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九尾狐、傳說中的般若、天狗,以及長著無數張臉孔的多面人……一部極具東方美學的造型服化的、將海洋文化在舞台上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這就是舞蹈家楊麗萍映象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平潭映象》,劇目以舞蹈為主要形式,穿插了地方古樂、舞龍舞獅等福建特色民俗元素,將為觀眾獻上一場文化視覺盛宴。
平潭位於福建省,與台灣島隔海相望,媽祖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平潭映象》以舞蹈為主,匯聚穿插了鼓樂、南島語族文化、閩腔、地方古樂、舞龍舞獅等福建地域特色民俗元素,結合高科技舞台表現手法,帶來震撼人心的視聽體驗。以福建平潭的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楊麗萍創作了《平潭映象》,將平潭的山、平潭的水、平潭的浪甚至平潭的石頭都搬上了舞台。取材於「嵐」,深耕於「海」,怒放於「魂」!以海為媒,舞動千年海壇魅力。
《平潭映象》秉承楊麗萍高水平的藝術審美追求與藝術哲學呈現,以海壇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
通過隱形的故事線貫穿古今七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脈絡,融合了海洋文化、海絲文化,以及史前文化殼丘頭遺址的文化元素與南島語族圖騰文化,島嶼特有的海防文化產生的特色民俗藤牌操、巡轎、城隍文化等。
以「海」為主要元素和內容,全景再現極具歷史性、民族性以及故事性的海壇故事。整個演出充滿了平潭的元素和符號,一些只在影視劇或者書本中才能看到的形象,經過全新創造擁有新的魅力。
像神格化的人物有媽祖、城隍爺、麒麟、龍王三太子等,以及平潭特有的藤牌操、神轎、舞龍、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在舞台上有所展現。
舞台表演方式多採用大型多人群舞,配合大型王船道具及多重投影等特效,演繹原生態的海島生活場景,打造沉浸式的體驗觀感,融合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正是楊麗萍藝術追求的「新東方美學」。
除了精妙絕倫的舞蹈之外,此次《平潭映像》還將加入地方戲劇閩劇的唱腔,原汁原味的表演展現了千年海壇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觀眾盡享視聽享受。
「海壇仙境」講述先人乘龍而來,降落在麒麟島上,並在此地歡樂生活;
「神土生活」則真實地描繪了在海島上生活的點點滴滴,海島之人要面臨風浪襲擊,於是先人就做了個噩夢,而夢醒之後他與海的女兒一見鍾情,墜入愛河。
「外族入侵」海島上男耕女織的安寧生活,面對颱風的侵襲,海島上的人頑強面對,後依靠媽祖的助力再次換回平和......
最終幕「國泰民安」,隨著女神媽祖從天而降,為萬民帶來了新的希望。成功驅散外族之後,媽祖帶領民眾共同祈禱,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在楊麗萍看來,《平潭映象》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而這些靈感都來源於寶貴的中華歷史文化。「憑空去想不如回到最初的積澱,我只是運用了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
以《平潭映象》的系列服飾為例,既要體現福建本土的海洋元素,也需探索兩岸文化的共性,把傳統的文化進行升華再包裝。這是看點,也是難點。從採風到設計,《平潭映象》服裝設計師崔曉東僅設計打稿就耗費了4個月,圖紙是手繪的,畫了幾百張,到定稿只用了1/4。「我和楊老師都有完美主義情結,為詮釋好舞台劇每一個角色,不斷打翻之前的設計重新來過,直至滿意為止。」他說。
從《平潭映象》實際呈現的視覺上,可以看出崔曉東出色地完成了這一點,厚重誇張的設計融合了本土元素,極具東方美感;大面積深色調的運用與個別突出。
在楊麗萍的藝術理念中,原生的、自然的總是最真、最美的。《平潭映象》延續了她以往濃墨重彩的原生態風格,不要程式化的情緒,拒絕工業化的表情,返璞歸真,潛入大海。在平潭的各個角落,楊麗萍尋找著自然與歷史的遺蹟。那些海鴨、海鳥、石頭厝、颱風天,甚至長在石頭縫裡的小草,都被她搬上了舞台。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知名舞評人梁戈邏曾借用辛棄疾的詞來評價楊麗萍導演的舞劇《平潭映象》。豐富的內容,傳遞的是傳承千年的文化,超炫的舞台設計,為世人展現了一部具有國際化視野和高度藝術水準的「台海文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