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的出、穩的住、能就業是廣大移民群眾最大的期盼,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支持下,全縣各種植、加工企業紛紛把自己的工廠開進移民小區,在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也為廣大移民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
2020年,投資1200萬元的55個香菇種植大棚落戶石樓小鎮和龍山水岸兩個移民小區,該公司是集養菌、制棒、種菇、蔬果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種植企業,年可生產菌棒70萬棒,香菇128萬餘斤,年產值達600萬元,企業的入駐直接帶動兩個小區近百名群眾實現了家門口的穩定就業增收。
「香菇種植技術其實也很簡單,通過專門的技術員指導以後,老百姓很容易接受,也願意來咱們這裡打工,基本跟他們在村裡種地一樣。」石樓縣豐盛農牧公司經理王毛偉告訴記者。
「在大棚里做營生,又不累,只要踏實肯干,一年下來收入三、四萬元沒問題,最主要的是工作內容簡單,容易上手。」張玉珍是郭家垣的村民,經整村移民到石樓小鎮在大棚就業以後,她的身份由農民變成了工人,「雖然依然從事農業生產,但是現在不用擔心收成,在大棚里就業,可以旱澇保收。」
走進香菇種植大棚,菌棒整齊排放在一排排菇架上,菌棒上冒出朵朵香菇,工作人員正忙著拆解菌棒,操作嫻熟、神情專注。家住石樓縣龍山水岸移民小區的呼俊汝告訴記者,小區離她上班的香菇種植基地只有兩、三百米的距離,步行10多分鐘就可到達,十分方便,「我是2017年的移民戶,2019年住到龍山水岸小區,就在香菇基地打工,一天8個小時,經常都是十來個人一起幹活,很開心。」
公司負責人王毛偉告訴記者,公司在縣城周邊共有99個種植大棚,目前能帶動260餘人的勞動力在基地就業,一年下來,人均工資平均能達到兩萬餘元,真正做到讓老百姓住有所居,居能所安。
「現在我們的技術、市場已經成熟,種植的香菇供不應求,今年我們準備利用城郊的50餘畝空地,再建40個大棚,預計能帶動80餘名移民戶實現穩定就業。」
本期文字: 許文悅
本期攝影:許文悅 許冬偉
本期編輯: 靳 月
本期校審: 霍愛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