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少並非一定會輸,看看國民革命軍是如何逆襲北洋軍閥的?

2021-03-12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人數少並非一定會輸,看看國民革命軍是如何逆襲北洋軍閥的?

戰爭的複雜的,一場戰爭的勝敗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有天災、後勤、指揮、數量以及地形和武器等等。戰爭史上以少勝多比比皆是,一點都不稀奇。

所以北伐軍與北洋軍閥的戰爭,雖然人數上劣勢明顯,但不見得就一定會輸。

不過很多人或許會說,雖然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很多,但這個人數對比實在是太明顯了。如果北洋軍鐵板一塊,全部一擁而上,那麼北洋軍10萬人還真不一定能夠抵擋得住。但事實上,不能這麼簡單的理解。

那麼北伐軍只有10萬人,為何將70萬北洋軍打得慘敗呢?

首先我們說一點,對於北伐軍和北洋軍而言,自己內部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內部不穩定,那麼等不到前線的戰火,自己就提前散夥了。

北洋系統自從袁世凱之後,不管是段祺瑞也好,還是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之流等等吧,都沒有能力掌控大局,只能控制自己的一派,分裂是不能阻擋的。

這之後,皖系、直系、奉系開始爭奪北京政權,而全國大大小小的軍閥開始爭奪地盤,這些軍閥互相揣著心眼,誰也不服誰,三天一大打兩天一小打,好不熱鬧。

對於北洋軍閥而言,怎麼可能上下一心去對付北伐軍呢?

再說北伐軍,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不過也鬧過分裂,本來已經被打敗的孫傳芳看到了機會,也伺機反攻,雖然結果仍然是失敗了,但我們說自己內部穩定與否,是很重要的。

具體到北伐戰爭的時候,革命軍還是有戰略的,並不是一味地盲目的向北亂打亂沖,而是有針對性的各個擊破。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在每次戰爭中,北伐軍與敵軍的力量對比,就沒有那麼誇張了。

北伐開始後,第一個目標就是吳佩孚,不過此時他挺忙的,忙著與其他軍閥聯合起來搞馮玉祥。吳佩孚被打得狼狽不堪,臨陣倒戈時有發生。直系的援助軍孫傳芳姍姍來遲,張作霖也是出工不出力。

可以說,這些素有舊怨的軍閥們,聯合起來是多麼的困難。

至於北伐軍這邊呢,孫中山經過這麼多年的革命,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他在廣州建立了黃埔軍校,這是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與當年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早已不是一個概念了。

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開始得到共產黨的支持以及蘇聯大筆資金、武器裝備以及軍事顧問的強力支持。

雙方相比來看,雖然國民革命軍人數不足,但是北洋軍也有不得民心、軍閥割據的劣勢。所以北伐的勝利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QW8JHgBMMueE88v6Y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