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廣饒路,北起遼寧路,南接延安一路,全長約三里。
如今的廣饒路大致被分為三段。遼寧路至青島醫學院後門為北段,俗稱小廣饒路;啤酒街至延安路為中段;東西快速路至延安一路為南段。另外還有啤酒街北面的那條小胡同。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廣饒路北起登州路,南至採石場,全長不過一里多路。上初中時,有同學住在廣饒路北頭,才知道原來還有小廣饒路。
二
小廣饒路1號,當年是植物油廠,由壽光路經一胡同步入小廣饒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空氣中那濃的發膩的油香味,幾十年過去了,想起小廣饒路,鼻尖似乎還殘留著那讓人膩膩的油香味。
3號院和7號院現在還各有一棟日式小樓,原屬於青島植物油廠,植物油廠的前身是1917年一次世界大戰間日本人占領青島時創建的三井油坊和東和油坊。三號院對面是青島絲織廠的鍋爐房,青島絲織廠的前身是鈴木絲廠,是由日本商人鈴木格三郎於1917年3月獨資創立的。三號院還曾有屬於鈴木絲廠的日式小樓,後拆除建了絲織廠宿舍。
七號院的日式小樓
三
那條小胡同里的廣饒路16號,這棟老廣饒路殘存的還算像樣的屋子,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文化站。文化站對外出租圖書。有一張文化站的借書證,是我兒時數年的夢,可惜那夢終未能實現。橫掃「四舊」時,堂屋裡曾堆了一地書,像一個大墳頭。愛書如命的小小的我圍著這大墳頭,轉來轉去,貪婪的盯著,心裡蠢蠢欲動,天人交戰,可始終不敢伸手。後來,那些書沒有了。我……。
文化站的對面當年是一個有樹有草有點洋氣的大院子,那是派出所……。
文化站
四
記憶中最深的是那幾個小書攤,那些小人書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與延安路並列的第一條胡同里,有一老者,鬚髮皆白,腰板筆挺,雙眼炯炯有神。他專門搜集古典連環圖,他的書攤上有全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志異》《鏡花緣》等等。聽說,他還存有一些如《三俠五義》之類的禁書,只是小孩子是看不到的。
百貨公司對面那家的攤主,是一位總是滿臉笑容的大嬸,她家的小書很雜,她對我很好,我經常在他家的書攤上蹭書看。很多時候,我會拿一分錢租一本,看完後再蹭別人的書看。
幾乎看遍了那些小書攤,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五
延安路與廣饒路拐角處,東面是一戶閻姓人家,他家開一個小雜貨鋪,兼開水龍。那個水龍供周圍數千戶人家吃水,每年春節前,數十上百擔水桶排隊的場面煞是壯觀。閻家的服務態度極好,從沒見過與顧客爭吵的事情。文革初,他家被遣返,開水龍的換了一個經常醉醺醺的漢子,水龍前的爭吵就成了家常便飯。
西側是一家鍋盔鋪,那白面做的大鍋盔烤好後,切成一段段的賣,在那飢餓的年代裡,鍋盔的香味常使小孩子流口水。
六
廣饒路中段可算是老台東區西部的商業中心。一個二層樓的百貨商店和一個蔬菜副食品店相鄰,當年憑票供應的許多東西都在那裡賣。菜店對面是一個煤店。煤店旁邊的胡同里有一個糧店。當年,這段路上排長隊買東西是司空見慣的事
東側是港務局宿舍,西側是一大片棚戶區。
七
廣饒路南段原來很短,從延安路到採石場,只有不到二百米的樣子。東側在民國年間被稱為天門路大溝。現在的廣饒路小學當年是一座磚窯,窯南窯北居住著數百戶人家。這些人家有許多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逃難來青島的,如果到派出所查查這些人家的戶籍,會發現不少人家戶籍中有「1947年由原籍遷入」這樣一行字。
1958年在磚窯舊址蓋了一棟二層教學樓,建立了廣饒路小學。
八
老廣饒路盡頭是採石場。
自京山路路口到現在公交公司修理廠南側半山腰原先有一個大平台,那應該是通往京山北炮台的軍用公路。隨著採石場不斷的爆炸聲,這條路大部分沒有了,只剩下京山路口至軍用山洞那一段了,廣饒路也延伸到延安一路。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採石場廢除後,被炸掉的平台下建起了一座四層樓。1977年這裡是青島教師進修學院,後為青島師範專科學校,現在是超銀中學。
九
在我的記憶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廣饒路基本沒什麼變化,進入八十年代特別是九十年代後,廣饒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大概只有那條殘存的小胡同,還有一點老廣饒路的影子。
本文作者為青島作家李德忠,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添加圖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