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俞敏洪說的一件事,刺痛了心。
在6月19日的一場教育公益大講堂上,俞敏洪認為,中國的家長總會在意孩子的失敗點。
他講了個真實的事例:
有個孩子高考考了638分,離北大錄取分數線差了30多分。雖沒考上北大,但638在高考成績中,已是非常好的分數了。
但孩子的家長根本不在意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只看到他與北大失之交臂,不停指責他:
「你看我平時就叫你小心點,讓你細心點,告訴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這麼一次的機會,進北大的機會就這麼失去了!」
「不聽爸爸媽媽的話,你失去了這個機會!」
父母不斷的指責讓他覺得自己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不到一個星期,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這個孩子精神分裂了。
本該是徜徉在高等學府里的天之驕子,卻落得這樣的下場,而這個結局的造成,就來自於親生父母不斷的否定和打擊。
實在讓人心痛!
也許父母的這些指責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孩子從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壓力和指責下,內心早就潰敗不堪。父母本該給孩子的是愛,卻偏偏給了孩子太多傷害。
打壓式教育,讓孩子活在缺愛中
俞敏洪說,中國家長往往在意孩子的失敗點,在意他不如別人的地方,卻沒有在意他在哪些地方做得比原來更好。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奉行這般「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打壓式教育,故意漠視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卻將孩子的短處時不時拎出來談論一番。
抓住孩子任何一個小失誤,不肯放過。
滿腔的愛和期望最終便通通匯聚成傷人的話語,成了扎在孩子心上的小刀子。我們以為的「愛」,卻偏偏讓孩子誤認為,父母對他根本就沒有愛。
打壓式教育,是對孩子的負面催眠
武志紅說,可能連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在無意識中給孩子的其實是一種「負面催眠」。
負面預設一個負面的人生腳本,孩子就會被牽引著,走向這個糟糕的預言。
多少父母,和維基的母親一樣,愛到嘴邊,卻成了傷孩子心的反話:你不行的,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我們以為能壓下孩子的驕和躁,以為能激勵孩子知難而進,可得到的全是消極反饋的孩子,讓他們漸漸對自己充滿了否定:我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我很笨!
自卑和自我厭惡壓垮了他,最後,他就真的成了父母口中那個「不行」的人。
打壓式教育,最終打壓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打壓式教育,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
很多孩子,和那個考了高分卻被指責的男孩一樣,活在父母「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方式中。
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對他們來說,太奢侈。
父母在肯定之詞上的極度吝嗇,話語裡充斥的常是負面性詞彙,對孩子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傷人的語言暴力。
而這傷害,偏偏來自於最親、最愛的人,怎能不痛苦?
「都是為了你好啊!」
可是我們忘了,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他需要的是父母春風般溫暖的愛,而不是長期以愛為名的冷嘲熱諷。
麻木了,絕望了,孩子便越走越遠,遠到甚至此生都不得再見。
正面激勵,才是孩子需要的愛
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拿激將法去否定、打擊孩子,以為可以激勵孩子成長、進步,卻沒想到,反而給孩子內心帶來深深的傷害。
也總在傷了孩子後才幡然醒悟:原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肯定、鼓勵和支持。
只有這樣充滿正能量的愛,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孩子也才能真正的自信、自尊和自愛。
曾看過一則教育短片。短片中,媽媽詢問兄弟倆考試成績如何。
哥哥輕鬆回答:「太容易了!數學90分,英語85分,語文92分。」而弟弟則看著自己60分的成績單,忐忑不安。
媽媽面色凝重,可想起弟弟以往就算再困再累,也堅持學習,她忽然笑了:「你做得很棒!」
弟弟瞬間愁容消失,笑顏展露。
媽媽的做法,讓人感慨。面對孩子一時的「失敗」,不責備,不拿他與哥哥比較,而是一笑了之後,給予正面激勵。
一句「你做得很棒」,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的努力,我看到了,你真的很棒,請繼續加油吧!
哲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被肯定和鼓勵的孩子,內心充滿了力量,對自己自信,對未來樂觀。即便遇挫,也會冷靜地迎難而上。
別再對孩子吝嗇了,當孩子成功時,大膽地肯定、讚美他吧,當孩子遇挫、失敗時,誠心地鼓勵、引導他吧!
對孩子而言,宮崎駿動畫中的一句台詞,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情:「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