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退伍軍人,用忠誠和擔當扛起黨和人民的重託,續寫著不一樣的奮鬥人生;他是一名村支部書記,用無私和大愛,履職盡責,服務村民,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他就是老冢鎮李樓行政村支部書記朱保兵。
「是鹽你得咸,是糖你得甜,作為村支書就要當好群眾的服務員。」樸實健壯的朱保兵,言行舉止剛毅利索,身上處處透著一名軍人的氣質。
創業:不等不靠,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今年37歲的朱保兵曾經飽嘗生活的艱辛,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就一邊上學一邊幫父母下地幹活。18歲那年,響應國家號召,朱保兵應徵入伍,在新疆伊犁武警某部服役期間,他刻苦訓練,處處爭先,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在團士兵大比武中表現優異,榮立三等功。
2005年11月,朱保兵光榮退伍。退伍後,他並沒有以功臣自居,在家坐享其成,而是把軍功章深藏起來,通過不斷創造新的業績,不等不靠,自謀出路,去實現一個退伍軍人應該追求的價值取向。朱保兵經別人介紹,在鄭州新密市經營起房地產事業。建築中,他嚴把質量關,從討論規劃設計、施工方案到質量監督指導、技術難題的解決,以及售房後的維修管理,處處都有他的身影和足跡。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同行們的廣泛認可,朱寶兵也躍身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幹什麼事情都要嚴把質量關,質量出問題,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企業也就不能得到持久的發展。」11月24日上午,提起企業發展的秘訣,朱保兵如是說。
競選:回村當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2018年,李樓行政村村委換屆選舉。朱保兵聽說後,萌生了返鄉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念頭,在他看來,流光溢彩的大城市雖好,但能為家鄉建設出點力更有意義。「在部隊,領導也經常教育我們,當兵的要懂得反哺鄉親。退伍時,指導員找我談話,支持我回到家鄉搞事業。前幾年我忙著創業,沒有精力和能力。現在事業有了起色,我覺得我應該為家鄉做點事情了。」朱保兵堅定地說。
可是,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親朋好友時,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母親提醒他說:「村幹部不好當,干不好了想撂挑子咋辦?」好友再三勸他:「這活兒干好了沒有掌聲,干不好落埋怨。別回去乾了,還是好好的這裡干工程吧。」
不過,在部隊里養成的行必果的作風,讓朱保兵認準的事情就必須干,且一定干好。
就這樣,朱保兵回到了村裡。查資料,研究政策,挨家挨戶徵求村民意見建議,並向有基層工作經驗的戰友取經……經多方努力,他制定出一份李樓村三年發展規劃圖。2019年3月,朱保兵在村支部選舉中,高票當選為李樓行政村黨支部書記。
奉獻:熱衷公益,為村民墊資100萬元修路
初冬,筆直的水泥通到李樓村民家家戶戶門口,道路兩旁種滿了各種綠植。一些村民在村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一幅幸福、和諧、安康的鄉村景象。
這些變化在一年前卻不是這樣。村路年久失修,一下雨就積水,別說農產品往外運輸銷售了,就連村民出行都是個難題。「沒有路,產業沒辦法發展。」朱保兵說。
要想富,先修路。朱寶兵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修路。為了儘快打通村裡到外界的公路,朱保兵多次到上級找領導協商,爭取項目,並找到好友朱業文,倆人墊資100多萬元,讓通村水泥路工程及時動工。目前,該村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村民徹底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村裡的道路修好了,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還打通了村產業致富的「經脈」,如今,村民們種植的辣椒、西瓜等特色經濟作物,不出地頭就有客商開著貨車過來收購,且價格還高出市場價好幾分錢。現如今,李樓村的村民對村裡的變化讚不絕口,大家都說要感謝村裡的領路人——村黨支部書記朱保兵。
目前,老冢鎮正在全鎮搞「三園」農村建設,朱保兵又有了新的打算:「動員群眾把自家的廢荒地全部種上果樹,把村裡現有的『白毛楊』全部替代成綠化樹,如果群眾沒有資金,我提供免費樹苗。流轉土地,成立專業合作社,種植品種黃桃,實行『網際網路+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讓村子早點富起來。」
朱保兵熱衷公益事業也是出了名的,在今年的老冢鎮「山果」扶貧助學行動中,他一次就捐出了3萬元,用於資助優秀貧困學生、獎勵優秀教師。扶危濟困,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多年來,他已捐助各類善款達20多萬元。
朱保兵的義舉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好評。2019年10月份,朱寶兵被太康縣評為「最美退役軍人」。面對這些榮譽,朱保兵說:「這是黨和政府給我的恩典。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奉獻一份愛心我感到幸福。」(王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