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槍,記錄戰士英勇頑強的抗疫精神;
以紙為媒,書寫英雄不懈抗爭的時代光芒。
這是一次對歷史群英的真實記錄,這是一次對人間大愛的無限展示。記者,作為時代風雲的記錄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為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凝聚起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現場就是戰場!我省選派由吉林日報、吉林廣播電視台、中國吉林網7位骨幹記者組成的我省融媒體武漢報道組,隨同前線指揮部一同到達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雷神山醫院、金銀潭醫院、漢陽體校方艙醫院……在武漢,報道組的採訪足跡踏遍了吉林醫療隊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在疫情的最中心,用筆和鏡頭記錄下戰「疫」前線的點滴,書寫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聞作品,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45天裡,報道組與中央媒體、湖北媒體聯動,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微博、微視、長圖、短視頻、抖音等新媒體形式,刊播各類新聞報道數千條。其中多篇報道被央視、央廣新聞、人民網等國家主流媒體轉載。
吉林日報記者李曉靜在武漢身兼多職——吉林省支援武漢前線指揮部副總指揮、吉林省赴湖北融媒體報道組領隊、報道組臨時黨支部書記,在工作中,她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體力。40多天來,她不僅要完成這些工作,還要時刻牽掛報道組成員的安全,隨時疏導他們的情緒,鼓舞他們的鬥志。隨著報道組成員陸續返程,她依然選擇留下來,承擔更多的報道任務,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流淚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感動。」醫療隊的每名醫護人員身上都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武漢的每一天,李曉靜都會被這些故事所感動。「因為距離新聞當事人近,距離新聞現場近,我們的心情更加澎湃,我們下筆才更加有力量。」她激動地說:「作為報道組成員來到武漢,是我一輩子最值得回憶的經歷。我可以驕傲地對我的兒子說,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媽媽和一群勇士一起來過。」
吉林日報記者陶彬親眼目睹了報社領導、同事們為即將奔赴武漢一線採訪的記者李曉靜壯行的感人場面,望著昔日的同事踏上征程,她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去武漢,我要上一線!」一天時間準備行囊,她如願踏上趕赴武漢的征程。在飛往武漢的飛機上,她突然發現一份特殊的禮物——十歲的兒子給她的一封信:「希望媽媽和每一位逆行的勇士都能平安歸來,城市恢復往日的車水馬龍,人們擦肩而過打著招呼,我們這群孩子奔跑在操場快樂地笑著……」兒子的鼓勵,更堅定了她的信念。陶彬告訴記者,在與醫療隊隊員相處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沒有扛過槍,但卻是一起戴過口罩的戰友。他們約定好,待平安回去一定摘下口罩和護目鏡,看看一起奮戰那麼久的戰友究竟長啥樣!
吉林廣播電視台首席記者叢龍靜,是我省融媒體武漢報道組最後一批返吉記者之一。在報道我省支援湖北五批返吉人員在武漢返程的網絡直播中,從前期的徹夜準備到當日連續幾個小時的直播,她既是記者,又是攝像,也是主持人,竭盡全力講述醫護人員背後的故事,捕捉每一個感人的瞬間。
吉林廣播電視台全媒體資訊中心的趙孟秋回憶,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所以醫生護士經常會把照片弄錯。趙孟秋非常感動,「這背後體現出醫務工作者不計名利地默默付出。為了搶救生命,名字不重要,樣子也不重要,戰鬥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最重要。」
3月8日,一場莊重的入黨宣誓儀式在我省支援武漢前線指揮部舉行,吉林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張旭岩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他說:「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是我的願望,這是我人生中最光榮的時刻。」
崔志遠是吉林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的一名攝像記者,他是鏡頭背後的掌鏡人。支援武漢的第5天,從小把他帶大的姥爺突然去世,他大哭了一場,然後扛起攝像機——拍穩畫面、對準鏡頭、收好聲音,繼續奔波在新聞採訪的第一線。
讓中國吉林網記者越明印象最深刻的是吉大二院護士王嘉琪說過的一句話:「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是武漢人感恩的心!」當天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有4位患者出院,他們隔著防護門不斷向醫生護士表示感謝,連連鞠躬。王嘉琪被這一幕深深感動,瞬間淚奔,哽咽著說出了這句話。越明說,這句話經過我省融媒體武漢報道組的報道,讓武漢人民真切感受到了「吉林溫度」,更讓兩省的情誼更加綿長。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關鍵時刻沖得上,危難關頭豁得出。我省融媒體武漢報道組深情講述吉林抗疫故事,為我省抗疫英雄留下了獨一無二的「珍藏版」,更為吉林人民交上了一份大愛「答卷」。
來源:彩練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TsNHEBiuFnsJQV7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