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戰術的定義很簡單:指導戰鬥的方法。《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上的定義幾乎一模一樣:進行戰鬥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原則以及兵力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的方法和各種保障的措施。
有個人,叫趙括,讀了很多兵書學了很多戰術,大家覺得他指揮作戰應該很內行,但一打仗,發現世上沒有比他更糊塗的人了,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成語:紙上談兵。看來,光靠書本上的東西還是不行。
為什麼呢?
傳說,一個明朗的月夜,著名的無藏尼要求佛教禪宗的六祖惠能講經。六祖答曰:我不識字,你先把經文給我讀一遍,或許我能給你講清楚。尼姑不解:連字都不識,怎麼給我解經呢?惠能抬手一指月亮:看見沒有,佛理好比月亮,經文如同手指,順著手指可以看到月亮,但手指並不是月亮。
戰術和佛理一樣,書本只是尋找戰術的手指頭,但學通戰術還得自己琢磨。一個字:悟。
戰術的作用有多大
敵我交戰,有裝備拼裝備,沒裝備就得拼戰術。
小時候,對抗美援朝很好奇:志願軍怎麼就打贏了呢?最早的答案在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里,就3個字:「不怕死」!後來,上了軍校,從一個軍校到另一個軍校,知道了美國人的本錢有多厚,懂得了光靠「不怕死」肯定不行,否則幾十上百萬的義和團為什麼打不過區區萬把人的八國聯軍?
18年前,看到一本新書,軍事科學院主編的《抗美援朝戰爭史》,還沒翻開,封面就讓我眼前一亮。這張略顯模糊的老照片讓我(而且我相信會讓每一個真正的軍人)由衷地讚嘆照片上的那支軍隊。我覺得醍醐灌頂,一下子就明白為什麼志願軍會在朝鮮打贏了美軍。
看看這張照片,上面有將近40位軍人,整整一個加強排,他們展開的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排進攻隊形。每3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形成前三角或後三角衝鋒隊型;整個隊型疏密有致,整體疏開,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前後呼應,以保證衝擊的連續性;所有的戰士都是低姿、快速衝擊的姿態。照片左下角,一門60迫擊炮作為上級加強的主要支援火力,配置在山腳的斷崖下,那是敵方直射火力的死角,相對安全,同時拋射的迫擊炮彈,又可以超越斷崖轟擊據守在山頭的敵人,炮陣地左側更加隱蔽的位置,還有一名士兵,應該是迫擊炮的彈藥手,迫擊炮彈放在這裡,相當安全。照片的右下角,似乎是一個機槍陣地,一個低矮的土坎再加上積雪,形成了天然的機槍掩體,掩體前沒有大樹,也沒有稀疏的灌木,射界開闊。機槍陣地右側的灌木叢中,隱蔽著一位匍匐的士兵,這可能是一位特等射手,專門負責狙殺對方指揮官或機槍射手。迫擊炮和機槍陣地之間的樹叢後,是指揮員的位置,這裡便於觀察整個戰場的情況,隱蔽又安全,距離迫擊炮和機槍陣地只有十幾米,可以隨時指揮控制所有的重火力……
盯住照片,展開想像:照片上看不到的右側的山坡上,會不會還有一個同樣完美的排進攻隊形?
透過這張照片,看到的是一支具有高度戰術素養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加上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所形成的戰鬥力,足以壓倒一切敵人。
在細節當中品戰術
因為《誰是最可愛的人》,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松骨峰戰鬥。但如果要問:這一仗是誰指揮的?怎麼指揮的?為什麼一個連能把成團成師的美國兵擋住?
