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春天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佳窗口,氣勢正盛、各領風騷的「深二代」企業又是這個窗口的最佳縮影。
7月22日,2019《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出爐。
中國企業上榜129家,歷史上首次超越美國的121家,「深二代」企業上榜7家(6家為民營企業),表現搶眼,其中平安(第29名)和華為(第61名),蟬聯中國大陸民企在該榜單前兩名。由此可見,深圳——這個中國最年輕的大城市,之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重要意義。
作為「深二代」中的雙子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民企樣本之二,平安、華為,一個代表著中國金融的希望,一個則是中國製造的驕傲,如今它們正在科技創新上殊途同歸。
作為當今中國營收規模最大的兩家民企,平安和華為,雙雙誕生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搖籃——南山區蛇口街道。
1987年9月,華為成立;1988年5月,平安誕生。雖然兩家企業年齡上只差8個月,但三十多年來,這兩家企業,猶如一對性格迥異又血脈相連的孿生兄弟,在各自不同領域大展宏圖。
保險起家的平安,猶如一個文科生,熱情、奔放、細膩、包容;而一早就走技術路線、主攻B端市場的華為則更像一個專注務實、又悶又宅的理工男,大家都知道它很厲害,但對它又有一種距離感和陌生感,直到近年來2C端手機業務的崛起才有所緩和。
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失敗,但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若拋開主業領域、性格上的差異,我們驚訝地發現,推動平安、華為在過去30年獲得巨大成功的底層邏輯和要素,竟然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其一,高度危機感的「舵手」。
作為同從特殊時期走過來的人,馬明哲、任正非兩位舵手身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這些特質隨著兩位舵手的影響力,融入到各自企業的方方面面。
其二,發展都靠戰略驅動。
不同於那些「打到哪算哪」的民企,平安、華為的成功是靠戰略驅動的,根據不同時期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制定相應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並嚴格執行。
如起步期,兩家企業的首要目標都是做大主業、獲得市場空間,為此華為採取「農村包圍城市」,搶占國際巨頭薄弱的市場;平安則通過壽險業務破局,快速做大保險主業。成長期,華為確立全球化戰略,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平安則確立綜合金融的戰略路線,並全力以赴,時至今日已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全牌照」金融企業之一。
過去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潮,智慧型手機成為華為新的戰略性主業,平安也在「金融+科技」的新戰略下,風生水起。
其三,都推崇國際化。
與那些封閉的民企不同,在兩位舵手影響下,兩家企業都有很正的國際觀和視野,願意以空杯、開放的心態學習國際先進之處。如早在90年代,任正非就在《答新員工問》號召華為員工虛心、認真學習國外主要競爭對手優點;平安則積極將港台保險市場的創新之處引進到內地。
後來華為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平安則在國際化人才引進上一以貫之、矢志不移,早在十年前,平安前100位高管中,就有60位來自海外。張子欣、梁家駒、理察-傑克遜、費莫雷、吳世雄、計葵生等業內「大拿」前赴後繼。當下平安集團聯席CEO、科技線負責人陳心穎也是馬明哲從麥肯錫挖來的一位新加坡華人。
不管是市場的國際化,還是人才的國際化,無疑都讓各自獲得了巨大成功。
其四,都有狼性文化基因。
懦夫從不啟程,弱者死於路中,強者永攀高峰。
在以奮鬥為人生樂趣的兩位強人帶領下,平安、華為都有著濃厚的狼性文化基因,績效導向、賽馬機制、末位淘汰等是標準配方,據說在平安,馬明哲都要被考核。當然,狼性並不意味著不人性,比如不管是平安還是華為,都在強調團隊協作、包容心態。
正是基於這些相似的底層邏輯和要素,給人印象截然不同的兩個「深二代」(一個文科生、一個理工男),僅用30年便站到各自領域的世界之巔。
業務領域不同,性格不同,按理說平安、華為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都不會有交集。現在,二者卻因科技交匯了。
2017年底,馬明哲作了一份題為《新時代 新起點 新征程》的報告,指出「如果說過去30年,平安打造的國際領先綜合金融集團這個孤品是『河東』。那麼,站在新起點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2019 年元旦,平安集團更新品牌 Logo,將沿用十年的底部「保險·銀行·投資」字樣更換為「金融·科技」,馬明哲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中國平安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中國平安不僅已將「金融+科技」更加清晰地定義為平安的核心主業,還要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強化「金融+生態」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公司的核心優勢。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一家綜合性金融企業宣布跨界轉型高科技,並不令人意外。真正出人意料的是,此次平安戰略轉型並不是大眾熟知的那種、後知後覺的隨大流式轉型,也不是簡單的喊口號、造聲勢、表決心。
事實上,2010年在馬明哲危機意識的驅動下(直言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非變即死)」),平安就開始all in科技了。
據統計,過去近10年,在「科技+金融」的戰略指引下,中國平安已投 1000 億人民幣用於科技研發,如今科技已全面滲透平安,而平安也開始對外輸出科技成果。
上周舉行的「中國平安首屆智慧生態大會」上,陳心穎透露,目前平安集團 32 家公司,其中 11 家是科技公司,在去年營收90億美金,占公司市值的三分之一。擁有8大研究院自主鑽研核心科技,50多個實驗室支援研發,9.9萬科技人員、2.9萬研發人員,及1000多名為頂尖科學家隊伍。在人工智慧、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上,全球領先。
加碼科技對平安的加分效應也是十分明顯的,前不久《福布斯》全球2000強發布,受科技驅動的中國平安在全球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一(擊敗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榜單第七。
馬明哲將平安的科技戰略概括為「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三部曲,其上述表態和更換Slogan這一事實,既是對過去十年第一部曲「科技+金融」的認可,也拉開了第二(科技+生態)、第三(生態+金融)部曲的序幕。
據悉,未來平安會將每年收入的 1% 用於金融科技及醫療科技的研發。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在研發投入上持之以恆且大方的華為。另一方面,在國內乃至全球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平安擁有的業務場景豐富程度可以排在第一梯隊,而且平安生態圈上的子生態具有較強聯動屬性,汽車、醫療、住房、智慧城市和金融之間,最終會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
在資本的持續加持下,未來平安科技產品與場景之間的化學反應勢必會更加猛烈,而這反過來又會推動和強化平安在全球科技賽場的優勢。
華為自創立以來,通過持續的研發創新從追隨者進而成為當下全球科技A咖的經歷已是人盡皆知。
平安、華為兩條平行線在科技上的交匯,也再次印證了那句至理名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所謂時代的企業,就是符合人類進化方向,時刻順應時代潮流需求的企業。這既是一家企業能否成為巨頭的關鍵,也是在激烈的市場中能否穿越周期長盛不衰的必要條件。
中國僅用40年改革開放就走完了西方一兩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平安、華為、萬科、騰訊等「深二代」們正是這一歷史洪流中一躍而起。
如今已與世界同軌的中國面臨新的進化方向是5G、人工智慧、大數據 、物聯網……未來只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主動投身於科技創新中,中國才會有更大的希望,與世界強國扳手腕、爭國運。
作為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兩家民企,平安和華為在科技創新上的殊途同歸,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