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為什麼會火?「口紅一哥」李佳琦的每個視頻為什麼都會引來如此多的點贊?
這些成功可以被複製嗎?我們該如何利用一個流行產品的經驗去引爆下一個?
《大西洋月刊》的資深編輯德里克·湯普森通過開創性的調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為流行」以及「人們為什麼喜歡」這些動機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學和經濟學原理,並用一系列可供參考的規律回答了兩個倍受關注的問題:
• 製造出人們喜歡的產品的秘訣是什麼?
• 為什麼一些產品在市場上失敗了,但是類似的想法被繼續堅持,卻成功地獲得了廣泛的流行?
今天,阿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要想成為網絡紅人的三個步驟。至於能不能紅嘛~那就看造化咯
2016年,新世相憑藉策劃「4小時後逃離北上廣」的營銷活動刷屏網絡,成了當年自媒體中有能力「引爆流行」的標杆。
「4小時後逃離北上廣」活動當天,新世相官方帳號在早上8點給用戶推送了一條消息,題為《我買好了30張機票在機場等你:4小時後逃離北上廣》。
「逃離北上廣」這個概念當時已經被使用過很多年,它已經不再新了,甚至還有點老土。但是當一件事情既擁有耳熟能詳的概念,又有人把它做出新意來的時候,在傳播上就會獲得天然的基礎優勢。這其實恰好符合了「瑪雅原則」。
瑪雅原則
最先進也最容易為人所接受的事物,是在令人感覺驚奇和感覺舒適之間完美平衡的事物。人們喜歡那些大膽但又明白易懂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最容易深入人心。
我們非常熟悉的《勃拉姆斯搖籃曲》也是音樂界熟悉度與新穎感完美結合的經典例子。
樂評人和研究學者們分析認為,《勃拉姆斯搖籃曲》尤其切合現代聽眾審美的標準結構。這首歌既有熟悉度、重複性這個兩個關鍵元素,還有新穎的曲風,溫柔的驚喜。
熟悉度來自於作曲者借鑑了一首當時非常流行的奧地利民歌,並且融入了西方人耳熟能詳的教堂歌曲的元素。對於歐洲人來說,它們是典型的「熟悉的驚喜」。19世紀一場席捲中歐的戰爭,導致幾百萬德國人移民,《搖籃曲》也隨之傳遍全球。
為什麼流行的服飾很容易過氣?為什麼喜歡趙雷民謠的人在趙雷火了一陣之後紛紛宣布「不那麼喜歡他了」?為什麼我們說一切時尚都是「20年一個輪迴」?
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流行的周期。
如果想要研究流行的事物為什麼流行,以及人們為什麼會喜歡他們喜歡的東西,有三個無法忽略的因素:選擇、經濟和營銷。
1. 選 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大地上最流行的服飾莫過於一身軍裝。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真切展示了父母一輩在那個年代的生活經歷。
當時的服飾以灰色、藍色、白色為主,因為物資相對匱乏,市場上的服裝款式不夠豐富,款式單一,色調沉悶。老人們說當時走在街上的人,「感覺都是灰不溜秋的」。相比之下,一身軍綠就顯得有活力很多。加上多年戰爭的影響,人們對職業軍人充滿崇敬,能打扮得和軍人一樣,自然洋氣萬分。
沒有更多選擇,造就了當時的流行。
80年代初,國內電視台第一次公映西方影視作品,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萬人空巷,同時也帶來了「蛤蟆鏡」和「喇叭褲」的流行。改革開放之後物質日益豐富,令時尚領域呈現出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發展形態。
2.經 濟
