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信息安全難保證 刷臉支付還需過三道關

2019-09-26     今報三門峽

購物付款時,不用打開手機,只是看一眼支付設備,就能完成付款。今年以來,刷臉支付在大小商店、餐館逐漸鋪開,消費者和商家在感到新鮮、好奇的同時也發現,這一設備利用率較低,體驗也沒有二維碼支付好,此外,還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刷臉支付未來如何?市場還在觀察和等待。

像推廣二維碼支付一樣推廣刷臉支付

在上海陸家嘴一棟寫字樓一層的快餐廳,白領胡曉璐用自助點餐機完成點餐,選擇支付方式時,螢幕上除了微信、支付寶二維碼付款等選項外,還有一個「刷臉」選項。「只用對著螢幕上方的攝像頭看一眼,然後再輸入綁定的電話號碼,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覺挺新鮮的。」胡曉璐說。

不只是連鎖餐廳,消費者郭先生在一家服裝店購物付款時也發現,收銀台除了此前經常能見到的掃碼槍,還有一台類似於平板的設備,通過攝像頭掃描面部信息,郭先生快速完成了支付。

消費者周小姐說,和掃二維碼支付相比,刷臉支付確實帶來一些便利。「比如付款時,剛好打著電話,掃二維碼就很麻煩,如果可以刷臉支付會方便很多。」

今年以來,刷臉支付迅速升溫。去年底,支付寶推出刷臉支付產品「蜻蜓」。今年3月,微信刷臉支付設備「青蛙」正式上線,刷臉支付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除了大超市、連鎖餐廳,不少中小商戶都收到了來自支付寶和微信兩家的「誠意邀請」。一家餐館負責人朱先生對記者說,最近一段時間,支付寶、微信兩家推廣刷臉支付的工作人員已多次上門推銷,「安裝設備的價格已經從最初的六七百元降到了現在的兩三百元。」隨著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市場上甚至已出現「零成本」安裝刷臉硬體設備的情況。

一家水果店店主祝女士則說,微信、支付寶兩家推銷人員均承諾,如果刷臉支付達到一定額度,還可以有現金返還獎勵,「感覺這力度就像幾年前推廣二維碼支付一樣。」

「每周可以鋪七八台設備。」刷臉支付設備代理商吳強說,一降再降的安裝成本,再加上1000多元的返還獎勵,讓更多中小商戶接受安裝刷臉支付設備。支付寶方面曾透露,未來三年將投入30億元支持商家完成刷臉支付硬體的數字化改造。

刷臉支付要便利,更要安全

儘管平台力推,消費者和商家也展現出足夠的好奇心,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刷臉這一新的支付方式也暴露了利用率低、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等問題,能否被市場接受還有待檢驗。

——解決的痛點不夠「痛」。「掃碼支付很麻煩嗎?」在上海靜安區一家便利店,面對記者提出的刷臉支付的問題,剛剛買了一杯咖啡並掃碼完成支付的徐先生如此反問。徐先生說,他購買了該便利店的會員資格,付款時一方面需要掃描APP積分,另一方面,一些優惠券也需要掃碼才能使用,所以他並不會選擇刷臉方式進行支付。

——體驗尚不完善。在一家連鎖咖啡店,記者看到,收銀台上的刷臉支付設備螢幕是黑的,無法正常使用。「壞了兩天了,還沒有人來修。」收銀員說,和二維碼掃碼收款相比,刷臉收款設備故障率高。該收銀員還表示,高峰期,刷臉支付慢、效率低。「一筆刷臉支付訂單的時間,三筆掃碼支付都完成了。」

——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業內人士表示,刷臉相較於指紋、密碼,優勢在於去掉了手機這一介質,但介質的缺失,也意味著人臉信息利用變得更加容易。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應用在網際網路領域,並以此作為交易支付的認證,風險是有的。」相關專家表示,刷臉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將終端伺服器採集到的信息與雲端信息進行比對,看信息是否一致。如果雲端生物資料庫發生信息泄露,則不僅會給帳戶安全帶來風險,也會造成具有唯一性的個人生物信息外泄。

「就個人信息保護來說,用戶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儘管目前已有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但關於個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建議儘快通過立法予以明確。

刷臉支付既要便利,更要安全。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表示,這一方面需要行業自律,企業應該對採集到的個人信息進行加密存儲,也需要企業明確和規範用戶信息使用的目的和範圍,避免消費者信息被過度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監管,「在金融科技領域,創新走在監管前面是常有的事,這需要監管部門及時跟蹤創新以及創新帶來的問題,對監管機制進行更新和強化。」

據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RSYbW0BJleJMoPMRC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