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把握新思想的「金鑰匙」

2019-10-11     新湘評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做實要抓住根本、抓住精髓、抓住靈魂。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金鑰匙」。把握住了這三「為」,也就把握住了新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與實踐指向。

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人民謀幸福

社會主要矛盾的狀況是一個時代最本質的特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時代變遷最突出的標誌。中國共產黨在1981年重申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主要是基於當時的中國社會尚處在「未發展起來」的階段,不僅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社會生產能力也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在那時,人民群眾要購買各種物質文化產品,僅僅有錢是不夠的,還要有各種相應的票證,買糧要有糧票,買布要有布票,甚至買火柴還要用火柴票,就是旨在通過票證來適當緩解供給不足的矛盾。

經過近40年的高歌猛進,中國社會告別貧困、跨越溫飽、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依然一枝獨秀繼續前行,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曾經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進入了「發展起來以後」的階段。社會發展階段出現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當然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可以把這一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稱之為「發展起來以後」的矛盾。

社會發展階段的跨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共產黨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最根本的依據。「發展起來以後」的階段,中國社會進入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堅定不移,矢志不渝。但是面對時代的變化,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不變的初心需要通過變化的發展理念、變化的發展戰略來實現。

「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既有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些客觀的「硬需求」的全部內容,更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這些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要」。原來的「硬需求」並沒有消失,呈現出升級態勢,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就是升級的期待、升級的呼聲。新生的「軟需要」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從現實社會地位到心理預期、價值認同等方面,以及對公平正義、對共同富裕,甚至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都提出相應要求。

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要求,並以此統領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在當代中國,「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是純粹的思想實驗,而是經濟社會發展、政治文化建設乃至外交國防各個領域的基本遵循與現實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要腳踏實地,從細處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更要不忘初心,從大處著眼,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讓共同富裕這一本質要求更加充分地體現在現實生活中。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必須堅持的基本方略貫穿發展全過程。新發展理念通過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當前與長遠、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對內與對外、人與自然等重大關係,引領當代中國發展實現歷史性變革;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政策,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政策基礎。我們相信,隨著「兩步走」戰略的漸次展開,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將達到甚至超越現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共同富裕將夢想成真,人民群眾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擘畫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為民族謀復興

現代化是當今時代最強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是引領時代的歷史必然,也是引領時代的實踐自覺。因此,跨越了站起來、富起來的發展階段開始向強起來邁進是當代中國「自然的歷史過程」。自然歷史過程並非沒有戰略目標,亦非不要戰略引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遵循。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即將完美收官,中國社會「富起來」的歷史任務即將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適時做出重大戰略調整與戰略部署,著手擘畫實現全面現代化就成為了勢所必至、理所當然的戰略選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兩步走」的戰略,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出的重大戰略安排,也是對我國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堅持與發展。其堅持體現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目標堅定不移,其發展體現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標準在提高。當年「三步走」戰略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現在「兩步走」的實現時間沒有變,現代化目標的標準卻在提高。首先是把實現基本現代化作為第一步走的目標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第二步走的目標則提升為「全面現代化」,從「現代化國家」提升為「現代化強國」,而且全面現代化的內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後又加上了「美麗」這一要求。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自我加壓的崇高實踐品格。

在現實實踐中,這一歷史過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高度吻合的。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又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對於中國社會來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體兩面,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找到並走出一條來自自己、屬於自己、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在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但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線式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東施效顰。昔日西方強國通過殖民與掠奪走向現代化的模式已經成為明日黃花,不可能複製也不會重現。現在有一些國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結果搞得國家大亂、元氣大傷,就算少數一些國家僥倖得以維持,也淪為了西方強國的附庸、跟班而難有作為。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評判。中國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在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階段更不能亦步亦趨,步他人後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在發展中國家的起點上,通過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一定「要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如果說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現代化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後來居上的中國現代化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歷史進程。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決心,也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現代化,不論是科技現代化、經濟現代化,還是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究其根本是文明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在新的時代的發揚與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越來越表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正是一條文明發展的新道路。現在一些西方已開發國家之所以炒作「修昔底德陷阱」,固然有遏制中國「強起來」的意圖,但也確實是基於他們一種真實的恐懼。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強國必然伴隨著掠奪與戰爭,強國的形態就是「強權」與「霸權」。其實,中國現代化道路是把世界作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構建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文明的薰習、中國人民的創造,讓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與此前西方社會現代化模式全然不同的和平基因與共贏品格。中國現代化道路創造的「中國之治」「中國奇蹟」告訴世界,人類社會不要也不能局限於社會發展方式的「唯一解」,別樣的選擇同樣具有現實性,甚至更精彩更有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謀大同

今天的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今天的人類社會又處在一個風險重重、問題多多、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熱點愈發動盪,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傳統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這三大赤字更加緊迫地擺在全人類面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早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一貢獻不僅體現在為世界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更體現在為世界建構更加美好的家園,為人類貢獻「大同世界」。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歷史底蘊,抱守「協和萬邦」「和實生物」的文化精神,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當仁不讓擔在了肩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當中國共產黨人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飽含對人類發展重大問題的睿智思考和獨特創見,洞察時代風雲,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作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讓所有人榮辱與共,不論大國小國,不論發達還是欠發達,在共贏、共商、共建、共享中,讓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成真。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匯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為世界大同繪製了藍圖,標註了高度;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主張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近些年來,一些西方已開發國家去經濟全球化、反經濟全球化的動作頻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舉起了捍衛推動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大旗。儘管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張走向世界,儘管十九世紀中葉中國社會遭受的西方列強侵略其實也是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形式,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中國社會本來還是經濟全球化的犧牲品。但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類社會發展狀態也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實現。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所以,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各種國際場合,從杭州G20峰會到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再到世界經濟論壇上,倡導推動經濟全球化,更通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創建自由貿易區、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舉措,事實上建構起了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新樣態——一種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朝著更加真實客觀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現實的方向發展,朝著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願與利益的方向發展。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

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不是某一種具體的制度體制模式,也不主張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而是一種新世界觀、新價值觀和新方法論,是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的道路設計與制度建構。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帶一路」的百花園、順風車,再到文明多樣性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以及全球治理體制的「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當這些理念越來越為世界所接納、所認同、所踐履時,世界將會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書寫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時代抱負,也發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21世紀時代最強音。(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周熱文

羅榮桓:「我們和老百姓永遠都是一家人」

  • 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中領悟初心使命

  • 湘西:譜寫湘西州美好生活的輝煌篇章

  • 婁底:中部崛起新婁底

  • 懷化:滄桑巨變七十載 五溪大地譜新篇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HJqvW0BMH2_cNUgFX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