2007年美國市場上最成功的零售品牌們,在2008年幾乎都受到了衝擊。經濟危機之後漫長的衰退期,令已經失業或者可能失業的家長們不再給孩子零花錢。部分青少年品牌的股價一年之內縮水80%。「穿名牌」不再成為流行。
網易嚴選的崛起與日本MUJI品牌的發展背景有一定相似之處。兩者均起步於國家經濟增速放緩階段,自身品牌定位是「高性價比」和「剔除溢價」。嚴選APP的Slogan「好的生活,沒那麼貴」,迎合了部分都市人群的需求,在經濟壓力之下,成為了一些用戶的優先選擇。
網易嚴選主打的「大品牌供貨商直供」,也曾被詬病「打得一手好擦邊球」,但如果沒有經濟背景的因素,想當年二三線城市的阿姨們都忙著在實體店搶購一線奢侈品牌,再好的「擦邊球」想必也不會有太多人買帳。
3.營 銷
2017年的聚會餐桌上,應該總有一兩次擺過江小白。全年的重磅營銷、全平台廣告投放以及深入人心文案傳播案例,給江小白營造出了一種年輕人總應該喝一次的感覺。
運用類似「走心」營銷方式的還有網易雲音樂、杜蕾斯、999感冒靈、感康、味全每日C果汁……直到「走心」風刮遍市場,連辣條包裝袋上都印著一句話文案的時候,這陣流行才算過去。
但這陣風颳走之後,其他再試圖運用相似手段博取關注的品牌,則幾乎無一例成功。無論產品還是傳播手段,流行的基礎在於順應周期。
雷沃定律:新的總是好的,舊的總是不好的,但是非常舊的又是好的。
時尚的準則是新奇,但是又不要太過新奇。雷沃定律的主旨就是,不存在通行的適用於任何時間的服裝、名字、音樂品位或者其他品位。存在的只是當前的品位、過時的品位和稍稍有點兒超前的品位。
就像金融投資一樣,時尚也和品位以及時機相關。在所有需要製造流行的行業里,遲到,或者來得太早市場還沒準備好,都是無益的。
名人效應是網絡時代引爆流行的超級捷徑。國產化妝品品牌如何短期內打破銷售記錄?找李佳琦帶貨就行了。
2018年雙十一狂歡季,李佳琦與馬雲以現場直播的形式比賽帶貨,妥妥勝出,坐穩「口紅一哥」的寶座。各平台分析網紅經濟的文章層出不窮,也有媒體細數直播的辛苦,把李佳琦標榜為90後的勵志榜樣。
每種產品的流行都有一個引爆點,大機率是建立在重複曝光基礎上的名人效應。
小說《五十度灰》2011年5月於美國首次出版,當年在主流圖書市場中並沒有驚艷的表現。2012年上半年,在這本出版不到一年時,忽然廣泛流行,成為了出版歷史上最偉大的意外成功事件之一,同時也掀起了全球性的文化現象。
《紐約時報》《赫芬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內的幾大美國新聞機構都做出了同樣的評論:這本書不僅獲得了成功,而且獲得了「病毒式」的成功。
有分析者認為《五十度灰》的成功並不在於擁有成熟的營銷策略,而是產品本身具有病毒傳染式的特質。「女同性戀」話題自帶傳播力。
然而更深入的研究發現,作者E.L.詹姆斯在出版這本處女作之前,早就在同人小說網(FanFiction)擁有一批忠實的粉絲。同人小說網作為一種小眾平台,雖然在主流世界中沒有大範圍流行,卻有很多紐約城上東區的上流女士擁躉。在這個所謂的上東區「媽媽群」中,有知名的出版人、電影經紀人、社交平台創始人,她們都身體力行地幫助作者擴大名氣。
在這些人的推動下,《五十度灰》成功從網絡文學出版為紙質圖書,又被環球影業和焦點電影公司聯合改編為電影。
如果一本書的銷量達到100萬冊,它就是一個歷史性的常銷書。2012年春夏,蘭登書屋每周都要印刷100萬套《五十度灰》三部曲。如果說它是成功的「病毒傳播」,不如說是藏在暗處的大咖效應起了決定作用。
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病毒傳播」,幾乎所有事物的流行都不是僅僅靠一對一的口口相傳形成影響力,有效的影響力永遠是1對100萬的廣播效應。
當然,爆品的出現往往離不開一點兒運氣。但是想讓人們開口為你的產品說話,創造出具有親切感並能夠引發共情的產品是路程的起點,這一切從「熟悉的驚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