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這條120米的「水巷」,能看見泉州版「周莊臨河小屋」

2020-06-19   微泉州

原標題:中山南路這條120米的「水巷」,能看見泉州版「周莊臨河小屋」

///

這是一條素麵朝天的老巷子

與熱鬧比鄰而居

卻又淡然抽離

沉澱著許多我們不曾了解的故事

和樸實的生活氣息

中山南路西側,隱藏在商鋪之間,有一個不起眼的窄窄巷口,不細看甚至會忽略掉標有它名字的路牌。

這是馬坂巷。

東起中山南路、西通上帝宮巷。據說巷名的由來,是因為古時居住於此的是塗門外馬坂村一帶搬遷而來的鄉民。

老巷在地圖上搜索不到,更是遊人罕至。

但是你莫要以為它籍籍無名,藏在這幢白牆雕花藍窗的洋樓的後面,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走多了泉州的巷子,幾乎逃不過古厝老宅、紅磚石牆。

而馬坂巷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不僅有閩南特有的這些景致,還有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

這其中,要數水仙宮南側的鵲鳥橋最為特別。

傳說以前橋上時常有鵲鳥成雙成對嬉戲,於是便有了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

臨河而建的房子,小陽台懸空於河面,在河岸邊獨成一道風景。黃牆木門,皆是歲月的痕跡。

走在橋上,不難想像曾經這裡船隻往來頻繁時,是怎樣一番熱鬧的景象。

如今的鵲鳥橋,雖仍然發揮它方便居民往來通行的作用,卻多少落了塵埃,風光不再。

在慶幸古橋仍在,「水巷」原貌亦仍在的同時,看著河底的淤泥和生活垃圾,不免有些嘆息。

「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千年海港古城最原始的風情,要是能堅守住,該有多好。

泉州老城不缺歷史遺址,馬坂巷如是。

北宋設立的福建市舶司就藏於此,粉牆舊碑在這佇立了一年又一年。

泉州老城也不缺名人,馬坂巷亦如是。

儘管如今,他們的故事都已和尋常百姓家的柴米油鹽,紛紛地攪和在一起了,但其中耐人尋味的故事,至今仍然有跡可循。

| 馬坂巷7號:老中醫傅若謙故居 |

距離巷口不遠處,有一面紅磚出石牆,上面掛著「傅氏醫寓·三世堂」字樣的老舊牌匾。

這裡是福建省首批名老中醫——傅若謙的老宅。

懸掛著牌匾的鐵門緊閉,旁邊的木門卻敞開著。

充滿年代感的黑色皮質轉椅、老舊的木質桌櫃……原來,這就是至今在人們口中傳頌的杏林妙手傅若謙,仁心仁術濟世人的地方。

| 馬坂巷10號:藥王陳文卿故居 |

前有妙手仁心傅若謙,後有七省藥王陳文卿。

從大門繞到房子側邊,透過鐵門能看到裡面。復古的紅磚、西式的風格,未見全貌,也隱約能想像昔日的豪華和摩登。

大石埕上種滿花草的,據說沿著台階拾級而上,踏過廳堂,還能看到一座木製旋轉雕花木梯。

| 馬坂巷20號:「考古痴」劉志成故居 |

如今被圍上「房屋危險」警戒線的馬坂巷20號,曾經住著一位泉州文化界有名的考古狂人,劉志成。

回想起4年前初探老宅時,它早已破敗不堪,但大廳、偏房、臥室、廚房卻堆滿了密密麻麻的書。

如今的20號依然是那個掉色的紅色土牆,和那個斑駁的淡綠木門,但那條危房警示線,橫亘在前,在老人那段精彩絕倫的歲月上,又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 馬坂巷26號:市級非遺作坊 |

沒有名字,沒有招牌,馬坂巷26號藏著泉州市級非遺「鳳冕齋木偶神像頭戴製作技藝」。

上午10點,小巷寧靜,敞開的橘色鐵門內,一位老伯蘸著牛皮膠,熟練地操作著手上的工藝拍品,他正在糊的是「佛像帽」。

工作檯、物料櫃亂中有序,一看就知道已經陪伴了主人許多年。

談起手頭上的工藝,老伯一臉驕傲,侃侃而談,問及他自己,卻笑著擺手,連姓名都不願意透露。

| 馬坂巷61號:富紳丁文塔故居 |

行至巷尾,一座古厝引人注目。

這是國民黨泉州商會會長,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泉州大富商之一,丁文塔的故居。

古厝大門氣勢猶存,裝飾著許多由石雕、磚雕等構成的警言圖案,充滿文人氣息,縈繞著古樸的味道,像在述說著一段百年前的故事。

這條匯聚了富商舊宅、名醫故居、市級非遺的狹窄巷子,老泉州人每天在這裡穿行來回,靜靜地度過著他們波瀾不驚的小日子。

斑駁老舊的牆皮,肆意生長的綠植,已經腐銹的門窗,滿滿都是歲月剝落的痕跡。

電線雜亂無序地裸露在外、衣服也無遮無掩地隨意懸掛。這是一個現代城市未經藏住的「不體面」,卻坦蕩地讓人得見。

當然,巷子裡也不乏美景。

一個轉角,撞見嵌於紅牆的舊窗,各式的植物纏繞在一塊,隨意長在窗台下砌這的紅色磚瓦上,自成一處景觀。

古厝旁的洗衣台,兩邊綠植簇擁著它,在這單調的萬綠叢中,又有紅白點綴,增添幾分溫婉秀麗。這是人們「無心插柳」而成的美景。

……

如果你好奇泉州原生態的小巷是怎樣的,那就來這裡走一走吧。

這裡有生活最初的模樣。

編輯 | 關關

攝影 | 關關 蝦米

- 微泉州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