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這段時間刷手機,經常可以看到好多扮演「壞叔叔」嚇唬小孩子的視頻,比如,假裝可以用小孩兒換「小雞小鵝」……
大人看了會心一笑。
我們來看看這位90後「壞叔叔」的真面目,的確是有那麼的幾分嚇人,尤其是裝凶的時候。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抱著看過就好的態度。
可是,後來我發現這位「壞叔叔」竟然在網絡上意外走紅了,原來很多寶媽們都紛紛站隊這位「壞叔叔」的恐嚇方式。
有些寶媽表示,自從給自家孩子看了他的視頻之後就真的學乖了,「壞叔叔」的教育非常見效。雖然有些寶媽會不認同,但從視頻點贊的次數來看,認同「壞叔叔」的人占的比率是非常的高啊。
「恐嚇式」教育是否妥當?
也許這種教育方式在一開始對管教孩子來講有很大的用處。但往長遠一點來看,這種教育方式在成功控制孩子的同時孩子們的心理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你要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我數三聲,你要是再不走,以後就別跟我走!」
這樣的話語似曾相識,也是很多父母喜歡慣用的一些恐嚇孩子的口吻。
被恐嚇的孩子,性格自卑,缺乏安全感。
在《 一起出發吧》的綜藝節目裡,楊爍對兒子楊雨晨一直都用著威脅的口吻相處。
路走得慢威脅孩子重新走。看似「嚴父式」的教育實際上已經在楊雨晨的心裡埋下了恐懼的心理。就像後來爸爸走向楊雨晨,張雨晨下意識地避開爸爸,這樣的舉動很明顯的在害怕。
威脅帶給孩子無盡的挫敗感和恐懼感,讓親子關係一度僵化。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面對父母的恐嚇,孩子除了聽從別無選擇。
長大後,當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立思考模式,他們終究會發現恐嚇只不過是拿來嚇唬小孩的一種方式,事實上全都是騙人的。
孩子從小對父母建立起的信任感也會隨即稍縱即逝。除此之外,小時候過度的打壓已經成了孩子們心理的一道陰影,更不用說孩子以後會有多叛逆和難教了。
曾經有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
為什麼孩子對警察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呢?
正常來講,警察應該是正義的化身,警惡懲奸的形象非常正面,實在想不通小孩子為什麼會怕?
其實,這也離不開小時候灌輸的「恐嚇式」教育。有些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灌輸「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來捉你了!」
試問聽到這樣一句話有哪一個孩子看到警察還會上前抱大腿呢~
父母看似無意識的話語其實很容易就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一旦認知無法改變,孩子以後就很難明辨是非了。
停止「恐嚇」和「威脅」,教育孩子應走心。
1)孩子有情緒不要阻止,父母多點親身引導。
人總會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媽媽是超人》里的霍思燕就向我們詮釋了應該怎樣進行親身引導。
午餐時間到了,霍思燕讓 嗯哼過去吃午飯。可是當嗯哼看到有自己不喜歡的番茄雞蛋湯時,馬上就耍起了小脾氣—棄吃!
這時候部分家長估計採取的方式是一吼,二罵,三恐嚇了。可是,霍思燕並沒有。
相反,她沒有強迫嗯哼,而是自己把番茄雞蛋湯倒在飯里跟嗯哼說:「把番茄雞蛋湯倒在飯裡面就成了番茄炒蛋了,還可以吃 湯泡飯。」
果然,嗯哼有樣學樣地跟著媽媽把湯倒在了飯上面。就這樣,霍思燕成功引導嗯哼好好地吃了個午飯。
有時候,作為家長耐性很重要,教育孩子需要放慢心態,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2)多給孩子選擇,多創造孩子思考的空間
父母要學會靈活變通,要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
要是孩子只有一個選擇,而且這個選擇還不是他願意去做的,他肯定會鬧脾氣。這時候可以嘗試多給他選擇。
打個比方,準備吃飯了,孩子哭鬧想要吃零食,這時候你可以這樣說:「你要是現在吃零食那就只能吃一口了,不然你吃不下飯。但是,如果你午睡後起來,下午茶就可以吃一整個了。」
多給孩子創造他願意接受的選擇,父母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