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願意批評你的人,他們才值得信賴

2019-10-14     心成一閱

《成長的力量》里說:「批評,是潛意識裡對愛的表達。


讚美不代表喜歡,批評也不代表厭惡。


相反,敢對你說真話的,往往才是最在乎你的人。

1

假話好聽,真話難得

社會有一股奇怪的逆流現象:


謊言不需要多大的代價,而說真話卻需要極高的成本。


因為甜言蜜語能給人營造一種十全十美的假象,而赤裸裸的真相有時卻讓人難以接受。


於是乎真話逐漸少了,假話逐漸多了。

老方退休前曾是個廳級領導,平時喜歡臨字帖。不少人找他題字,有的甚至裝裱起來掛在牆上,他本人對此十分自豪。


一天,他臨摹了一幅書帖,得意洋洋地問妻子:「我這字,寫得怎麼樣?」


妻子笑了笑:「你的字可是出了名的。」


於是他帶著書帖去看朋友,對方的態度卻不如以往。


當他提出要把字帖送出時,朋友面露難色道:「您這字……算了吧。」


老方有些鬱悶。回去後,他照著古人的字仔細對比,才琢磨明白:


妻子認為他的字好看,是偏心自己;別人說他的字好看,不過是奉承話。


有的人出於偏愛,不願意說真話傷人;有的人出於自保,不願意說真話得罪人。


常言道:「說話是一種本能,會說話是一種修養。


好聽的話其實人人都會說,但所謂「會說話」,其實並不是模稜兩可,阿諛奉承;


而是在照顧別人情緒的同時,合理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謊言甜蜜,真話刺耳。


雖然批評的話常常像是一劑苦藥,難以入口,卻是真正的治病良方。

2

良藥苦口,達者甘之

古語云:忠言逆耳利於行。


敢聽真話,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古代名醫扁鵲,曾在覲見蔡桓公時,直言道:「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應該及時醫治。」


蔡桓公擺擺手,「我沒有病。」


旁邊的侍從奉承道:「大王身強體壯,我看是那糊塗大夫想炫耀自己的本領呢。」

蔡桓公深以為然。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覲見,憂心忡忡地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不及時醫治會更加嚴重。」


蔡桓公聽了,十分不高興。之後的兩次面診都沒有理睬扁鵲。


又過了十幾天,蔡桓公感到身體疼痛,才派人尋醫。


扁鵲嘆了口氣:「小病在膚理之間,只需用針灸;在腸胃裡,可用湯藥治好。現在國君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了。」


聽到批評,有些人心高氣傲,第一時間會認為是對方在挑釁自己,產生牴觸情緒。

但更多時候,人是需要聽真話的。


因為沒有批評,不代表沒有缺點,若無人指出,只會越陷越深。


所謂「當局者迷」,故而更需要一個清醒的旁觀者來指出問題。


樂於接受批評,方可明辨是非;多方聽取意見,才能心明如鏡。


且接受批評,其實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


如果是對方判斷失誤,那麼便盡力做好該做的事;


如果自身確實存在不足,那便坦蕩接受,也顯得胸襟開朗。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這個過程中,汲取教訓,逐步走向成熟,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3

敢批評你的人,深交一輩子


古人云:「砥礪豈必多,一璧勝萬珉。」


交友不在於多,貴在交敢於直言的朋友。


這樣的人,是你的良師益友,更是命中的貴人。

唐朝宰相魏徵以直諫得名,但凡對社稷有益,就不諱在朝堂上頂撞唐太宗。


一次,唐太宗再次被他觸怒,咬牙切齒地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連連賀喜:「恭喜陛下,恭喜陛下。」


唐太宗疑惑道:「何喜之有?」


長孫皇后說:「只有明君,才能有直言諫諍的忠臣,才能保住江山永固啊。」

唐太宗幡然醒悟。成大事如此,日常交往亦如此。


願意聽真話,身邊的人才敢說真話。


仔細想想:


如果不是因為在乎,誰會不怕討嫌,如實地指出你的不足?


如果不是因為關心,誰願意不厭其煩,用心地幫助你改正錯誤?


只有真正把你放在心上,才會在你遭遇難關的時候,不離不棄,伸出援手。


一個人若總是甜言蜜語,未必出於真心;


而敢於批評你的人,但凡不是惡意中傷,便一定是在用另一種方式來愛你。


真話或許不好聽,卻是最坦誠的愛護,最珍貴的禮物。


珍惜願意批評你的人,他們才最值得信賴和託付。

四座皆相識,難得一知己;


知己尚可得,難得是諍友。

遇到敢批評你的人,請深交一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oqDy20BMH2_cNUgcL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