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方在期貨實戰排排網的帳戶一旦出現較大回撤,他會大幅降低倉位,直到凈值再次漲起來才慢慢提高倉位,如果出現連續虧損,就持續降倉,直到空倉為止。
張大方,原為公募基金公司金融工程部負責人,由於衍生品研究工作的需要,自然而然地接觸到了期貨,並由此進入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積澱,他錘鍊出一套完善的投資交易體系,並鑄就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平台——銘杉投資。
在他看來,期貨市場的主要作用是風險再分配。「在實體經濟中,生產企業通過套期保值鎖定原材料價格,從而減少生產經營的波動。在期貨市場中,投資者承擔了價格波動風險,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應當獲得更高的收益。」張大方向記者表述說。
「我的第一筆期貨交易是2010年的螺紋鋼操作,當時採用半程序化的方式(程序化系統產生信號後,手工下單交易),一年下來總體雖是正收益,但波動略大一些。」在隨後的實盤交易中,張大方除了不斷提升交易系統的程序化性能,還逐漸向其他方向拓展,比如,對大類資產的配置,並由此形成了以大類資產配置與嚴格風控體系相結合的交易模式。
以大類資產配置為基礎
「對銘杉投資來說,其最底層的投資邏輯是大類資產輪動,即資金會在債券、股票、商品、貨幣四大類資產間輪動流轉,但不會憑空消失,公司要做的就是判斷出資金可能流到哪個大類資產上,然後投資這個大類資產。」據張大方描述,投資邏輯的最上層是中美兩國的經濟對比,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美元和人民幣匯率做出大致的判斷,接著對大類資產的輪動進行預測,同時根據宏觀環境以及大類資產的資金流動情況,判斷大類資產未來可能的表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判斷市場行情和市場走勢變化,進而選擇投資品種。
「在大類資產配置的基礎上,選擇當前階段最優的大類資產進行投資,比如,看好股市則配置滬深300股指期貨,看好商品則配置相應的商品期貨。目前的交易模式就是在大類資產配置的基礎上,選擇最優品種,具體交易過程採用了程序化和手工交易相結合。」張大方分析說,判斷一波行情的幅度和空間也是結合大類資產輪動進行的,比如,當債券資產輪動到股票資產時,這個過程債券是下跌的、股市是上漲的,如果判斷債券可能跌不動了,那麼股市上漲可能也接近尾聲了。或者也可以進行大致的定量測算,比如,債券跌去的市值是否在股市的上漲中反映出來,如果還沒有,行情可能仍會持續。
經過多年曆練,張大方已經形成了偏好於長期投資的風格。「因為我們主要是做長期投資,在整體投資框架下,對價格走勢有一個大致的目標價判斷,如果當前價格離目標價還很遠,並且價格波動對凈值傷害不大時,那麼對價格波動的容忍度會相對較大一些;如果價格離目標價較近時,我們會提高警惕,觀察價格的跳動變化,如果感覺有異常,就進行快速降倉或清倉,這時候往往是階段性頂部。」張大方解釋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行情,當然在此過程中心態的控制也很重要,始終要保持平穩、理性的心態,不被短期價格波動所干擾,理性執行投資計劃。
把投資提升到兵法級別
「在投資交易中,我始終把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寧可犧牲一些收益率也要把風險控制住。」這是張大方嚴控風險的基本原則,風險控制總是結合資金管理進行,資金管理具體表現為帳戶的倉位,大部分時間裡他都不會使用槓桿,即所持有的期貨合約價值不會超過帳戶總資金量,所以風險度總是很低。
在張大方的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較大回撤,他會大幅降低倉位,直到凈值再次漲起來才慢慢提高倉位,如果出現連續虧損,就持續降倉,直到空倉為止。他舉例說:「2017年9月,我在期貨實戰排排網展示的帳戶出現了連續虧損,無論怎麼操作都是虧損,那麼每虧損一次,下次交易時就大幅降倉,直到後來空倉,所以9月的凈值出現了一條水平線,這是空倉的緣故。空倉一段時間後,直到隨後再交易出現盈利時,才將帳戶倉位逐漸提高,從而成功控制最大回撤。」
回顧投資交易的初期階段,張大方說,他曾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對風險的認識不足:「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2015年,牛市行情一路做多股指期貨,雖取得了較高的收益率,但波動相對比較大。特別是2015年股市大跌時,回撤略大,大部分帳戶收益率還可以,但收益率曲線顯得不夠完美,在最高點處入場的帳戶存在凈值跌破1的回撤風險。經過那次回撤後,我認識到控制回撤比做高收益率更關鍵,之後就不再把追求高收益作為主要目標,而是把控制回撤放在第一位。」
大部分投資者喜歡的收益率曲線是上漲一定幅度後,休息盤整一段時間再繼續上漲,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走,這樣會感覺風險較低,倘若收益率也還不錯,他們就願意追加更多資金進行投資。然而,張大方認為,對於凈值波動較大的產品,即便收益率很高,卻也很難讓投資者接受。正常情況下,凈值波動幅度較大的操作往往只能在少數幾個帳戶中操作,要想擴大規模難度會比較大。他解釋說:「單帳戶操作的收益率比較高,更類似於一種厲害的武術,當你武術水平較高時,一個人可以打敗多個人,但當對手人數再增多時,操作者就疲於應付了。反過來說,如果回撤控制得較小,自然會有更多的資金願意交給你投資,這時的投資就從原先的武術級別提升到兵法級別,資金規模就擴大了,格局也隨之擴大了很多。」
交易和生活要相互平衡
多年的投資交易讓張大方養成了一個習慣:當打開行情軟體去分析一個合約的價格走勢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刪除所有技術指標,只看純粹的K線圖。那麼撇開技術分析後,該如何平衡資金管理和心理調節呢?他回答說:「資金管理和心理調節是相輔相成的,在凈值下跌時,操作者的心態會不穩定,各種投資方法容易變形。如果資金管理按既定計劃執行,比如,凈值回撤時降低倉位,這樣即使價格再繼續往下跌,對整體凈值的影響也不大,不穩的心態也會慢慢消除。因此,心態調節的基礎實際上是資金管理,任何時候心態出現問題都可以通過資金管理進行調節。」
對於交易和生活的平衡問題,張大方認為,交易做到最後可能會升華到哲學層次,哲學涵蓋的層面比較廣,包括交易、生活等。「在交易里形成的哲學往往會遷移到生活中,比如,交易中我總是把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生活中我開車總是比較慢,這也是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曾有朋友質疑我開車慢是因為不擅長運動或反應慢,實際上運動是我的特長,但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我還是要讓自己慢下來。投資如同生活,也要習慣於開『慢車』。」張大方比喻說。
談及未來的發展,張大方向記者表示,能夠實現配置的工具基本上都會採用,而期貨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他說:「交易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心態、哲學等方面修煉和提升的過程,當各方面得到一定升華時,自然也會獲得一定收益,所以長期目標是努力提升自己,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