打這一仗的,是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指揮員是連長戴如玉。那時候的連排長,都是解放戰爭之前,甚至抗日戰爭初期入伍的老兵,身經百戰。一上陣地,看到腳下低矮的禿山包和對手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坦克、大炮。這些人一下子就能明白,自己接受的是什麼性質的戰鬥任務了。說白了,就是死戰。但死戰也不一定就能拖住敵人,等到主力趕來。
戴如玉採用的是「添油戰術」。把全連分成4個戰鬥小組,陸續投入戰鬥。他帶第一小組,指導員帶第二小組,副連長、副指導員分別帶第三、第四小組。按說,「添油戰術」是兵家大忌,打仗最忌分兵,但是當時的情況又不得不分,只有分,才能把時間拖下來。你想:以美國人的兵力、火力,如果所有的人都上去,一下子就打光了,下面的時間怎麼辦?這就是戰術。當然,這樣的仗能打下去,一個前提就是大家都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否則,這一仗肯定打不下來。合理地使用勇敢精神和進行兵力配置,就是這次著名戰鬥所運用的戰術。
戰鬥的結果是,整個阻擊一共打了8個多小時,也就是說,4個小組,差不多等於每小組打了2個小時。生死關頭,對手也下了血本,飛機、坦克、大炮都用上了,而且後續部隊源源不斷。最後一次衝擊,出動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還有幾十門榴彈炮,但是沒有拿下山頭。如果不分兵,一連人在這種情況之下打這麼長時間是不可想像的。
李雲龍們
過去,我們的文藝作品裡對軍人的塑造是包含有戰術的。比如《渡江偵察記》《奇襲》這樣的電影,特別是《地道戰》《地雷戰》,它們本身就是軍教片。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文藝作品中的軍人形象往道德完人上走了。他們是一個完美的人,但不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了。為什麼呢,缺少了軍人特有內涵的描寫。說白了,就是這些軍人都沒有戰術了。直到李雲龍出現。劇中對李雲龍的評價就是「打仗點子多」。
有人看完《亮劍》後說,李雲龍這個人確實不錯,但這樣的人在解放軍里應該是極典型的,是少數派。但我認為恰恰相反。從解放軍的歷史來看,為什麼一直是處於劣勢,卻一直能打贏,甚至是在各個戰場上勢如破竹?從我個人與老軍人的接觸看,我甚至覺得他們個個都是李雲龍。
上個世紀60年代,我很小的時候,家就搬到了干休所。那時候,我們一幫小孩野呀,到了天黑,家裡大人找不到人在哪裡,喊破嗓子也喊不回去。怎麼辦?一天晚上,一群孩子們玩得正高興,突然聽到小廣場上有人點了一掛鞭炮。那年月,不年不節的上哪裡能找到放鞭炮的?趕緊去看熱鬧,剛跑過去,就被父親擰著耳朵帶回了家。
這個事情給我印象深刻。父親他們那一代軍人已經把戰術意識深入到骨頭裡了,不光是在戰場上「耍花招」,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就跟李雲龍似的,打仗他攻山頭,搞對象也當成攻山頭。
父親是1937年參軍的,當時的干休所里一共7戶人家,有4戶是老紅軍,父親是資歷最淺的,而且他並不是一線作戰人員,是干後勤的。1955年授銜,不過是個小小的校官。我仔細看過父親獲得的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都是三級的,也就是最低一級的。獨立自由勳章的編號是兩萬多號,解放勳章是三萬多號,這意味著像他這樣的人,在當時的解放軍序列里至少有兩三萬人。
可見,那個時候,解放軍里到處都有李雲龍。
戰術的本質是什麼
無論是國軍、日軍,還是美軍,在與解放軍交手的時候,都愛抱怨說:解放軍打仗不正規。他們的優勢在解放軍面前用不上。
抗美援朝中打金城戰役時,有500多人潛伏在敵人前沿一兩百米的地方,然後突然發起戰鬥。但是你讓美國人這麼干,是傻子他也不會幹。因為這種大規模潛伏的危險係數太大了。可志願軍就得這樣,美軍的火力太密太強了,如果你按照正常的1000米進入衝擊出發陣地,400米衝鋒,人早就沒了。
針對不同的環境和對手,採用不同的辦法,這就是戰術的本質。
在國防大學教書的時候,學校來了一位新任的副校長,中將軍銜,抗美援朝時曾是團的作戰參謀,常愛出題考大家。有一回,他問大家:如果2次衝鋒都被打下來,之後怎麼辦?大家七嘴八舌,用夜暗、組織尖刀戰鬥隊、組織重火力,好多種方法。沒想到,副校長笑笑說,首先應該考慮換條衝擊道路了。為什麼呢?因為兩次衝鋒過後,戰友的屍體都還在通路上呢,再上來的人,看著一地屍體,腿肚子都朝前了,還怎麼打?
老將軍的話沒錯,上了戰場,誰都會害怕。但要是拿松骨峰戰鬥來對比,又似乎站不住腳。所以,戰術的運用,是要看實際情況來處理,沒有一定之規的。戰術只能是一種意識,但不能是一個套路。
有些人在和平時代也能領略到戰術的妙處,能把戰術運用到社會生活,甚至是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這種人就是天才。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周熱文
【中國共產黨人築夢路上的故事】土改翻身
從文故里「覓」從文
陸定一:老山界
尋找一條河流
1958年,高級將領下連當兵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gJMG8BMH2_cNUgQK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