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記得淘淘在2歲前,我帶去住娘家,哥哥經常會脫掉孩子的褲子逗孩子。每次被脫掉褲子,淘淘都要大哭一場。然後我就告訴哥哥「不要用這樣的方式逗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懂得羞恥的。」哥哥卻嗤之以鼻「這麼小的孩子還懂得羞?」可能是哥哥嫌我說了,之後再沒那樣做過。不過孩子卻記得很清楚,現在問起來也說「不喜歡大舅,因為大舅就脫我褲子呢?」其實有很多孩子都被這樣逗過,大家的理由基本都是一樣的「小孩子嘛,什麼都不懂。」但真的因為孩子還小,大人就可以做這些事嗎?
1. 孩子還小,不用尊重
我們大人經常會抱怨「傷自尊」、「沒有被尊重」,而且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成年人有自尊心,孩子也有,而且2、3歲的時候就有了。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都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以至於很多大人對孩子是任意擺布,甚至做出極其不尊重孩子的行為還樂在其中。有一次在小區看到幾個媽媽在遛娃,其中媽媽A看旁邊孩子B喜歡他家孩子的玩具,就趁孩子不注意把玩具送給了小朋友B。小朋友B的媽媽幾番推脫都不行,最後說「你還是跟孩子說一聲吧。」結果媽媽A說「一個小屁孩問他幹啥,都是我說了算。」我看到這一幕後默默地心疼小朋友A。也許這個玩具也是孩子最愛的呢?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送給他人,孩子知道後的傷心與難過,可想而知。
我們大人天天嚷著要面子,要被尊重,卻經常做著傷害孩子自尊的事情。孩子雖小,但是也有自尊,都值得被大人尊重。
2. 孩子還小,誰帶都一樣
淘媽身邊有這樣一位媽媽:在孩子4個月的時候她就去市裡上班了,把孩子交給鄉下的婆婆帶。當時孩子姥姥勸她等孩子再大點再去上班,可這位媽媽卻說「趁現在孩子還小,什麼也記不住,我出去多掙點錢,等3歲上幼兒園我再接過去也不遲。」誰曾想,她平時回來看孩子,孩子就和她不親。等到接孩子去市裡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又哭又鬧,就是要跟奶奶在一起。這個時候她才醒悟過來「自己的孩子還是要自己帶。」
確實,不管是誰帶孩子都能長大。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缺失了父母的愛,孩子的性格、安全感以及親子間的關係都大打折扣。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尤為重要的。所以不要再輕易把孩子交給他人帶了,對於孩子來講,最需要的就是父母。
3. 孩子還小,別跟他計較
我們平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孩子還小,就別跟他斤斤計較了。」而且這句話仿佛變成了孩子的護身符,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我還小。」
有個小朋友在飯店到處亂跑,然後被魚缸里各種各樣的魚吸引住了。因為魚缸有點高,孩子就站在旁邊的沙發上去看,結果不小心把魚缸推倒打碎了。飯店負責人要求家長賠償,家長卻說「他才是一個3歲的孩子,又不是故意的。」最後的處理結果不得而知,但是家長說的話真的不合適。孩子小就不用為自己犯的錯誤承擔責任,就有理由「為所欲為」嗎?如果家長真這樣做了,最終你的孩子就會缺乏是非觀,在你的庇護下會更加有恃無恐。
有時候孩子確實沒有明確的界限感,容易做出一些錯事。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界限,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不是幫助孩子逃避責任。
4. 孩子還小,只會添亂
孩子想要幫媽媽拿杯水:放下杯子,你還小,小心打碎;
孩子想要自己洗襪子:你才多大啊,洗不幹凈還弄得滿地是水,凈添亂了;
孩子小想要掃地:你還沒掃把高呢,別地沒掃乾淨,把自己再絆倒;
……
這些話,這些場景其實並不陌生,很多家長都這樣說過、做過。
孩子的好奇心很強,看到什麼都想要嘗試一下,這是一種好現象。但是我們大人有時候覺得孩子做不好,反而還會添麻煩,然後就果斷拒絕了孩子的這些請求。有多少缺乏獨立能力、沒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就是被父母這樣「毀掉」的。
孩子想要嘗試,我們應該多鼓勵。
孩子想要幫媽媽拿水杯?可以!告訴孩子「雙手抱緊杯子,慢點走。」
孩子想要洗襪子?可以!洗不幹凈我們再洗一次,地上有水,多拖一次地就好了。
孩子想要掃地?可以!教給孩子怎麼拿掃把才不會把自己絆倒,怎麼掃地才能掃乾淨。
好的生活習慣就是要從小開始培養,不要等孩子長大了什麼都不做,你責罵孩子懶惰,笨拙。孩子這個樣子,難道我們當家長的沒有責任嗎?
淘媽說:孩子還小,不是一句萬能的話。不能因為孩子小,我們就可以做以上這些事。這句話看似是在保護孩子,其實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你還在說這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