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文和)
60年前的今天,二戰的統帥,使歐洲復興的美國上將馬歇爾逝世
1880年12月31日,馬歇爾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父親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擁有富煤礦。大概是因為家裡有礦,馬歇爾小時候學習不好,父親對他很失望,常用柳條鞭管教他,但也無濟於事。
1897年(16歲),一向喜歡嘲弄馬歇爾的哥哥,軍訓畢業後回到家中。馬歇爾突然雄心勃發,一再要求父母送他進入了維吉尼亞軍校。
兩年後升為隊長,校內舉行的所有重大儀式,他都擔任學生指揮。他聲如洪鐘,面色威嚴,發號施令極具威懾力。
(1900年,馬歇爾在軍校的足球隊中)
1901年(20歲),畢業後,馬歇爾進入陸軍服役,次年被派往菲律賓。行前他與患有心臟病的科爾斯卡特結了婚。軍旅中,馬歇爾經受住了險惡的叢林和疫病的考驗,老成持重,公正無私。
1903年(22歲),馬歇爾回到美國,與妻子同住。但是疾病使妻子無法與馬歇爾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無法生育。雖然如此,馬歇爾與妻子一直相親相愛。
1918年(37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歇爾是被譽為「歐洲英雄」的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的助手。一戰勝利後,他陪同潘興,參與了在歐洲的一系列慶祝活動。他一生都以此為榮。
回國後,他繼續在潘興身邊任職。1924年,他曾被派往中國天津。1927年妻子去世,1930年他娶了第二個妻子,新妻子帶來三個繼子。他緩慢晉升,到1938年(57歲),出任陸軍部副部長。
(馬歇爾的第二段婚姻)
1939年(58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為是否參戰吵得一片狼藉,但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認為,無論願意與否,美國必然要捲入戰爭。
果然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不得不宣戰。他認為老軍官們年事已高,思想僵化,應該把位子留給年輕人。為此,他列出了一份應當退役的老軍官名單(包含馬歇爾自己)。羅斯福總統批准了他的退役名單,但堅決留下了馬歇爾。
面對二戰的局勢,馬歇爾向羅斯福提出先歐後亞的戰略,堅持先攻德國再攻日本,為盟軍最終贏得二戰,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1943年,美國陸軍在全球有六大戰場,馬歇爾坐鎮華盛頓,每天上午9點準時召開會議,對各路人馬的狀況,全都了如指掌。
1943年12月,盟軍制定「諾曼第登陸」計劃,大家都認為應該由馬歇爾擔任盟軍最高司令。但羅斯福認為,美國不可以沒有馬歇爾,將他留在美國。
1945年(65歲),二戰勝利後,馬歇爾給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寫信,在備受眾人敬仰的眼神下卸甲歸田。
然而僅僅10天後, 離職的馬歇爾受杜魯門的邀請,作為特使來到中國調停「國共內戰」。但國共內戰,已箭在弦上,馬歇爾的調停無濟於事,只得黯然回國。
1947年6月5日,出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稱為「馬歇爾計劃」。
該方案被政府採納,在之後4年里,美國向歐洲各國大幅援助超過130億美元,使得歐洲經濟在戰爭後迅速復興。
(美國對歐洲各國的援助金額)
1950年,馬歇爾出任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計劃」使歐洲經濟大為改善,歐洲一體化也出具雛形。1953年,馬歇爾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59年10月16日(79歲),馬歇爾病逝。全美國舉哀一日。他留有遺言:「簡葬我,一如軍中尋常將士。切忌鋪張……」。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17篇作品,營員「文和」的第1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