可能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們知道他們為了誰,為了我們、為了祖國。
這次採訪拉直了記者對邊海防軍人所有的問號,拉近了與邊海防軍人之間的距離。閉上眼睛,記者仿佛看到邊海防軍人那被雨雪風沙雕刻過的臉上,露出我是邊海防軍人的自豪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