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大約是10%。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開始減速,這個減速是長期的、結構性的。人口轉變到了一個新階段,同時我們也進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傳統的增長源泉發生了變化。
去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離1.2萬美元的高收入門檻近在咫尺。如果按照去年的增長速度,大概明年年底就可達到1.2萬美元。當一個國家到達中等偏上收入、接近高收入門檻的時候,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新的增長源泉。
當前最核心的挑戰在於:中國的增長還要靠改革,挖掘傳統潛力靠改革,開發新的創新源也要改革,高質量發展越來越需要轉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日前,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原型機型研製完成。
網絡信息領域前沿技術和非對稱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慧晶片已達7納米工藝製程,智能硬體計算平台層出不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邊緣計算逐步實現技術落地和生態構建,虛擬現實獲得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雲計算規模達963億元,比2017年增長39.2%,大數據產業規模為5405億元,比2017年增長15%。
觀察一個經濟體的經濟運行狀況,不僅要看其經濟增長數量指標,考量其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更應該關注其質量和效益的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持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0.6%,高於第二產業24.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5%。
從製造業來看,9月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比上月加快4.9個百分點;9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也超過9%,顯示結構改善持續。這也反映了中國加快轉向以內需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國內市場大規模、多元化、階梯式需求是中國經濟的穩定之源。
從數據來看,經濟增長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有助於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從產業結構看,三季度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6.2%、39.8%和54.0%。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持平,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36.3%和60.6%,服務業「穩定器」的作用不斷鞏固。
從需求結構看,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5%,拉動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前三季度,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占比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7個百分點,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4%,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2%;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2.6%,增速比全部投資快7.2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3.8%,增速比全部投資快8.4個百分點。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深化,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不斷推進,新動能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分別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8個和3.1個百分點。
此外,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有所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均凸顯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要把發展潛力變成現實,通過相應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根本辦法。改革方面要抓住重大改革舉措,促進儘快落地。同時,要把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