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少家長抱怨:明明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到現在還是和之前一樣,成績沒什麼變化,脾氣倒是增了不少,別說自律了,還不如之前好呢!打罵怎麼都不聽,誒,我覺得當家長太難了。
有一位家長說:管孩子其實不難,沒必要一直繃著一條弦,這條弦繃的太緊了容易斷,有時候松一下,有時候緊一下,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
我聽完各位家長的話之後陷入了沉思,陳舊的打罵教育或許已經不適合當前的孩子了,或許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能夠改變當前的局面,我開始翻閱大量書籍,整理資料,最後我認為給位媽媽們可以嘗試一下「不驕縱不懲罰」「和善與堅定」並行的育兒方法!也就是今天想告訴大家的:一個工具、三個提醒、六個方法。
這裡所講的一個工具就是「正面管教」,所謂正面管教指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正面管教》一書上提到,正面管教是建立在理解、鼓勵、溝通的基礎上的,最後一步才是教,管教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通過他們所做的事情來學習,所以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允許孩子犯錯,將錯誤看做事學習的機會是正面管教一個非常基本的理念,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正確理解到「管教」的意義。
背景:正面管教來源於美國,由簡尼爾森博士等教育專家歷經30多年的實踐發展與完善,讓數以千萬計的家長學會了「不驕縱不懲罰」「和善與堅定」並行的育兒方法!正面管教是風靡歐美的教育風暴,一個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體驗!在你之前,已經有超過16個國家、600萬個家庭被它改變。現在,教育學博士Jane Nelsen創立的「正面管教」已經由專注於中國家長教育的引入中國,它將為千萬個中國家庭帶去全新的教育理念。
目的:幫家庭or學校建立快樂和諧的親子關係,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高情商的公民。幫助成人走進孩子的世界傳遞愛與尊重。
加大正面管教作用的3大優勢:
1.改善家長養育孩子的方式
2.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3.幫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1. 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與其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如給孩子說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這樣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有自己思考的方式方法。
2. 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偶爾調皮搗蛋,犯點錯誤,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俗話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如果我們一味的只是想要通過責備、羞辱和痛苦讓孩子為其行為「付出代價」,而忽略了這件事情對孩子的長期影響,那麼對孩子來說會是很大的打擊;相反,如果把犯的錯誤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從中吸取經驗,及時彌補錯誤,把一次失敗當成學習和反思自己的機會,這樣在以後儘量讓孩子做到不再一個坑裡面載兩次。
3. 有時候,我們必須反覆學習同一件事情
「你還要我給你說多少遍你才能記得?」這是不少家長給孩子說的話,殊不知孩子們並不是唯一需要一遍又一遍去學習的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去責怪孩子,每當我們或我們的孩子不能一勞永逸地學會某些事情時,就感到自己無能和沮喪。通往愛與歡樂的道路,不僅包括我們要承認自己會犯錯誤,而且還要承認我們會有一遍又一遍地學習的機會,這是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 探索之前「看不見」的事實
不少父母會困惑:為什麼越是努力去管教孩子,孩子離自己的期望越遠呢?比如今天和父母頂嘴、明天父母滿足不了孩子的就大喊大叫、偶爾還會情緒失控……其實我們在之前只是關注了孩子生氣、不開心、不懂事,卻沒有去探索孩子出現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
相比於現象我們應該更多的是去關注令我們這些父母頭疼的原因是怎樣激發的?
比如孩子和父母頂嘴,表面上看起來是孩子做錯了,其實如果細細追究的話原因也不過這幾種:父母的言而無信、孩子感到委屈、父母的霸道、總拿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2. 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同樣觸目驚心的事實是由於內心對孩子深深的愛導致90%的父母無暇顧及怎麼樣給與愛才能被孩子真正感受到和接收到,而不是被拒絕、被抗拒;
很多家長在聽到自己孩子說:「媽媽,我恨你!」時潸然淚下,卻全然不知失去了尊重的愛會搖擺在「溺愛」和「嚴厲」之間,動搖了和諧的愛的基礎。如果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可以找個機會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媽媽?通過交談既能夠解決問題,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兒子是媽媽的小棉褲,只有父母正確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會有這樣和諧的畫面,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理解和尊重給孩子,才能夠讓有尊嚴、不卑微的愛平衡在善和堅定中,帶給孩子安全和積極的成長。
3.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情緒的「控制」
「我早就告訴過你,不能吃涼的,你偏要不聽!」「我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你為什麼就是不長記性呢?」「你看看你,怎麼又是這樣!」
這像不像各位家長經常給孩子說的話?家長面臨的教育挑戰還包括「怎樣講孩子才會去聽?」我覺得當發現自己經常說這些話的時候,可以停下來好好的想想:我是誰?我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當孩子的行為觸碰到我的底線的時候,我怎麼樣去處理?想通這幾個問題之後,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情緒也是有影響的,不善於溝通和孩子面前的情緒管理是每個家長都面臨的問題。
當自己想要生氣的時候可以這樣做:
4. 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改變的開始
孩子的不良行為是誰導致的?為什麼制定的規則會一次次的被打破?在孩子管教的挑戰面前,父母一次次的懲罰、縱容、打擊等貌似「管用」的手段解決了眼下的尷尬但其根本就沒有解決,也許家長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個月前閨蜜家的孩子豆豆給閨蜜買了一個很好看的擺飾,閨蜜看到這個擺飾的時候並不是很開心,她在想:小小年紀的孩子,哪裡來的錢去買這些,一定是從誰家拿來的,於是就開始吵豆豆。後來閨蜜了解到豆豆為了送媽媽這個禮物,從一個月前就開始存錢了,只是想給閨蜜一個驚喜。當閨蜜了解完真相之後非常內疚,知道這次真的是自己的錯了!
很多時候當我們用心去了解一下孩子行為背後出現的原因,就會發現事情原本不是自己看到的那樣。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家孩子具備自信、堅韌、有責任感、積極等好品格,可這些好品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出來的,是孩子通過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體驗」和「感受」出來的。
5. 「放手」是孩子構建完整人格的必要條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內在發育的規律,我們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非常精美的秩序,不應該過多的控制和打擾他的成長。
我們不應該再以「愛」的名義去捆綁孩子的自由,適當的「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己去看、去用心感受,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也會有所成長,要相信孩子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
6.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的相處角色是父母與孩子,不如轉變一下,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一起開心快樂的玩耍;或者讓孩子充當一下父母,主動去承擔一下責任,比如晚上外出保護媽媽、也或者在打雷下雨的時候主動去問媽媽是否害怕?
我們要相信孩子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夠學會自我成長,也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自覺。給孩子創造機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樣不但可以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從小培訓社會責任感,還有助於幫孩子立一個「男子漢」的形象。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也都甘願為孩子付出,孩子的教育卻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工作;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